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未來二十年內,電腦無法超越人類的地方|Quora 你問眾答

2016 年 06 月 15 日

問答網站 Quora 讓網友透過文字與圖片,拋出各種疑問與回覆,激盪出知識與經驗的火花。每周 PanX 編輯團隊將從 Quora 上挑選一篇熱門問答,整理網友投票(upvote)前三名的回覆,歡迎大家分享不同經驗與討論。

自動化科技不斷進步,人工智慧已經可以寫作、編曲,無人駕駛汽車也蠢蠢欲動著要上路,當電腦能夠執行越來越多種任務,人們也開始焦慮著機器和人類的關係將如何轉變。在追逐著最新科技的現代社會,也出現許多反對的聲音,例如經典文章〈Google 讓我們變笨了嗎?〉(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的作者尼可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便認為,科技雖然帶來方便但也對人類造成許多負面影響。

技術往前邁進的同時,興起許多「機器人將取代人類的 N 種職業」這類的話題,但這篇《未來 20 年內,電腦還無法超越人類的地方》(Of the things humans can currently do better than computers, which seem most likely to still be this way in 20 years?)的發問便特別回頭看看,人類的哪些東西是機器人永遠無法代替的呢?(至少在二十年內 XD)

人類超越電腦技能 No. 1:規則不設限的遊戲

軟體工程師 Alan Yee 說,二十年後電腦可能會在《星海爭霸》(Starcraft)上贏過我們,但絕對贏不了人類這幾個遊戲:「Mao」、「天堂的七分鐘」(Seven Minutes in Heaven)和「Calvinball」。

註:撲克牌遊戲「Mao」的玩法是莊家會把規則寫在一張紙上,除了莊家沒有人知道遊戲方法,由於過程中禁止討論,玩家只能憑感覺出牌,先出完牌且沒有踩到雷的人就是贏家。「天堂的七分鐘」則是美國青少年會在派對上玩的遊戲,組成一隊的兩人(且是異性組合)可以在七分鐘內躲在任何空間裡做任何事,青少年們做的事通常是接吻、愛撫或性行為。而「Calvinball」出自美國漫畫《Calvin and Hobbes》裡角色玩的遊戲,是一種遊戲規則不可重複、得分方式隨意的球類遊戲,通常會利用排球、槌球和羽毛球等球具來進行,漫畫中的 Hobbes 更說過「No sport is less organized than Calvinball!」。

「Mao」的規則無人可知,玩家只能在遊戲過程推測,這麼說來人工智慧(AI)也必須學習人類主觀意識,而這種技術在 20 年內似乎難以達成。而「天堂的七分鐘」和「Calvinball」就更難了,電腦不但要變得更人性化、更感性,還需要一個身體才能加入這些遊戲。

Yee 的理由在於,現在的人工智慧還不具泛用型功能(general-purpose),例如 Google 的自動駕駛汽車無法與李世乭下圍棋,更何況「天堂的七分鐘」和「Calvinball」的遊戲規則開放性之高,甚至毫無規則可言,因此電腦是無法參與這幾項遊戲的。

人類超越電腦技能 No. 2:全方面的日常互動

Uber 工程師 Matt Basta 的論述相當實際:即使在未來,人類與真實世界的互動仍相當頻繁,不會因機器而有太多改變。這是因為機器人學的進展還跟不上電腦科學的腳步,即使軟體發展有成,機器人的商用化還是相當不實際。

Basta 所說的機器人含義與 Yee 提出的概念類似,他們指的是能夠和真實世界全方位互動的泛用型機器人(general-purpose robotics),而非接受單一指令的特定領域機器人(Domain-specific robots),例如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或者打掃機器人 Roombas。

若要打造出《變人》(Bicentennial Man)那樣靈巧、值得信賴且有能力接管人類所有任務的全方位機器人,那將是非常、非常、非常遙遠的未來,因為機器人的五感體驗和電源使用等技術發展,都還是一條漫漫長路。

雖然 Basta 也指出了許多電腦在未來 20 年內能做得比人類還好的技能,例如藝術創作、情感表達和對話,但他仍相信人類在許多方面絕對是勝過電腦的,尤其是牽涉到主觀價值的事物。

人類超越電腦技能 No. 3:個性

「狗也有個性,有沒有個性是差很多的。」(But, a dog’s got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goes a long way.)

Daniel Tunkelang 引用了《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裡 Samuel Jackson 的台詞,認為雖然電腦發展了這麼久,但在「展現個性」這件事上,是無法超越人類的。

回想 1960 年代時,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電腦科學家 Joseph Weizenbaum,曾為了回應「圖靈測試」(Turing Test)研製了模擬心理治療師的聊天機器人「ELIZA」。雖然 ELIZA 也算是人工智慧的一個里程碑,但離通過圖靈測試還差得很遠。

註:圖靈測試為圖靈(Alan Turing)於 1950 年代提出的測驗,目的為檢測機器是否擁有與人相等的智能。

到現在已過了 50 年,我們一樣致力於發展聊天機器人,而當今的語音辨認和自然語言理解技術上也有大幅進展,甚至能夠製造出一個透過 3D 虛擬實境、與人互動如流的機器人。但事實是:我們生活中充斥的所有機器都未擁有個性,至今也沒有一個機器人通過圖靈測試。

Tunkelang 更強烈否認電腦能在未來 20 年做到這點,因為人類的個性不像電腦運算,即使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也難以做到。反之,電腦無法和擁有人類的個性,又有什麼關係呢?有關係,因為人類是社交動物,只要我們還能透過「個性」來區分人類,機器取代人類的那一天就永遠不可能到來!

其他網友也提出了許多電腦無法取代的事物,例如慾望、同理心、贏得諾貝爾物理獎等。而正如此大多數人所強調的概念:人之所以為人,還是有它的理由的。你認為還有什麼是電腦無法取代人類的?

封面圖片來源:Big Bang #13: Building A Better Human - The Future Of Human Augmentation 影片截圖

關於作者


PJ H

PanX 工讀編輯,不是 3C 迷,也非科技專家。希望人類、環境和科技能好好相處,太冷就待在家,太累就睡一覺,眼壓高就先別看螢幕。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