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 - 比爾蓋茲 3 萬字帖宣告微軟與「網際網路浪潮」全面開戰
從它在大約 50 年前問世並迅速的茁壯,直到現在已成為世界運行的骨幹,「網際網路(Internet)」一直以來都讓人又愛又恨。大家愛它的可能性、愛它的無邊無際,它串聯人類的能力完全顛覆了想像;但這張灑向全球的大網在越趨緻密的同時,也讓漏網之魚的生存空間被壓縮殆盡。它就像一股大浪 - 踏上了一飛衝天,錯過的屍骨無存。
1995 年,全球的網路環境正在快速茁壯,當時的市場領先者乃是成立約一年的「網景(Netscape)」公司,在全球的網頁瀏覽器用戶中擁有 7 成以上的市占率。這時,驚覺自己在這新戰場上已經落後一步的微軟(Microsoft)終於在 1995 年的 5 月 26 日,由比爾蓋茲(Bill Gates)向全體員工發送了一封洋洋灑灑超過 3 萬字、題名為「網路浪潮」(the Internet tidal wave)的備忘錄。
文中,蓋茲提到了網路「在各個環節都對我們公司無比重要」,並且「是自從 IBM 的個人電腦在 1981 年推出以來最重要的單一發明」,而蓋茲也條列了微軟後續的發展計畫,「不但要進入網路產業,還要徹底稱霸。」3 萬字的信件,正式宣告了微軟進軍「網路時代」。
回過頭看,1980、90 年代,微軟在蓋茲的領導下,靠著作業系統統治了個人電腦(PC)市場。微軟的成功讓蓋茲曾蟬聯世界首富長達 13 年,而 Windows 系統則定義了數十億使用者對於電腦操作的認知。
然而,這樣一個走在資訊尖端、引領著世界前進的公司,怎麼會在「網路」崛起的這個歷史時刻上佔不了先機?難道蓋茲在當時真的看不出網際網路的影響力嗎?
有時候,最厲害的強項也會是最大的弱點;巨大的成功則常產生盲點。IBM 的電腦霸業開啟了資訊界的 PC 時代,而微軟的崛起則將人們的目光由電腦主機轉向了作業系統和軟體。但轉眼之間「網路時代」來臨,大型、複雜的作業系統不再是電腦使用的重心、但網路時代「開放、流通」的特性從來不是(一向以獨占、壟斷聞名的)微軟的商標。每當改朝換代,公司在意的事情必須改變以適應市場。但當你在現有技術上投入的越多、獲得了越大的成功,要在一夕之間轉型談何容易?不如在新時代裡誕生的公司來的有優勢。也因此,微軟並沒有搭上第一台「網際網路」列車。
儘管有些後知後覺,但微軟一出手、便總是很有他們的風格。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微軟宣布推出自家研發的網頁瀏覽器 Internet Explorer(IE),並且將其免費夾帶在 Windows 作業系統當中銷售。這項策略產生了驚人的效果,IE 在短時間內從全新產品一躍而上成為市場龍頭,而仍需付費的網景瀏覽器市占率則迅速的蒸發 - 不過,蓋茲的策略儘管成功,卻是飽受爭議的。
這場「瀏覽器大戰」引起了法庭對微軟之間著名的反壟斷官司,雖然最終微軟除了些賠償金、些許權力的讓步以外,並不算遭到「嚴懲」。順帶一提,「網路浪潮」這份文件便是在反壟斷官司的調查期間,才由司法部首次對外公布的。
參考資料:
- Wired.com – May 26, 1995: Gates, Microsoft Jump on ‘Internet Tidal Wave’
- TIME – Bill Gates: PC Genius, Internet Fool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