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VR 來了(五)/專家篇:VR 大潮來臨,有穿褲子的請舉手!

2016 年 05 月 19 日

VR 虛擬實境,無疑是 2016 年最火熱的科技產業話題,幾乎所有你叫得出名字的科技品牌都在研發,或想辦法讓自己跟它有關,這樣的熱潮自然帶來巨大的投資動能,光是去年一年,全球在 VR 相關的投資金額就超過 20 億美元,也催生出了龐大的相關產業鍊。

但各種熱門技術的初期,難免有些過度膨脹的泡沫化疑慮,當 VR 浪潮退去,究竟是誰沒穿褲子呢?台灣 VR 產業鍊中,又有誰能夠堅持下去,守住自己的小褲褲?

如果有哪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特別是智慧型手機相關的廠商,他說他們對 VR 沒有研究,他可能在說謊。原因不完全是因為 VR 很紅、很有未來,還有一個主因是 VR 裝置裡面所使用的元件與技術,跟智慧型手機有 80% 重疊。因此智慧型手機廠要開發 VR 頭盔,門檻並不高。然而,在這些廠商裡真的敢大喊「我做 VR 頭盔我驕傲」的,似乎也只有 HTC,為什麼? 難道只有 HTC 能積極搭上大浪,逆風高飛?

圖片來源:Wikipedia provided by Maurizio Pesce
圖片來源:Wikipedia provided by Maurizio Pesce

趨勢:浪頭在哪裡?

5 月初,HTC 旗下的 VR 產品 VIVE,傳出將與母公司切割,交由新成立的萬物科技(原名微妙科技,由宏達電 100% 持股)接手,HTC 董事長王雪紅將是萬物科技的代表人。消息一出,產業界嘩然,許多人擔心當年「威盛」劇情重演,懷疑王雪紅因為看好 VR 前景,因此要切割手機,避免拖累 VR 事業的成績。

然而,VR 話題從 2015 年就開始加溫,目前各大 VR 裝置廠也都陸續出貨,可是消費者還是沒有感受到 VR 元年的氣氛,甚至許多人都還沒體驗過 VR 裝置。大家都在等待 VR 產業的大潮,積極備戰(例如切割母公司),問題是浪頭到底在哪裡?

「今年 10 月,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點。」華南投顧研究經理張志華指出,VR 的高峰還是要等 Sony 的 PlayStation VR 正式出貨,才能見真章。「Sony 有龐大的內容資源、PlayStation 4 遊戲主機的強勢平台,還有購買力強大的消費者基礎,才會把 VR 真正推展開來。」遊戲大廠 Ubisoft 台灣行銷經理張志豪也認為,遊戲廠商也都在關注 PS VR,以此來評估投入開發 VR 內容的考量。

「不管平台怎麼進化,內容還是王道。」張志華進一步表示,VR 雖然是很酷炫的科技,但是製造 VR 頭盔的進入門檻很低,可以預期明年將會有一波大量的低價 VR 頭盔投入市場。目前三大廠商推出的中高階 VR 也會面臨價格調整的壓力,VR 頭盔的利潤只會越來越低,形象也會從現在的高端科技,慢慢轉為更平民化的配備。

從過去新科技的發展來理解,VR 頭盔就像是最早期出現的數位相機,市場上同時存在著昂貴、強大的旗艦機王,也有 400 塊台幣,影像糊得跟垃圾一樣的產品。因此,未來聽見許多人說:「哼哼,VR 不外如是,沒什麼了不起。」也不用太在意。就像潮水來去,難免會把一些垃圾沖上岸,但就有人會在海邊散步卻撿到珍珠。

目前 VR 產業仍在早期階段,投資人只要聽到 VR 相關的就砸錢,帶動股價飛昇(AMD 自從宣布推出新的 VR 用顯示卡,股價成長超過 50%)。根據 Super Data Research 的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投入 VR 領域的資金已經超過 28 億美金,如果從 2012 算起,更超過 80 億美金。

目前大浪的動能已經累積許久,接近高點,未來一年,當 VR 大浪退去,誰沒穿褲子,誰撿到鑽石就很清楚。但是從目前來看,對於以製造業為傲的台灣產業來說,誰能在 VR 產業鏈中撿到鑽石?

圖片來源:flick provided by Phil Whitehouse
圖片來源:flick provided by Phil Whitehouse

技術:台灣廠商在 VR 領域能站穩哪些山頭?

前面說過,智慧型手機與 VR 頭盔的零組件有八成像,這些大廠燒了那麼多錢,當然不是為了這八成已經有的技術:VR 硬體的鑽石,就是那剩下的兩成。市場分析師認為在這些核心技術中,有些台灣廠商甚至已經站穩全球領導地位,準備搭上 VR 大潮。

談到 VR 的技術,使用者最直接有感的,當然是顯示螢幕的畫質與處理器的運算速度,這兩者直接影響了沈浸感的強度,以及是否會產生暈眩不適情形。想像一下,一個超高解析度、超高更新頻率的螢幕,旁邊還有好幾個超高速運算的處理器,都擺在你眼球前面不到 5 公分的距離,甚至環繞著你的腦袋,會產生多龐大的熱能?傳統電腦透過風扇來散熱,風扇越大越好,但是沒人想在腦袋瓜旁邊擺一個巨型風扇;手機散熱則透過金屬機身傳導的方式,因此手機使用時間久了,摸起來會熱熱的,甚至有點燙手,如果套在頭上,恐怕慘不忍睹。

解決方案是什麼?一種高效率同時又超微小的毫米風扇。台灣廠商「建準電機工業」,研發多年的這款風扇,擁有兩百多個專利,最薄可以做到只有 0.3 公分,目前 Vive 和 PS VR 都採用這種毫米風扇來解決 VR 頭盔內圖形處理器的散熱問題。此外,研究散熱技術多年的台達電,也針對 VR 裝置推出薄型風扇,打進華為的生產鍊。

另一項台灣掌握的關鍵零組件技術,則是感測器。VR 裝置需要精準的感測器與定位系統,才能讓使用者可以有身歷其境的沈浸感。台灣廠商「晶技」以石英元件起家,這幾年開始切入感測器市場,並推出了全球最小的三合一感測器(環境光、紅外光、距離感測),不僅能應用在 VR 頭盔,包括無人機、車用電子都能夠用上,目前 Oculus 與 Vive 也都採用晶技的感測器。

台灣晶技發表新一代微型化三合一光感測器。 圖片來源:台灣晶技。
台灣晶技發表新一代微型化三合一光感測器。 圖片來源:台灣晶技

「今年只要沾上 VR 或 AR 的廠商,都會獲得投資人青睞,股價大漲。」華南投顧研究經理張志華說,但是只有少數掌握關鍵技術的廠商,能夠在未來兩年,看到真正的獲利。台廠雖然無法切入處理器、顯示幕與微型投影這些部分,但是在散熱風扇與感測器部分,已經站穩領先地位。

圖片來源:Wikipedia provided by Jason Krüger
圖片來源:Wikipedia provided by Jason Krüger

未來:台灣如何擁抱 VR,甚至創造趨勢?

掌握關鍵零組件技術,成為隱形冠軍的概念雖然很好,台灣這些年來也以製造業王國的基礎而自豪,無論世界怎麼變,反正台灣廠商就是代工製造,管你是網際網路、行動、雲端還是物聯網,台灣都是一招打天下。這樣的思維換來台灣 90 年代的繁榮,與最近剛宣布的出口連 15 黑,創下史上最慘的衰退紀錄。從 VR 產業來看,仍然反應著相同的困境,多數台灣廠商還在想著製造 VR 相關應用裝置,卻沒能看見 VR 的未來不是頭盔,而是一個全新的資訊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內容才是王道。

Facebook 大力支持 VR 相關內容的開發,Mark Zuckerberg 最近貼出了一段 360 度版的《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開頭動畫,讓所有粉絲驚艷;中國則有大量的房地產公司計畫推出 VR 看屋體驗服務阿里巴巴更帶頭成立 VR 實驗室,要提供虛擬實境購物平台。而 VR 最前線的遊戲領域,就如前文所述,各家都在期待 Sony PlayStation VR 正式開賣,一方面鴨子划水,各自開發 VR 遊戲。這些都提醒著我們,內容的重要。

然而,台灣在數位內容上的貧乏,目前看來也延續到 VR 上。中國 VR 產業則是蓬勃成長,暴風科技進行了 VR 內容發行、創作,還有共同基金、實驗室、孵化器等的佈局;3 Glasses 成立了「VR Show」內容服務平台,結合影視、手遊生產者與線下體驗店;騰訊也有 VR 開發者社區,加速 VR 應用的開發速度;更不用說,樂視、土豆、芒果 tv、愛奇藝等廠商,積極推廣 360 度影片和 VR 體驗,就是要搶市場先機。

台灣虛擬及擴增實境產業協會(TAVAR)共同發起人謝京蓓(Cori)表示,台灣大廠商對 VR 積極度不高,同時產業創投投資又趨保守,導致發展動能較弱,內容業者多半僅能進行小規模專案的研究和開發、無法推動能一舉帶動台灣 VR 產業鏈發展的大型專案。「如果觀光局能夠用 360 度攝影拍攝介紹台灣城市的系列影片,或是故宮可以推出 VR 導覽,就能推動產業加速整合發展,」Cori 指出,比起單點式的補助公司研發產品,還不如透過國家整體行銷的方式,擴大民眾對 VR 的體驗,創造內部需求,來引導整個生態圈的發展。

目前,台灣也有像「iStaging 宅妝」這樣的團隊,積極投入 VR 內容市場,他們與住商不動產合作,提供虛擬實境的看屋服務,之後還要陸續擴展到室內設計、傢俱業者使用。HTC 也推出 Vive X 專案,要扶植 VR 新創,讓生態系更健全。隨著 VR 應用更加多元,一般消費者能夠體驗 VR 的機會也越來越多,當 VR 的概念逐漸普及,內容到位後,(就像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一樣),誰能高舉雙手,在前面大喊衝刺,享受衝浪快感?誰又只能抓緊褲頭,免得輸到脫褲?

圖片來源:flick provided by Phil Whitehouse

關於作者


Kobe Chen

金屬搖滾樂中毒,科技狂熱份子,愛貓人士,愛妻男人,這些都是我。相信台灣不只是鬼島,相信每個人都希望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