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06/03 - 科幻電影《戰爭遊戲》上映:意外點燃的駭客文化與浮上檯面的資安問題

經典科幻電影《戰爭遊戲》(WarGames)在 1983 年的今天(6 月 3 日)上映,由於上映正逢美國與蘇聯對抗的冷戰時期,這部電影當時不但促成美國電腦安全相關法規的制定,也讓美國觀眾開始關注駭客現象,使得駭客次文化浮上檯面並造成一時轟動。雖然《戰爭遊戲》在台灣的成績並不起眼,但光是在美國和加拿大上映 9 個月內的票房就有近 8000 萬美元,也獲得當年奧斯卡金像獎三項提名。

《戰爭遊戲》描述一位高中生駭客大衛(由 21 歲的 馬修柏德瑞克(Matthew Broderick) 飾演),無意間駭入了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用來管理與偵測核彈的超級電腦,更糟的是,大衛錯將戰爭啟動程序當成電腦遊戲,就這樣把自己的電腦和核武控制系統綁在一塊。差點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大衛,終於在真假難辨的模擬程序和真實系統之間,找到解決方法並拯救了全世界。

當時的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在看完這部電影的隔天,雷根向國家安全顧問和國會成員聊起《戰爭遊戲》這部電影的劇情,就在其他成員感到莫名其妙的時候,雷根提出了他對電腦安全的擔憂「我們的機密系統會被入侵嗎?」。一週後,維西將軍(John W. Vessey Jr)向總統證實:「《戰爭遊戲》並非天馬行空,問題甚至比你想的更嚴重」。

(註:就在這場會議不久前,雷根才在演講中呼籲科學家打造《星際大戰》中的雷射武器,好打下蘇聯於外太空的導彈,但這個荒謬的提議後來便不了了之。)

經過十五個月的研究與起草,雷根簽署了一份國家機密決策方案「NSDD-145」。而《戰爭遊戲》不但直接促成電腦安全相關法規的制定,也首次開啟了網路安全與個人隱私的公開論戰。

除了成為防禦政策的推手,《戰爭遊戲》對駭客文化更具有無可抹滅的影響力。例如在電影發行的隔年,以駭客為主題的雜誌「2600」創刊,到了 1993 年,全球歷史最長、最盛大的非官方駭客研討會「Defcon」也正式創立。

但編劇 Walter Parkes 也坦承,後來駭客文化所發展出的力量是他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結果,最初只是將大衛設定成一個狂熱的遊戲玩家而已,正如這句經典台詞說的:「Shall We Play A Game」。

 

參考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Wikimedia

關於作者


PJ H

PanX 工讀編輯,不是 3C 迷,也非科技專家。希望人類、環境和科技能好好相處,太冷就待在家,太累就睡一覺,眼壓高就先別看螢幕。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