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你以為不會被取代,但人工智慧已經能做的 6 種職業

全世界最複雜的東西是什麼?答案,就在你腦中

大腦精密細緻的網絡運行是電腦系統難以企及的,但當「AlphaGo」以 5:0 完敗歐洲圍棋冠軍樊麾,又於上個月的比賽中,擊敗賽前設定「五連勝」的世界圍棋冠軍李世乭,人類的腦袋上無不冒出幾滴冷汗。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目的並不是打造機器人,而是設計出能夠如人類般思考、學習的電腦。雖然距離真正完整的人工智慧仍有漫漫長路,但簡易版的 AI 也已經充斥於日常生活之中,例如 Siri 智慧語音和 Facebook 好友推薦等。

而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人類職業的討論隨之而起,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於產業報告中指出,到了 2025 年時,1/4 的工作將被智慧軟體或機器人取代。牛津大學的研究同樣認為,英國現有 35% 的職業將在 20 年後進入自動化。在未來,AI 對人類的產業發展是好是壞仍是個未定數,但現在不論是勞力型工作或知識型工作,都已經有許多工作是機器能夠執行的,例如以下這六個職業。

工廠工人

圖片來源:Wikipedia
圖片來源:Wikipedia

在中國,機器已開始取代許多在工廠作業的勞工。位於東莞的長盈精密技術公司,正在建造全世界第一個全自動化工廠,希望能夠減少 90%(1800 人)的人力。富士康也正計劃引入機器手臂,預計五年內將機器生產力提高為 30%。

具有高度重複性和勞動性的工廠作業,是機器最容易取代的工作,工廠工人也將(或已經)成為科技發展下的第一批犧牲者。若是少了人力被取代後的相關配套措施,可以確定的是,勞力型工作者不會是唯一的犧牲對象。

作曲家


沒錯,這首歌是電腦作出來的。

早在 1980 開始,美國音樂教授 David Cope 便致力於研究超級電腦的演算法和音樂旋律間的關係,並利用電腦寫出許多音樂。「人工音樂」的原理是利用電腦演算法來計算,輸入歌曲並分析哪些段落能引起聽者的喜好,再模仿及重組原來的音樂段落,不論古典樂或流行樂都能掌握。

直至今日,有許多作曲家和電腦科學家皆致力於發展人工音樂,例如 Arne Eigenfeldt 的「DarwinTunes」、西班牙馬加拉大學的 Iamus 和 Melomics109。而人工音樂也開始陸續受到音樂圈的重視,作曲家 Gustavo Diaz-Jerez 甚至透過 Iamus 來創作歌劇。

記者

葛雷諾整季打擊表現不錯,尤其是白天的比賽,他的 OPS(上壘率加長打率)為 0.794,二十六場白天比賽,他總共擊出五支全壘打,十三分打點。

這是 2009 年刊登於《紐約時報》的體育新聞。是的,作者也是電腦:一部能夠執行統計分析再以語言敘述事件的軟體「StatsMonkey」。2010 年時,該團隊研究人員創立敘事科學公司(Narrative Science, Inc.),利用「StatsMonkey」的原始碼,建立出分析與敘事寫作的人工智慧引擎「Quill」,而這部引擎能夠在零人力介入的狀況下,不斷地產出文章。

事實上,這些「機器人寫手」已經越來越多,敘事科學公司的創辦人之一 Kristian Hammond 甚至認為,到了 2026 年,超過 90% 的報導性文章將是出自電腦軟體之手。日本的人工智慧研究團隊更利用 AI 科技,延續科幻作家星新一的寫作風格來創作,該作品甚至入圍「星野一文學賞」初審。

藝術家

圖片來源:DeepDream - a code example for visualizing Neural Networks
圖片來源:DeepDream – a code example for visualizing Neural Networks

Google 的圖像化工具「DeepDream」,利用和圖片搜尋功能類似的人工神經網絡概念,將一張正常的圖像轉化成彷彿在深層惡夢中的才會看見的幻覺。

11 位藝術家和工程師利用「DeepDream」多層人工神經網絡創作出多幅類似梵谷抽象風格的作品,Google 為這些作品舉辦拍賣會,價值最高的作品甚至高達 24,000 元台幣,最後這些拍賣金額全數捐出。不久之後,Google 也將「DeepDream」開放為公開使用

計程車司機


想像街上開來一台自動駕駛計程車,不必膽戰心驚地問司機「可以讓我們擠五個人嗎?」,甚至能因為不必支付人工費用而使這個服務更便宜。許多自動駕駛研發商不但已經開始研發自駕計程車,最快甚至今年就會開始上路試乘,例如日本 Robot Taxi、Uber 與 Google,而英國與美國政府也已開始研擬相關的交通規則。

蓋橋工人

圖片來源:MX3D
圖片來源:MX3D

荷蘭一間 3D 列印公司「MX3D」,將在 2017 年於阿姆斯特丹運河上「列印」首座可供行人穿越的鐵橋。MX3D 利用電腦程式設計出橋的結構和列印順序,再由位於運河兩端的兩台機器手臂,將鐵加熱至 1,500 度後,細心地焊接起每個小結構。

這個機器手臂至今只列印過較小型的鐵製物品,而這座 3D 列印鐵橋將會是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應用,也象徵著未來的數位製造業即將來臨。

牛津大學一項研究,依照了工作的九大技能來計算職業自動化的機率,包括社會察覺力、協商能力、說服能力、協助他人、原創性、藝術性、手指靈巧度、需要在狹窄環境工作的程度。其中羅列出最有可能自動化的職業包含電話銷售員、打字員、法務助理、金融帳戶專員等等。

上述研究與 BBC 合作的互動圖表「Will a robot take your job?」中,只要輸入你的職業名稱,數據便會清楚顯示各個工作在未來的自動化程度。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都有驚人的突破和發展,雖然目前仍只算是極初步的階段,但已經不是看不見隧道口的光了。隧道之後會是不用工作的烏托邦還是沒有工作的全民魯蛇世界呢?

 

參考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photo via Adelina Peltea@flickr, CC License

關於作者


PJ H

PanX 工讀編輯,不是 3C 迷,也非科技專家。希望人類、環境和科技能好好相處,太冷就待在家,太累就睡一覺,眼壓高就先別看螢幕。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