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楊家彥專欄/中小企業和台灣的今昔與未來(系列二)

中小企業是真正天佑台灣

上週專欄曾提到,最好將中小企業視為「動態產業新陳代謝與生態系」。其實,國際社會已越來越愛使用「中小微型企業(Micro, Small & Medium Enterprises, MSMEs)」這個名詞了。畢竟,市場的大魚都得從魚卵和魚苗開始。忽略微型企業的發展,企業與產業發展視角就容易出現嚴重盲點。

統計資料告訴我們,當前台灣的中小微型企業大約 180 萬家,發展的到底算不算好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太難。就和我們的經濟發展階段一樣,台灣的 MSMEs 是國際經濟體裡的「中前段班」

這個平凡無奇的答案卻有相當不平凡的意義。台灣擁有一大群享有中高所得水準的 MSMEs,其實是有如天佑般、世間不多見的「均富社會」。雖然近二十年來,我們的所得與財富分配有惡化趨勢,但與其他國家相比,大部分的台灣世代仍是該慶幸與感恩。

台灣中小企業的昔與今

由於二戰後台灣較早參與國際經貿活動,產業技術和國際化程度在眾多發展中國家相對領先,因而曾被國際社會稱為「新興工業化國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NICs)」。相對於先進經濟體,台灣享有生產成本優勢,而相對於近十多年來崛起的新興經濟體(Emerging Economies),我國則擁有若干程度的技術領先優勢。大致而言,台灣中小企業在國際舞台上即處於這種「中前段班」地位,呈現顯著「性價比優勢」。

製造領域裡,台灣中小製造企業多已融入國際產業鏈體系。數十年來,我們的製造業在電子、資訊、機械、紡織、化材、民生用品等領域享有專精、多樣化、靈活應變等競爭優勢,亦成為國際產業供應鏈的重要成員。在大型製造業「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產銷供應鏈中,我國許多中小製造企業即在此中心衛星體系及產業群聚裡,默默發揮專業分工的合作夥伴角色。過去我主持的研究計畫曾估計出,目前台灣中小製造企業直接出口佔總出口比重已不到 15%。換句話說,國際經貿競賽中,我們的大型企業「打前鋒」,中小企業則扮演「後衛支援」角色。

不過,由於性價比長久以來是我國企業主要競爭力憑藉,至今成本競爭觀念仍深植多數企業經營發展的思維中。如何從「Cost-down」的舊腦袋,及時轉換成「Value-up」的新腦袋,這也是未來我國企業轉型升級必須好好做的功課。

服務業方面,一般來說,我們的中小服務企業以國內為主要市場,而經營環境多有限制與阻礙。由於台灣多數服務市場競爭者眾,造成企業平均經濟規模相對有限。除了金融、大眾運輸、電信等高度管制的特許行業之外,MSMEs 可說占絕大多數,並分佈在各行各業之中。就經濟安定與社會包容性發展而言,國內市場確實提供重要的在地優勢與屏障。

少數服務內需尚具規模,且較少法規限制,如批發零售、地產仲介、電子資訊領域技術服務業等,或可獨力或借助外資之助,逐漸形成中大型服務業者,並俱有拓展海外市場能量,其餘企業則多以服務國內在地客戶為主。舉例來說,台灣便利超商體系 20 多年來蓬勃發展,過去的阿公阿婆雜貨店在都市中則幾近絕跡。

另一方面,亦有部分市場需求隨著經濟發展與人口結構與日俱增,如休閒旅遊、醫療照護等服務市場。然而,受限於年久失修、無法與時俱進的法規環境,抑制了企業投資和人才的投入,卻也阻礙相關市場與產業的發展。舉例來說,老屋活化發展常遭遇現代建築消防法規不合用的麻煩,而水上觀光休憩行業則多受交通目的船舶管理法規不適用的困擾。日前新聞報導,未來新政府將針對休閒旅遊業做大幅度法規鬆綁,希望言出必行。

其實,這幾年國外也常聽聞新創企業新型商業模式與既有法令的干格衝突,如 Airbnb、Uber 等。如果連先進國家都會遭遇法規跟不上企業創新的腳步,台灣當然更無法倖免。只是,台灣政府確實節慶煙火放得比較多,過時法令修得比較少。不然,現今台灣的「網際網路前輩」也不會被中國的「互聯網後生」給比下去。

區隔新、舊世代的「典範移轉」挑戰

近十多年來,由於互聯網(Internet)及行動裝置(Mobile Devices)的興起,國際產經環境出其不意地掀起海嘯般「典範移轉(Paradigm Shift)」。過去硬體製造赫赫有名的國際品牌大廠,也可能抵擋不了靈活整合軟體、內容、媒體、數據、服務等嶄新商業模式的互聯網公司,而快速陷入經營困境,致使相關供應鏈成員的中小企業亦無法倖免於難。近幾年來個人電腦(PC)產業的劇烈洗牌,台灣業界應感受甚深。

另一方面,行動互聯(Mobile Internet)和社群網絡(Social Networks)亦形成強大的即時與動態聯結力,將原本高度分散的大眾資源有效整合,也能有效掌握極其分散的目標客群需求資訊。再者,三維列印(3D Printing)技術的進展和設備價格的持續下降,致使個人創意更容易進行商業化推展,而整個社會創新潛能有機會被大幅釋放。上述發展又給予 MSMEs 新的市場商機。

近年來已可見集結大眾資源的各種「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互聯網金融(Internet Financing)」等新型企業,開始挑戰各行各業的傳統事業模式。換言之,有能力掌握新科技來整合群眾資源並創新商業模式的 MSMEs,不但有機會挑戰過去大型企業強勢宰治的市場,更對傳統中小企業形成莫大的競爭壓力。

新時代已經來臨。過去台灣的 MSMEs 創造了經濟發展的成功,未來我們的新世代難道不能嗎?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關於作者


楊家彥

留美經濟學博士,曾任職於台灣經濟研究院十餘年,主要研究涵蓋中小企業、知識服務及產業創新等領域,研究報告及產經政策評論均多。近年投身業界,希望跨域整合多方力量,投入未來生活探索、經濟社會包容性發展之志業。現職為活水社投合夥人、AVPN 台灣顧問。E-mail:stevencyyang [at]gmail.com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