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PanBooks/即使自動化降低產品成本,你還是買不起房子

我在 2009 年出版第一本探討自動化主題的著作後,幾位讀者寫信給我,提醒我忽略了一個重點:機器人的確可能導致薪資降低或失業,但效率更高的生產也會使產品及服務變得更便宜,因此,就算你的所得降低,仍然能夠繼續消費,因為你想購買的東西價格也降低了。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有幾點必須注意。

沒有收入,再便宜的商品也買不起

最明顯的問題是,許多人可能失業、沒有實質收入,這種情況下,產品與服務價格降低並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再者,家庭的平均支出預算中有些重要項目不會因為科技進步而降低價格,至少在中短期的未來不會,例如土地、住屋,和保險的成本受資產價值的影響,資產價值又取決於整個生活水準。這也是某些開發中國家(例如泰國)不開放外國人購買土地的原因,准許外國人買地可能導致土地價格上漲,致使本國人買不起房子。

短期內自動化科技恐怕仍難以攻陷醫療產業,醫療成本不太可能降低。自動化可能對製造業和提供非必需品的服務業(尤其是資訊和娛樂服務)的成本構成最直接的影響,但這些東西在家庭的支出預算中占較小部分,大的支出項目如住宅、食物、能源、醫療、交通、保險等,較不可能在短期內出現成本降低。家庭極可能在所得成長停滯(或下滑)和大支出項目成本繼續升高的擠壓之下,變得更為拮据。

即使科技最終能使物價普遍降低,仍然有一個重要問題。經濟繁榮的途徑向來是薪資上漲率高於物價上漲率,1900 年的某人如果穿越時空,造訪現代的超市,一定會被高價格嚇到。但是,相較於 1900 年的人們,現代的我們花在食物上的所得比例明顯較小;儘管現在的食物標價明顯變高,但實質價格其實較便宜,因為所得升幅更高。

來想像相反的情境:所得降低,價格下滑得更快;理論上,這意味購買力提高,應該可以買更多東西,但實際上通貨緊縮是很糟的經濟情境。首先,通貨緊縮的經濟循環很難擺脫,如果你知道未來的價格還會更低,又何必現在購買?消費者將等待更低的價格,買氣不佳會導致廠商再次降價,產品與服務的產量也會之減少。再來,僱主在實務上通常很難降低員工薪資,他們通常選擇裁員,因此通貨緊縮常伴隨失業率上升,最終導致許多消費者完全沒有收入。

第三個大問題是,通貨緊縮常常使償債能力降低。在通貨緊縮的經濟中,所得可能降低(假設你夠幸運而仍然有收入的話),房子的價值可能下滑,股市可能下跌,但房屋貸款、汽車貸款、和學生貸款不會縮減,名目債務固定不變,因此在所得降低情況之下,債務人的可支配所得相對更少。政府同樣也會陷入麻煩,因為稅收減少了。若情況持續下去,繳不出貸款的人可能會增加,銀行體系就會陷入危機。通貨緊縮絕不是我們希望出現的經濟境況,歷史顯示,理想的經濟狀態是溫和通膨,所得成長率高於消費者物價成長率,讓我們更買得起想買的東西。

這兩種情境--家庭在所得成長停滯和生活成本上升之間被擠壓,或是通貨緊縮,不論哪一種,最終都可能因為消費者縮減非必要支出而導致嚴重經濟衰退。

如前所述,科技性顛覆破壞也可能改變消費者的行為,愈來愈多人合理地擔心長期失業或被迫提早退休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通常應付經濟衰退的短期財政政策(例如增加政府支出或一次性退稅)可能不會特別有效,這類政策希望藉由注入立即性需求,「發動經濟成長馬達」,期望能催生經濟復甦、提高就業率。

但如果自動化科技使企業能夠在不需僱用大量員工的前提下應付市場需求加,政策的降低失業率成效恐怕會令人失望。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也會遭遇類似問題:為刺激景氣而印更多鈔票,但在未能增加就業的情況下,沒有機制能夠把購買力交回到消費者手上。簡言之,傳統的經濟政策可能無法直接遏止消費者對長期所得不均的憂慮。

人民的負債最終會壓垮銀行

另一種潛在危險是,家庭愈來愈無法償還債務時,可能爆發新的銀行與金融危機。就算是相當小比例的貸款壞帳,也可能對銀行體系構成很大壓力,例如,2007 年,大批次貸貸款人繳不出貸款而違約,便釀成了 2008 年的金融危機。

雖然,次貸在 2000 年至 2007 年期間激增,但即使在高峰時期,次貸額也僅占美國銀行體系新貸放的抵押貸款額的 13.5%,金融風暴有相當程度得歸咎於銀行本身,銀行使用複雜金融衍生性商品擴增了這些次貸違約的衝擊力。

這種潛在危險並未消除,美國及九個已開發國家的銀行監管者在 2014 年發表的調查報告指出:「金融危機的五年後,大型金融公司在因應金融衍生性商品的風險方面只作出了一些改進,且參差不齊,整體而言,改進成效差強人意。」換言之,潛在危機是,哪怕只是局部性的貸款違約增加,也很可能釀成另一次的全球危機。

萬一全球經濟體系最終都成功適應新的現實,恐怕才是最嚇人的長期情境。在最乖戾的破壞性創造過程中,目前作為經濟成長動力的大眾市場產業將被專為超級有錢人生產高價值產品與服務的新產業取代,絕大多數人形同被市場漠視、權利被剝奪。經濟流動性將不復存在,富豪隔絕於有柵欄與警衛的高級社區或精英城市,搞不好是由自動化的機器人和無人駕駛機當守衛。我們將重返類似中世紀盛行的封建情景,只有一個差異:在中世紀封建制度中,農奴是必要的存在,因為他們提供農業勞力;未來世界則是自動化封建制度,也不需要農夫了。

2013 年發行的電影《極樂世界》(Elysium)中,富豪們移居地球運行軌道上一個猶如伊甸園的人造世界,傳神地呈現了這種未來的反烏托邦世界。有經濟學家已開始憂心這種情境,撰寫知名經濟學部落格「Noahpinion」的經濟學家諾亞.史密斯(Noah Smith)在 2014 年貼文描述一個可能的未來:「在保護精英權貴群的門外,擠滿了衣衫襤褸、瀕臨餓死的無業遊民,不同於史達林或毛澤東的專制政權,這個由機器人捍衛的專制政體將在大眾意見中屹立不搖,下層民眾可以隨心所欲發表思想,但槍桿永遠握在機器人統治者手上。」這個想像世界出自憂鬱科學(dismal science)*的專家之手,著實令人感到絕望。

*馬爾薩斯人口論描繪糧食產量的增加趕不上人口的增加而導致的悲慘世界,使得經濟學被稱為憂鬱科學。

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

 

photo via Fqotm@wikipedia, CC License

關於作者


泛科選書(PanBooks)

PanX 泛科技新聞網從科技議題著手,企圖把未來更清楚地描繪出來。從能源議題、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到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自造者,都是我們專注的內容。若希望有任何書籍合作歡迎向我們聯絡:contact [at] panx.asia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