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泛科選書/人類為什麼需要工作?

2016 年 05 月 28 日

編按:關注科技發展與人類生活型態的尼可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2008 年發表的文章〈Google 讓我們變笨了嗎?〉(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震撼了當時人們對網路的看法,也帶起科技和人性之間的反思與辯論。

在卡爾的新作《被科技綁架的世界》(The Glass Cage: How Our Computers Are Changing Us)中,將檢視的對象指向現在正要興起的「自動化」科技,例如人工智慧、自動駕駛。而以下摘自本書第一章〈人類為什麼需要工作?〉的篇幅,將視角拉回人們工作/勞動的意義,點出人類藉由勞動得到的滿足與自動化科技代勞之間的矛盾。

自動化發展的問題就在於,我們經常需要付出努力創造出新的自動化產品,但其所導致的結果卻並不總是我們想要的。要找到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明白為什麼我們急於接受自動化這筆交易,我們就需要先瞭解某種認知偏見這是我們的思維漏洞,會歪曲我們的認知。在評估勞動和休閒的價值時,我們的大腦就會產生這種認知偏見。

心理學教授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 1990 年出版了暢銷書《生命的心流:追求忘我專注的圓融生活》(Flow(天下文化出版),他描述了一種被稱為「工作悖論」的現象。在 20 世紀 80 年代,米哈里與芝加哥大學的同事朱蒂斯.勒菲弗(Judith LeFevre)進行了一次研究,第一次觀察到這種現象。他們從分布在芝加哥的五家公司招募了一百名工人,其中包括藍領工人和白領工人,既有技術類工人也有非技術類工人。他們給每名參與研究的工人發了一張電子紙(ePaper),在當時,手機還是奢侈品。他們在電子紙裡編寫了程式,在每天的工作中,電子紙會隨機響七次。每響一次,工人們就需要填寫一份小問卷。在問卷中,他們需要描述正在進行的工作、面臨的挑戰、採用的技術以及他們的心理狀態(按照動力、滿意度、參與度、創造性等分類標明)。

米哈里將這種調查稱為經驗取樣,其目的在於瞭解人們是如何度過工作和下班後的時間,以及活動會對他們的「經驗品質」造成什麼影響。結果令人驚訝。相比休閒時段,工人在工作期間更高興,他們因自己的工作而感到充實。在自由的時間裡,他們更容易產生無聊和焦慮感。然而,他們並不喜歡工作。工作的時候,工人們表現出強烈想下班的慾望,當他們下班以後,最讓他們討厭的就是回去工作。

契克森米哈和勒菲弗寫道:「確實存在這種矛盾,在工作的時候,人們有更多積極的情緒,但是並不能因此就說他們工作時更有做事的慾望。」這一研究表明,我們無法預測哪些活動會使我們感到滿足,哪些活動會讓我們心生不滿。即使在做某些事情的過程中,我們也不能準確地判斷這件事將對我們的精神產生怎樣的影響。

上述這些都是較為普遍的症狀,屬於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心理學家為其冠了一個詩意的名字:「錯誤需求。」我們容易對本來不喜歡的事物產生慾望,容易對我們並不需要的東西產生好感。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及提摩西.威爾遜(Timothy Wilson)觀察後發現:「當人們期待的事情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快樂,反而那些不希望發生的事情使他們感到快樂時,人們很容易就會認為,他們其實對原本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充滿了渴望。」並且,大量研究結果表明,我們一直非常渴望那些不希望發生的事情,這讓人感到沮喪。我們還可以從社會視角來解釋人們對工作和休閒做出錯誤判斷的原因。正如米哈里和勒菲弗在研究中發現的那樣,大多數人都有過類似經歷:

人們會被社會的傳統觀念而不是他們自己的真實感受引導,在這個問題上,根深蒂固的社會觀點是:相對於工作,人們更想休閒

研究人員總結道:「忽略事情的真實情況很可能會對人類的個體健康和社會的總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當人們按照這種歪曲的理解行事時,他們「更常是去做那些缺乏積極體驗的活動,而躲避那些會給他們帶來大量積極的、強烈刺激的活動」。這不是美好生活的祕訣。

被科技綁架的世界:無人駕駛、人工智慧、穿戴式裝置將帶你去哪裡?

封面圖片來源:Simon Law @Flickr, CC lisenced.

關於作者


泛科選書(PanBooks)

PanX 泛科技新聞網從科技議題著手,企圖把未來更清楚地描繪出來。從能源議題、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到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自造者,都是我們專注的內容。若希望有任何書籍合作歡迎向我們聯絡:contact [at] panx.asia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