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楊家彥/中小企業和台灣的今昔與未來(系列四):全球病與台灣病

等待舊發展模式翻轉的全球經濟

近十年來人類經濟社會最重大的事件,莫過於全球金融海嘯的爆發。至今國際經濟仍在掙扎於低迷不振之中。此事件並非偶發單一的意外,而是其來有自的病徵。二十多年來眼見主要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卻是建立在極度依賴美國消費市場、嚴重犧牲環境生態,以及高度掠奪排他的主流經濟與金融運作模式之上。2015 年的美國電影「大賣空(The Big Short)」,即強烈批判當前美國金融體系厮傷大眾財產權保障、製造社會不公,如同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霸集團。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在地富豪如雨後春筍的同時,沿海大都會區的天空卻一天比一天昏暗,霧霾問題甚至擴散影響到週邊國家的人民生活與健康。如今每當重大國際活動在中國舉辦時,京津冀地區工廠必須四十天前停工,長三角都會區也得至少二十天前停工,並進行民眾車輛上路管制,才能確保出現難得的藍色天空。一個快要只剩富豪才能力求健康生活品質的社會,政府卻口口聲聲說 2020 年前將可達到「全面小康」。

今年已是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的第八個年頭,「二字頭」GDP 成長的美國經濟已見動能趨緩。「一字頭」的歐盟經濟卻苦於金融部門深陷經營不善、曝險過高、週轉不靈的高風險困境,主要金融機構紛紛大規模裁員,歐洲央行寬鬆貨幣政策不斷。「零字頭」的日本經濟實施安倍鐵腕政策多年,甚至祭出負利率政策,經濟動能仍名列主要先進經濟體之末。至於中國,空前的產能、房市、信貸三大泡沫尾大不掉,經濟動能多年來持續下滑,世界工廠去年用電已見衰退,勞動人口亦轉為負成長,如今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供給側改革」政策措施,已成了避免重蹈日本「消失十年」覆轍的長期抗戰。

中國經濟動能趨緩,加上腰斬再腰斬的國際油價,以及美國升息政策走向,佔全球 GDP 半壁江山的新興經濟體,如巴西、俄羅斯等,均已陷入衰退困境,金融穩定性亦遭動搖。國際「經濟難民」持續增加,地緣政治紛擾四起,俄烏僵局、中日韓島疆對峙、南海海權爭端、歐洲難民問題、中東紛擾情勢、全球恐怖攻擊、北韓核武緊張等,世界可說是「亂成一團」。

試問,發病中的全球經濟社會又如何期待國際經濟整合的穩定推展?

此刻若回顧 2010 年底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領袖的五大成長策略宣言,所謂「平衡成長(Balanced Growth)」,至今世界各國仍無力追求,而所謂「安全成長(Secure Growth)」,此刻則是離我們更為遙遠。

當前全球經濟發展模式,仍受舊模式的框限與束縛,在困頓中等待翻轉。對中小企業來說,既是危機,也是契機。

未來經濟新模式:創新、永續、包容性的普及

上述 2010 年 APEC 領袖成長策略宣言揭櫫的另三大策略,即「創新成長(Innovative Growth)」、「永續成長(Sustainable Growth)」、「包容性成長(Inclusive Growth)」,則是當前國際社會對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價值主張與呼籲。這三大願景幾乎已是全球共識。

以歐盟為例,同年歐盟執委會即提出的「歐洲 2020:智慧、永續、包容成長策略(Europe 2020: A strategy for smart,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growth)」十年發展架構,高舉相同的價值定位,並設定十年階段性發展目標。舉例來說,在永續發展上,設定所謂「20/20/20」階段目標,即溫室氣體排放減量 20%、再生能源消費占比達 20%、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20%。在包容性發展上,追求 75% 的勞動年齡人口就業、早期中輟學生低於 10%、高等教育青年占比至少 40%、貧窮線人口減少 2000 萬人等。

為了啟動上述策略,歐盟執委會更提出「七大旗艦倡議(7 Flagship Initiatives)」,包括:「創新聯盟(Innovation Union)」、「行動青年(Youth on the Move)」、「歐洲數位議程(A Digital Agenda for Europe)」、「資源效率歐洲(Resource Efficient Europe)」、「全球化產業發展政策(An Industry Policy for the Globalization Era)」、「新技能就業議程(An Agenda for New Skills and Jobs)」,以及「歐洲反貧窮平台(European Platform against Poverty)」。

2015 年前歐盟顧問 Jeremy Rifkin 所著、備受國際社會熱烈討論的新書「零邊際成本社會:物聯網、協同共享與資本主義消失(The Zero Marginal Cost Societ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Collaborative Commons, & The Eclipse of Capitalism)即明確預測,未來經濟社會運作的邊際成本將大幅下降近至微乎其微,而主要三大根本拼圖塊即為「智慧經濟體系」、「共享經濟」、「再生循環經濟」

藉由智慧產銷、協同共享模式、資源再生循環運用的普及,人類經濟社會運作所耗費的地球資源將顯著降低,而開啟一個創新、永續、包容性發展的新經濟時代。

今後這樣的新經濟發展趨勢,對中小企業或大企業來說,既充滿挑戰也處處商機。2014 年世界最大代工業者鴻海精密即率先主張循環經濟策略,並推展智慧手機回收事業。試想富比士世界富豪、商業謀略與霸氣高人一等的郭台銘總裁,難道只是突然佛心來著?

零邊際成本社會與台灣的贏家詛咒

過去半世紀以來,台灣製造出口部門在國際產業供應鏈中占有備受肯定的地位。只要台灣企業投入生產的產品領域,無不成為嚴酷價格競爭的殺戮戰場。台灣企業最引以為傲的成本競爭能力(Cost-Down),在今後零邊際成本社會的發展趨勢下,因成本競爭空間將大幅壓縮,而將成為噩夢般「贏家詛咒(Winner’s Curse)」。多少年來業界雖高喊加值提升策略(Value-Up),但說出口比做到容易。

多年來台灣政府從旁「暗助」業界,除了匯率政策之外,更廣泛地進行各類價格管制,包括水價、電價、油價、公共運輸費率、教育費率、透過健保控管的醫療費率等,造成物價水準明顯低於絕大多數中高所得國家。只要看到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台灣人均所得,竟與日本相當,且比傳統人均 GDP 膨脹了將近一倍,即可理解。放眼世界,除了柬埔寨、斯里蘭卡這樣的低所得國家購買力平價可以比擬之外,其他國家根本難望其項背。

這樣廣泛的價格管制,亦使台灣多數企業跨出國境進行海外資源整合與佈局時,遭遇相當程度的限制與困擾。未來台灣經濟與中小企業發展的脫胎換骨,這樣的結構問題終將無法迴避。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

關於作者


楊家彥

留美經濟學博士,曾任職於台灣經濟研究院十餘年,主要研究涵蓋中小企業、知識服務及產業創新等領域,研究報告及產經政策評論均多。近年投身業界,希望跨域整合多方力量,投入未來生活探索、經濟社會包容性發展之志業。現職為活水社投合夥人、AVPN 台灣顧問。E-mail:stevencyyang [at]gmail.com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