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07/01 - 建構網路世界的先行者:科幻小說《神經漫遊者》發行

在數位工具開始走向大眾的 1980 年代,科技公司相繼研發個人電腦,Walkman 也才剛成為潮流,對當時的人們來說,「網路」還是一種存於未來社會的想像。

1984 年的 7 月 1 日,威廉吉布森撰寫的小說《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發行,獲得了科幻文學「三大榮耀」獎項 —— 雨果獎(Hugo Award)、星雲獎(Nebula Award)、菲利普迪克紀念獎(Philip K. Dick Award)。

但這本著作有趣之處不在於贏得許多獎項,而是《神經漫遊者》不但讓「網路空間」(cyberspace)這個用語變得普及,更呈現出尚未普及於當時的現代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藍圖。

註:一直到 1989 年,伯納李(Tim Berners-Lee)才提出全球資訊網的實際操作概念。

《神經漫遊者》作者吉伯森,圖片來源:Wikimedia。
《神經漫遊者》作者吉伯森,圖片來源:Wikimedia

在這之前,作者吉伯森曾於科幻刊物刊登大量的短篇故事,主角大多是社會底層人物,結合反社會文化和黑色小說(noir fiction)的敘事手法來描繪未來的網際空間。《神經漫遊者》被喻為是開創「賽博龐克」(cyberpunk)小說類別的作品,「cyberpunk」結合了「cybernetics」(神經機械)與「Punk」(龐克)二字及其內涵,是科幻小說下的分支,從人工智慧、駭客和大型企業的關係開始,探討高度科技發展、人民生活品質低落和社會秩序崩壞間的矛盾。

《神經漫遊者》的主角凱斯(Case)曾經是網路駭客界的高富帥,透過神經連結以滲透企業資料庫維生,卻因背叛雇主而被強行注射一種毒素。在神經系統遭到破壞後無法繼續登入網際空間「Matrix」,失去謀生能力的凱斯因此流落街頭與毒癮作伴。直到一個神秘組織找上他,以治療凱斯的疾病作為交換,要求他執行困難的任務。過程中,凱斯進而發現兩個先進的人工智慧「Wintermute」和「Neuromancer」所創造的真假世界以及背後的陰謀。

《神經漫遊者》初版封面,圖片來源:Wikipedia。
《神經漫遊者》初版封面,圖片來源:Wikipedia

書中吉伯森將網際空間刻畫為「數十億使用者所想像的共同意識、所體驗的日常生活,因此每個國家的兒童都必須學習數學與運算概念」,這個世界是所有電腦數據的「圖像化再現」,這些資訊的複雜度和數量龐得令人難以想像。

吉伯森將網路形容為一個所有電腦共連的全球網絡,這與全球資訊網的原理不謀而合。但書中的網際空間甚至能幻化成一個可居住具體空間,從二十一世紀的角度來看,這個概念仍是極度遙不可及的。但《神經漫遊者》的重要性不只是強力的預言性,更是它所呈現的一個人類與電腦共處、又虛擬又真實的世界。而不論我們身處的科技環境為何,那些犀利的隱喻和細膩的刻畫都值得我們再三咀嚼。

 

參考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Torley @flickr, by CC license。

關於作者


PJ H

PanX 工讀編輯,不是 3C 迷,也非科技專家。希望人類、環境和科技能好好相處,太冷就待在家,太累就睡一覺,眼壓高就先別看螢幕。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