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05/25 - 原力旅程的起點:《星際大戰》上映 39 週年

1977 年 5 月 25 日,《星際大戰》(Star Wars)第一部系列電影《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Star Wars Episode IV:A New Hope)在美國 32 家戲院上映。從三十九年前的今天開始,星戰系列電影所帶起的太空史詩炫風,不但創下許多空前紀錄,也引領電影產業走入新的里程碑。

(註:本文提及的《星際大戰》皆指 1977 年的《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

對於沒有搭上當時那股風潮的人們,或者是從 2015 年的《七部曲:原力覺醒》(VII – The Force Awakens)才開始認識《星際大戰》的觀眾來說,也許非常難想像那個時候的盛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6&v=vP_1T4ilm8M

電影專欄作家 Rob Young 在「THE IMPACT OF STAR WARS WHEN IT FIRST PREMIERED」一文中回顧了星際大戰初亮相的時代背景,在那個粗獷現實主義(Gritty Realism)電影當道的 1970 年代(如電影《教父》),雖然也有一些科幻片引起討論,例如另一經典《2001 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但好萊塢片商仍不願意挹注大量資金在科幻電影上。

而《星際大戰》推出預告時,宣傳海報上除了「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這句話和演員卡司,幾乎無從得知其他細節,而這種宣傳手法也使得觀眾的好奇心如野火般蔓延開來(去年《原力覺醒》的行銷方式也相當類似)。

結果的確不負眾望,《星際大戰》以有趣的角色設定、動作場景和特效技術,結合了創新的神話及宇宙觀,這全新的科幻類型電影一上映立刻擄獲了所有觀眾的心。《星際大戰》成了街頭巷尾的唯一話題,青少年們較勁著誰看比較多遍電影,小孩子手上的玩具不再是牛仔、士兵,而是絕地武士和光劍。

打破當時票房紀錄的《星際大戰》被認為是首部賣座商業片,在電影的腳本撰寫、拍攝、後製和行銷上都有驚人的突破,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為拍攝此部片所創立的電影特效工作室「光影魔幻工業」(Industrial Light & Magic, ILM),也被譽為電影特效的開河始祖,許多強檔大片的後製都是出自 ILM。

在《星際大戰》以前,沒有電影商執行過這種廣告轟炸策略,也預料不到人們會為了上電影院而大排長龍,甚至能親眼看到如此精彩的電影特效。《星際大戰》廣受大眾喜愛甚至開創出一股流行文化,除了歸功於完美的商業策略,更因為電影本身的敘事內容大大拓展了觀眾的視野。觀影過程也如同一趟奇幻旅程,讓我們在遙遠的星系中探索屬於自己的原力。盧卡斯在《時代雜誌》(Time)1997 年的訪問中也說:

《星際大戰》不是關於未來,而是奇幻的想像,類似格林兄弟的傳說故事。我製作這部電影的主要目的,就是給年輕人一個實在且有益的奇幻世界。

 

 

參考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Wikipedia

關於作者


PJ H

PanX 工讀編輯,不是 3C 迷,也非科技專家。希望人類、環境和科技能好好相處,太冷就待在家,太累就睡一覺,眼壓高就先別看螢幕。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