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鄭國威專欄/為何沒人愛「亞洲矽谷」?

2016 年 06 月 15 日

相較於總統蔡英文提出的其他四大創新產業政策(綠色科技、振興國防產業、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智慧機械),「亞洲矽谷」從一提出來,科技圈就不看好。新政府上任後,國發會跟經濟部下令重整過往政策跟計畫,以與上層國策聯結,同時開始諮詢各方意見,但從業界獲得的反饋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不可能」,最近我還看見國發會買了臉書廣告,希望觸及更多人,收集意見。

再繼續談下去之前,要先揭露的是:我也參加過其中一場國發會針對業界的意見收集會議,同時我也是桃園市政府研考會的委員(無給職)。我對亞洲矽谷的看法,很早就寫過了,我在意見收集會議中也提了同樣的想法,雖然最近看了很多產業先進對亞洲矽谷的正反意見(唱衰者居多),我原先的看法並沒有改變。但接下來的篇幅,我想討論些別的面向。

首先,地球上不會出現第二個矽谷了。想要稱自己是另一個矽谷的城市或地區很多,澳洲版是雪梨,中國版是中關村或深圳,俄羅斯版是斯科爾科沃,印度版是班加羅爾,歐洲版則是愛爾蘭,非洲版的話,肯亞或是奈及利亞都有人說,新加坡跟韓國也都有各自的小矽谷。但這些地方都不是矽谷,正如台灣的新竹科學園區,曾經與矽谷如此緊密相依,但終究不是矽谷的分身。

我不是什麼矽谷專家,這輩子到現在只去過一次,美劇 《Silicon Valley》 也只看了幾集。所以就讓我們回歸一張白紙,撇開這個亞洲矽谷的稱呼,也不要先決地把地點定下來、不要有政治人物的包袱,我們自問:

台灣如果要能夠孕育密集創新、投資暢旺、國際人才匯聚、網路創業英雄輩出,那我們第一步該做什麼?

美劇 《Sillicon Valley》圖片來源:wikipedia
美劇 《Sillicon Valley》圖片來源:wikipedia

最直接也最有可能的答案是:別發夢了,台灣不可能的。我每隔幾天都會在我的臉書上看見一則創業者批評台灣投資人不懂創新價值只會投上市前的發文,也會看見一則投資人覺得台灣創業團隊都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怎麼投的下去的發文,至於創業者跟投資人共同批評政府限制太多、變革太慢的文就更常見了。(矽谷的創業團隊跟投資人會這樣嗎?中國的創業團隊跟投資人會這樣嗎?)

所以這篇文章也可就此打住,反正台灣就是不可能,就如同許許多多的創業點子都曾經被這樣斷言過。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想像台灣是一位創業型的投資者,她的創業目標就是成為全亞洲最猛最狂的創業共同辦公空間,同時兼具孵化與加速器,然後靠著投資這些她孵化跟進駐加速器的公司來賺大錢,她就是覺得台灣有機會,而且她不打算因為現在的各種負面因素就放棄的話,她可以怎麼做?

首先,她應該有清楚的認知:矽谷是「蓋」不出來的,不然交給趙藤雄當總統就好。所以她會看好自己的基金,不隨意往硬體建設擲,Google 或 Facebook 等矽谷公司令人羨慕的絕佳工作環境是這些公司成功之後的結果,不是原因。

她會知道「人才」佔有絕對重要的位置,而資本流動性與知識流動性是讓人才能夠發揮的基礎,其他投資人沒有愛國的義務,知識也沒有國界。除此之外,其他都是次要的。

她會去聆聽真正打造過公司,讓公司上市的創辦人跟他們的投資人的看法(例如 GMobi 創辦人 Paul Wu)。她會讓她的孵化器空間有最棒的交流活動,吸引且激發更多人對創新事業的想像。她會積極扮演投資人、大企業、可能客戶跟創業團隊之間的媒人,展現自己遊走多方的魅力與帶動氣氛的才華。她會想辦法協助進駐的團隊前往正確的市場,而不是待在台灣,同時她也會想辦法協助創業者,排除創意無法在地實踐可能遇到的各種障礙,例如公司法修法未竟之關卡、稅制、外籍白領限制、研發替代役、網路與實體經濟不統一的規範、補助的繁文縟節。她自己當然也會投資在她的加速器進駐的公司,想辦法讓自己能夠出場,然後拉著這些她投資過的人再投入。

除了上述這些,她還能多做些什麼呢?她應該要找到一群能共同打仗的夥伴/班底,各有各的專業。她應該要很專注於這件事情上,當然不會用「交辦下去然後要下面把 KPI 交回來」的方式在經營。她明白打造一個創業生態系的生命力有多難,即使只是小小一個,但她會卯起來做,一心一意為未來而服務。

適當的學習對象有誰呢?學新加坡、以色列、愛爾蘭、愛沙尼亞、韓國……?這些國家各有值得學習之處,但標的大,目標設定就容易包山包海,也容易誤解台灣自己跟這些地方的差異在哪裡,有多大,KPI 也就容易亂。不妨縮小一點,以 RocketSpace 這家位在舊金山的非典型共同工作空間為師,包括 Uber、Spotify 都曾在這個地方落腳。台灣去過的政府官員應該不少了,在此我就不多介紹。我誠心建議不要想一個國家的尺度或一個創業城市的尺度,就想像如何做出一個像 RocketSpace 這樣的空間。做不到嗎?那其他的也就不用做了。

(更好的方式?不妨用國發基金投資 RocketSpace 囉!)

RocketSpace Coworking – San Francisco. 圖片來源:Office Snapshots
RocketSpace Coworking – San Francisco. 圖片來源:Office Snapshots

其實說到底,許多人應該都心知肚明,除了「桃園」這個地點以及「亞洲矽谷」這個稱呼以外,亞洲矽谷的每一項目標都是上一任政府後期已經推動的。這不是壞事,我認為這代表政策有延續性,而且國發會推動相關業務的人員,業界也多給予正面評價,繼續推,沒什麼不行。新創圈對「亞洲矽谷」的批評重點也都集中在地點跟名稱定位上,既然如此,那我們接著就來討論這兩個議題,剛好就是亞洲矽谷的「面子」跟「裡子」。

首先,面子問題:「亞洲矽谷」這詞到底好不好?我認為就跟很多創業公司會介紹自己是「摩托車版的 Uber」或是「寵物版的 AirBnB」,但當然還是會有自己的名字,不會直接為自己取名為「摩托車 Uber」 或「寵物 AirBnB」。亞洲矽谷在台灣的語境中,比較適合房地產建案,就像「台中紐約」或「大里劍橋」之類的。若要跟外國人介紹這個計畫,可以說自己在打造亞洲的矽谷,但直接變成計畫主名稱就是覺得怪,而且頗有被殖民的感覺。想像一下我們到矽谷去介紹,人家問我們哪裡來的,我們說「Asia Sillicon Valley」,感覺真是 WTF。然而官員們通常特別愛面子,就算做得事情內涵差不多,總要取個自己喜歡的計畫名字才高興,他們大概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被算成自己的政績。要是現在聽了我等網路閒人的意見把計畫改名,更是滅了威風,所以我認為這名字大概很難改了,面子問題。

接著,重點來了。裡子問題是:桃園到底夠不夠格扛下亞洲矽谷,或成為台灣的創新創業之都?

蔡英文總統的五大創新產業政策跟「五都」緊密連結,要以中央政策驅動地方茁壯,從政治上來說主要目的當然是創造民進黨執政都的政績,算是發考卷給各個諸侯,看成績來決定哪一位能接棒,非常合理,但不是我等升斗小民最在乎的。總統的經濟幕僚選前「從上而下」規劃政策,從區域平衡發展的角度,思考要把創新創業這塊餅放在桃園時,考量了交通樞紐、學術能量、人口結構、產業鏈帶等,其實也言之成理,不然以現在經濟蕭條的情況來說,其他五都真要跟台北比較起來,什麼產業也都不用發展,全部都押在台北市才合理。而如果就是不要只壓在台北市,我認同桃園是適合的第二基地。

桃園市空拍圖。圖片來源:Wikipedia
桃園機場周邊空拍圖。圖片來源:Wikipedia

但討罵的就來了:政府就已經很窮了,而且亂花錢蓋蚊子館執行無效政策的紀錄累累,在全球景氣循環向下,GDP 負成長,行動載具擴張大幅減緩,巨頭寡占,投資緊縮的時代,新創沒有天然紅利,再加上台灣一直沒有耀眼的出場公司帶動產業,看在創業者眼中,動輒百億政府預算又要以鼓勵創新創業之名花掉,但極有可能毫無涓滴效果,徒讓土地開發跟房地產商獲利,怎不叫人吐血。要是新政府官員能站在創業者角度思考,肯定也覺得莫名其妙,只可惜他們多半不能。

新創不比能源、國防、機械、生技等另外四大創新產業重點項目,我們的進入門檻低,我們幾乎沒有「前輩」,沒有什麼類股可以炒,我們的項目變化多,投資跟併購極不暢旺,我們過去沒有享受過傾斜的政策,未來也不會有,我們的國際競爭對手進入本地市場毫無阻礙,甚至享有相對優勢,於是稍微表現好一點的台灣公司一個個都成了中國公司,或被韓國與日本公司投資。要是我是政府高層,光看數據恐怕也覺得這些新創小打小鬧真的很沒效益,不如蓋個樓,方便以後帶外國人來做外交,附近的地漲起來,反而比較有利 GDP。

亞洲矽谷政策的一個子題是「發展物聯網」,策略是要利用台灣 ICT 優勢連結矽谷公司,但這句話的意思基本上還是代工。我並沒有說代工不好,但這應該是廣達、鴻海等公司早就在做的事情,或是台灣創新快製媒合中心的業務,若混在一起,必然失焦。有些人總是誤以為物聯網是不一樣的,是另一個跟互聯網並駕齊驅,甚至更大的創業機會,但這想法是有問題的。一個地方連互聯網產業都沒有,怎麼會有物聯網產業可發展?德國高舉工業 4.0,就是因為他們遇到相較於其他支柱產業,互聯網產業太弱的困境。沒有互聯網基礎的物聯網頂多等同於許多新的硬體製造代工,那終究還是毛三到四的生意,不是新創能搞的。而且若這是亞洲矽谷的主要目標,假想敵應該就很直接指向中國深圳,那該做什麼事反而會更清楚,而不是又給新創海市蜃樓般的甜頭,實際上搞得還是把所有計畫交給法人如資策會、工研院,然後補助跟獎勵通通灌給大公司以確保官員 KPI 達成這一套。

總而言之,如果新政府覺得是新創不夠格成為產業政策,而不是桃園不夠格扛起物聯網產業政策,那就不用大費周章硬是要把新創夾帶進來其實實際上是要找大公司做物聯網跟相關代工的亞洲矽谷。就讓亞洲矽谷專注與深圳競爭吧!即使只是名義上,也不要把預算花在新創並不需要的大樓跟土地上,新創圈也不想背負一個又一個的蚊子館。

華強北是位於深圳的重要電子產品商業地帶,有「中國電子第一街」之稱。圖片來源:Wikipedia
華強北是位於深圳的重要電子產品商業地帶,有「中國電子第一街」之稱。圖片來源:Wikipedia

如果政府真的要鼓勵新創,不是當作某種神秘物聯網產業的附屬,那可以在桃園做什麼?我與許多人意見雷同,認為最值得做的就是把桃園當成新創的實驗場,導入 Sandbox 的概念,徹底降低創新點子在地實踐的門檻,例如無人車、超高速網路、區塊鍊經濟、無人商店、智慧感測城市……,一方面開放國際領先大廠來將桃園作為亞洲實驗地,另一方面也用投資跟標案直接讓台灣新創來展示解決方案。

此外,有幾個不花大錢的配套方案可以考慮:

如果真的想花大錢,那就再說。

以上是微觀的個人角度,算是看了近期那麼多討論之後的一點想法。我認為只要政府心態正確,不要誤會物聯網,不要把新創當作是推動物聯網產業的附屬,不要好高騖遠先想蓋大樓,而是打造一個好的實驗場域,極佳的交流空間,找到好的運營團隊,然後持續加速檢視法規跟鼓勵政策的現況,那我支持亞洲矽谷在桃園,因為我希望看見桃園有好的發展,也認為有這樣的機會。炒地皮什麼的,不是不行,請晚一點再來,人家舊金山跟灣區房地產超貴,是因為產業起來了,人才湧過去了。台灣請不要提前操作。

最後,咱們巨觀一點來看,如果桃園要成為亞洲矽谷,那台灣能先成為亞洲的加州嗎?台灣的好萊塢又在哪裡呢?這不是什麼鬼台灣民政府的想法,開放創新的氛圍是整體的,或許……我們能先從開放大麻先?(好,我該睡了)

 

延伸閱讀:

Silicon Valley from above. 圖片來源:flick by Patrick Nouhailler CC2.0

關於作者


鄭 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歡迎造訪我的個人 Youtube 頻道:鄭龜煮碗麵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