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楊家彥專欄/從中小企業發展看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系列一)

改變常始於無名的角落

在我們日常工作的經濟生活中,雖然大企業的新聞報導總是佔據絕大比例的媒體版面,但這個世界的演變並非僅由企業大咖所主導。相反的,在世界各地許多不知名的角落,存在著很多默默無聞的新創或中小企業,他們可能正在改變這個世界。可舉的例子俯拾皆是。

就算不談數十年前個人電腦產業從美國車庫創業家開始,這些年臉書從美國大學校園崛起,如今全球使用人口已超過 13 億,等於是地球上最大國家。而臉書創辦人近來得女,決定把近 600 億美元的財產捐出來改善人類社會。再者,當前新創企業中最大的獨角獸 Uber 年僅六歲,市場估值就已超過 620 億美元,比高齡 40 歲的鴻海硬是多了 220 億美元。還記得六年前我們是怎麼叫車的?

其實,世界大部分國家的產業部門都是以中小企業為多數,只是產值與就業占比略有差別。對社會而言,中小企業的主要價值,在於源源不絕的差異化多元創新動能、多樣性就業,以及社會成員自我價值追求與實現。好比大自然生態系一樣,越多元繁複的體系組成越能因應大環境變化及衝擊。

你第一個想到的中小企業是什麼?

由於中小企業的組成分子差異甚大,一般人不易掌握整體全貌,所以常見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例如,不少人即認為,中小企業是各行各業裡競爭力較差的弱勢族群。

事實上,雖然不少中小企業處於眾多同行高度競爭的市場,歇業與新進業者屢見不鮮,但也有眾多靈活應變的企業主,善於利用差異化策略來形成市場區隔與專業門檻,因而開創出自我利基,並享有比大型企業更高的獲利率。而好的獲利更有助於這類中小企業持續投入確保或擴大競爭優勢。

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主之中,有些樂於現有的經營成果,安居地方「雞首(Local King)」,也有些企圖更上一層樓,或追求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如拓展海外市場,或追求範疇經濟(Economy of Scope),如進行多角化垂直或水平整合的發展。

以雞首來講,台灣各地多有號稱百年老店的小吃美食,常見大排長龍或搶購一空。大家應該不陌生吧?另一方面,台灣知名的鼎泰豐,半世紀之前從油行開始,隨後兼賣小籠包,再逐漸發展成目前的跨國連鎖餐廳規模。根據維基百科記載,2010~2012 年香港尖沙嘴分店獲得了美食權威米其林一顆星的評鑑,而這是台灣餐飲品牌首次獲得米其林評級。

此外,以製造外銷見長的台灣,也常見不少專業技術出色的中小企業,在打進國際企業的供應鏈後快速擴張成長,逐漸成為擁有海外市場的大型企業。幾年前國內流行一時的名詞「隱形冠軍」即是一例。台中的機械產業聚落,就是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先生讚不絕口的世界最佳製造基地。這也是台灣中小企業貢獻產業發展的代表景象之一。

然而,國際競爭沒有止息的一天。打進國際供應鏈之後,若無法持續追求自身價值定位的不可替代性,則可能好景不常,被其他潛在競爭者取代。亦有可能因為大環境的劇烈變化,隨著整個供應鏈浮沈。當前台灣就面臨這樣的嚴肅課題。

多年來我逐漸認為應該把中小企業這個名詞賦予「動態產業新陳代謝與生態系」的概念,而非單一企業形象。就企業生命週期的角度來看,幾乎所有企業都從草創的小微企業開始。有些終其生命週期都是中小企業,為生存奮鬥,存續時間或長或短。有些則可能逐年拓展成為大型企業,甚至國際企業。但這些成熟企業仍無法避免日後面對轉型升級的重大考驗,成功者浴火重生,失敗者走進歷史。如同生命的新陳代謝,唯有順暢的產業新陳代謝才能造就一個健康的經濟社會。

逾半世紀來政府數據無法掌握中小企業輪廓,你說怪不怪?

雖然中小企業在台灣產業經濟發展上扮演至為重要的角色,但國內相關政府統計系統甚不完善。國內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目前經濟部行之多年的中小企業白皮書,相關統計以財稅資料為主要依據。這個統計基礎最大的問題,就是限於財稅公務統計原始目的,和企業節稅避稅的強烈動機,所有有稅籍的企業無論營收規模、行業分佈都非常不精確,更未能涵蓋為數眾多的自營工作者或微型企業。這樣常年沿用的數據根本無法給大家一個接近實況的中小企業樣貌。目前官方統計說台灣中小企業家數約 120 萬家,就業占比約七成。

但如果我們同時參考行政院主計總處與就業相關的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就可以發現,包含自營工作者及微型企業僱主,目前台灣總企業家數約近 180 萬家,其中逾 99% 皆為中小企業,就業人數占比約八成。

再者,單計 10 人以下的小微企業家數即將近 170 萬家,相關從業人數近 500 萬人。對照之下,行政院主計總處就業相關調查統計顯示,台灣小微企業數量、就業和相關占比可能遠超過經濟部利用財稅資料所計算之中小企業數量和相關占比。

當大數據(big data)喊聲震天,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台灣產業經濟,至今仍無「像樣的參考數據」,實在不得不慚愧。未來如果要有更準確之統計數據,政府部門必須強化並整合多面向統計與調查,才能解決常年以來數據落差與實況黑箱問題,也才能有效掌握台灣中小企業相關發展動向。

本專欄為系列文章,這週先談正確認知中小企業。下週我們再從其他角度好好談談中小企業的發展與未來。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

關於作者


楊家彥

留美經濟學博士,曾任職於台灣經濟研究院十餘年,主要研究涵蓋中小企業、知識服務及產業創新等領域,研究報告及產經政策評論均多。近年投身業界,希望跨域整合多方力量,投入未來生活探索、經濟社會包容性發展之志業。現職為活水社投合夥人、AVPN 台灣顧問。E-mail:stevencyyang [at]gmail.com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