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07/08 - 彩色電影的開端:Kinemacolor 把動態影像變彩色了!

1930 年代開始,彩色電影蔚為一股新潮流,1939 年的《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更使用彩色與黑白的轉換,來對比龍捲風前後的現實世界與奇幻國度。然而,彩色電影的技術,其實早在 1908 年就已經正式發表了。

談到彩色動態影像的緣起,必須回溯到電影放映師透納(Edward Raymond Turner)所發明的三色動態影像技術。1873 年出生的透納從 15 歲起就以攝影為生,1891 年進入彩色攝影先驅伊維斯(Frederic Eugene Ives)所開設的工作室。在當時,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所發明的動態影像正受到許多注目,透納於是靈機一動,將類似的動態影像技術結合加色法(additive color),再搭配紅、綠、藍三種原色的濾鏡,研發出了彩色動態影像。

透納的三色投影機,圖片來源:Wikimedia。
透納的三色投影機,圖片來源:Wikimedia。

1899 年時,雖然透納申請到了專利,卻因設計不夠完善,導致產生影像和顏色無法同步等問題,為了解決諸多技術困境,便邀請當時電影圈的新血爾邦(Charles Urban)一同加入製作。但是,透納卻在 1903 年就死於心臟病發,最後,爾邦找來了擅長光影技術的魔術表演家史密斯(Albert Smith)加入,繼續運作這個研發團隊。

史密斯和爾邦揚棄了透納的三色濾鏡,轉而採用較簡單的雙色系統,拍攝與放映時皆以紅、綠兩色代替黑白電影的規格,為了使兩個顏色都有 16 格的曝光,機器運轉速度也必須加倍成 32 格。1908 年 7 月 8 日,爾邦於巴黎一場科學會議上,以 8 分鐘的短片《A Trip to the Seaside》正式發表了「Kinemacolor」—— 第一個彩色影像系統,就連動態影像的先驅盧米埃兄弟(Auguste et Louis Lumière)也有參加這場聚會。Kinemacolor 便從 1908 年開啟了彩色影像的商業用途。

雖然觀者的大腦能夠自動將雙色影像合併成全彩畫面,但 Kinemacolor 的技術仍舊不甚精準,畫面中的動態影像也會因快速移動造成模糊,加上設備太過複雜且昂貴,後來傳到美國時不但沒有造成風潮,最後反而不敵「特藝彩色」公司(Technicolor)的菱鏡技術。雖然 Kinemacolor 從出現到殞落只有短短十年左右,但仍帶起了電影史上第一波彩色動態影像的開端。

 

參考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Wikimedia。

關於作者


PJ H

PanX 工讀編輯,不是 3C 迷,也非科技專家。希望人類、環境和科技能好好相處,太冷就待在家,太累就睡一覺,眼壓高就先別看螢幕。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