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鄭國威專欄/用數據解決全球醫療資源分配的難題

本文為《全球生死大數據:一個醫生追尋 70 億人傷病與死亡的真相》的推薦序

知名的哲學思想實驗「電車難題」,相信你應該聽過其中幾個版本,例如一輛在軌道上急駛的電車即將撞向在軌道上工作的一群工人, 而且你判斷他們無法及時逃離,這時你可以藉由控制閥改變電車行駛軌道,但另一軌道上也有一位工人,你該怎麼做?或是如果你在電車會經過的天橋上,這時電車一樣要撞向一群工人,但另一軌道沒人,這時你看見控制閥在軌道旁,但你唯一的選擇是將身邊一位陌生的胖子推下去才能改變控制閥,讓電車轉駛向無人的軌道,那你該怎麼辦?

在讀本書時,我不禁將這道電車難題與全球公衛挑戰加以對比。我看完之後,不禁再三自問,但也想問問大家:

如果你是台灣的最高醫療健康主責官員、健康醫療領域民意代表、醫療工作者、健康促進跟疾病倡議組織、相關領域的媒體,或甚至只是一個個人,你跟我要用什麼當作溝通基礎,來決定該如何把有限的資源分配在某一種疾病或傷害的防治跟減輕,而非另一種?

講直白一點:每年 9000 億台幣,要花在防治二手菸,還是宣導飲食減少糖分?是家庭暴力與心理疾病對健康跟餘命的傷害更大,還是空氣汙染,抑或是交通事故?新生兒、小孩、青少年、中年人、老人、女性、男性⋯⋯誰的健康比較重要?為什麼?指標怎麼訂?我們在分配資源上,是否「感情用事」,看到悲慘的案例、嚇人的數字,就定下了作法,而沒有足夠的質疑?

單單在台灣,這些抉擇可能每年影響幾萬人的生死,而更多更複雜的抉擇,牽扯數百種死因,政治角力、公關宣傳競賽、科學激辯也都參與其中,決定了每年數百萬到數千萬人的未來。想想,如果我們把資源放在無法有效拯救人命、改善健康的計畫中,使得成效不彰,那麼就代表有另一群本可以因為這些資源而活下來、活得更好的人,就被放棄了。也難怪微軟的創辦人比爾‧蓋茲會對穆雷醫師及其團隊的研究發現如此激賞,畢竟資源的錯誤分配不只是每年數以十億計的美金打水漂,更直接是救人跟殺人的分別。身為世界慈善科技首富,想必更不能忍受自己的捐款被用在效率低或錯誤的方向。

這其實就是公共衛生的專家們在處理的問題,本書介紹的穆雷醫師就是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超級巨星,但也非常惹人厭,原因就是他想要把真相鋪開在所有人的眼前。回顧穆雷醫師的人生,小時候就跟著父母到非洲行醫的那段日子,大概就決定了他以及兩位兄姐的未來。他們三人都投入了公共衛生領域,正因為那段非洲行醫的日子種下了「要救更多人」的種子。但如果只是單純當醫生,能救的人能有多少?

這本書讀來並不輕鬆,一方面是內容扎實,討論世界衛生組織的陋規、全球醫療跟健康數據的問題、不圓滑的穆雷醫師這二十多年來的各種折衝、當然還充滿了跨國醫療議題與艱澀單字。另一方面是你會從故事中感覺到穆雷醫師跟其團隊面對的挑戰之艱鉅,真的只能說是以全人類為己任了。不過說實在的,台灣既然短期內也不能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不妨多支持類似全球疾病負擔這樣的計畫。

這本書是近年來讓我學習最為深刻的一本好書,身為科學傳播工作者,我某方面也跟穆雷醫師一樣,需要想辦法讓更多人理解複雜艱澀的科學議題,甚至感到有趣,也希望產生社會影響。穆雷與團隊善用資訊視覺化呈現跟開放資料,藉由學術聲望跟《刺胳針》期刊的曝光,突破世界衛生組織的枷鎖,讓國家產生競爭心態,使得全球國家都「必須」改變醫療健康資源的分配,是非常值得學習的案例。再者,穆雷團隊始終堅持科學跟扎實可信的數據才是對話跟行動的基礎,並且以身作則, 偏執狂般地工作,激勵團隊創造出不亞於基因定序的科學成就,作為一間公司的創辦人,我也非常能夠感同身受。

最後,我誠心推薦大家立刻花個三十分鐘,到 IHME 的網站上去逛逛,看看每個人能從穆雷醫師及團隊整理的數億筆資料中看出什麼。若有機會,我希望將這個網站都中文化,方便更多人使用。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關於作者


鄭 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歡迎造訪我的個人 Youtube 頻道:鄭龜煮碗麵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