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彥/中小企業和台灣的今昔與未來 (系列六):影響力衡量也能「跳蛙」嗎?
上週專欄提到,兼容經濟(Inclusive Economy)追求經濟活動中全體利害關係人的利益平衡或調和,而無論社會企業或 B 型企業都是站在第一線用事業經營嘗試達成多元社會目的的主角。若套用社會經濟模式(Social Economy)的說法,則是事業組織追求多元社會價值(Social Value)或兼顧社會影響力(Social Impact)。然而,理念雖然容易描述,但實際成效又該如何判斷或評估呢?
影響力衡量標準是新經濟進展基石
有形的商業或經濟利益早就有發展相當成熟且沿用已久的財會標準與衡量指標系統,大幅提升生產、貿易、投資、信貸與金融交易等經濟活動效率,如 1973 年至 2001 年間的國際會計標準(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IAS),以及 2001 年迄今的國際財務報告標準(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FRS)。如今幾乎所有企業組織的記帳、財報、投融資及金融交易等活動,甚至政府證券交易與資訊揭露等相關規範,都已沿用上述「共通的國際語言」。若說此共通的財會資訊標準與指標系統是當前全球經濟與金融活動快速發展的基石之一,恐怕也沒人會反對吧?
反觀無形、間接或動態的經濟價值或社會影響,卻仍缺乏夠全面、方便使用,而又與時俱進的衡量工具,導致相關經濟活動的「運作成本過高」或「運作效率偏低」,多年來進展仍相對有限。
今年台灣舉辦的首屆 B 型企業亞洲年會三月底甫落幕,不少與會者均提出類似呼籲。世界最大民間食品企業 Mars International 代表強調,企業活動常有財務(Financial)、人資(Human)、社會(Social)、自然(Natural)等四大層面的效益,過去輕忽財務以外的報酬,常常導致犧牲最大企業價值的策略錯誤。宏基創辦人施振榮也再三指出,過去企業主過度重視現在、有形與直接效益,而忽略未來、無形與間接價值。有識之士大聲疾呼,但手腳也沒敢閑著,世界各地均有民間與政府持續投入相關價值衡量標準系統的推動。
社會價值/影響力衡量的進程
價值衡量的架構、方法、標準、指標、資料整備與分析、系統優化與動態調整等程度是逐漸演進的。最初可能是個別組織內部採用的指導原則(Guidelines),如上述 Mars International 的價值衡量系統由內部單位專責開發,扮演集團發展策略規劃的支援角色。
當內部指導原則發展至一定程度時,也可能開放其他組織共同探討與遵循,並逐漸獲得更多其他組織的認同與參與發展,而收斂形成區域性指導原則或評估手冊,如歐洲慈善投資協會(European Venture Philanthropy Association, EVPA)彙集公益資助方、社會企業方、其他社會影響力中介組織、學界等共識意見,而成為區域性領域社群所重視的文件,但尚未進展成為標準系統。
一旦獲得相當廣泛的領域認可,在推展社會價值衡量標準與指標系統的階段中,衡量方法與工具的學習成本與操作難易度、調整或修正彈性、指標可比性與可靠性等,都將影響相關衡量標準與指標系統被接納與使用的普及程度,而逐漸成為成熟可信賴的國際標準。舉例來說,千禧年之後成型的「社會投資報酬(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系統」已具有相當國際知名度,但其學習與操作難度相對較高,跨組織的指標可比性亦有相當侷限,其普及程度反而不如近十年間後發先至的「影響力報告與投資標準(Impact Reporting and Investment Standards, IRIS)」。下表列舉一些較具國際知名度的衡量方法與系統供讀者參考。
資料來源:摘自 Graham, B & Elliot Anderson (2015, p.31), Impact Measurement: Exploring its Role in Impact Investing, National Australia Bank, The Difference Incubator and Benefit Capital.
新一代聰明打造衡量標準與指標系統
從前用過大英百科全書的人應該印象深刻,當維基百科剛問世時,絕大多數使用者根本難以想像,後者竟能以「使用者共創(User Co-create)」的模式毫不留情地淘汰了大英百科這個多年領域龍頭。越來越多人更理解了開放系統模式之威力,並開始推廣應用到各個領域。衡量標準與指標系統的發展也不例外,你相信嗎?
長年以來,價值衡量標準與指標系統的發展均採取類似「大英百科式」的古法製造。舉例來說,全球(永續性)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成立至今近 20 年,雖標榜從社會、經濟、治理等多層面來強調永續性的衡量,但發展與調整的腳步甚為遲緩,至今僅經歷四次(Four Generation)主要修正。而行業別、人權、性別平權、政治清明等相關衡量的補強,亦是近幾年才逐漸增修。這種發展模式常見構面不全、調整緩慢、使用不便、效益有限等缺失。
2011 年由美國 B Lab 推展出來的「全球影響力投資評等系統(Global Impact Investing Rating System, GIIRS)」,迄今約五年,已覆蓋國際 135 家基金、上萬家被投資的社企或 B 型企業,以及總金額超過 53 億美元的影響力投資。進展不可謂不快。評等架構除了基金本身管理評估之外,被投資公司的全面影響力商業模式,及環境、社會、治理(ESG)運作納入評等系統中。
B Lab 認證與評等系統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除了全面利害關係架構、高度使用者友善、公開透明且兼顧隱私保障、高度可比性有利學習與改進行動之外,更包括受評之企業與影響力基金公司社群共創的驚人動態調整能力。以其 2007 年推出的企業影響力評量(B Impact Assessment, BIA)系統,至 2016 年不到十年的期間,就做了五次顯著系統增修。此等有機增進的特性,傳統標準系統發展模式根本無法比擬。
首圖來源:stocksnap.io上述新一代標準系統的進化新模式,讓我們對兼容經濟的未來發展,多了不少樂觀的理由。受限於專欄篇幅,GIIRS 的內容就留待下週再詳細介紹。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