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楊家彥/國際影響力投資的六大課題

國家的未來取決於當前的作為。不為未來做準備,就算機會到來也可能無法掌握。為未來做準備,本質上就是一種投資。經濟學上,一國就業人力所創造的生產價值,扣除當期各項生活所需後之餘額,被稱為「國民儲蓄(National Saving)」。這些國民儲蓄若能有效挹注生產力的強化、創新能量的厚植、未來人力資源的增長,以及社會長期累積問題的處理,則即使社會人口持續增加,人均所得與生活水準仍能不斷提升,社會問題也將持續改善。這即是經濟社會進步的「通關密語」。

上次專欄簡單介紹了國際公益創投與社會影響力投資(Venture Philanthropy and Social Impact Investment,VP/SII)的概念與發展歷程,本週進一步介紹目前的進展與相關課題。

全球 VP/SII 的進展輪廓

在投資的光譜上,VP/SII 等於是「中間派」,既有左派精神,也有右派手法。有別於傳統基金會慣用的捐贈資助模式,VP/SII 主張更積極參與、長期陪伴支持、財務資源與非財務資源並用、重視被投社企的影響力衡量與管理。積極參與推展被投社企的社會影響力,可說是社會影響力投資的「署名特徵(Signature Characteristics)」。

在財務工具運用上,VP/SII 視被投社企所需,彈性採用捐贈資助(Grant)、借貸融資(Loan)、股權投資(Equity),或多種工具組合使用。與傳統創投相比,VP/SII 多了捐贈資助的手法;與傳統慈善基金會相比,VP/SII 則多了更多投融資的財務工具。

目前兩個國際組織定期都有 VP/SII 的調查,一是設立於 2004 年的歐洲公益創投協會(European Venture Philanthropy Association,EVPA),調查範圍主要為歐洲相關領域的會員;另一則是 2009 年正式成立的全球影響力投資網絡(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GIIN),調查範圍則力求涵蓋世界各大區域。

根據 GIIN 2015 年公佈的最新影響力投資人調查(Eyes on the Horizon: The Impact Investor Survey,May 2015),146 家受訪的影響力投資組織在 2014 年共投入了 106 億美元,預計 2015 年投資金額小幅增加至 122 億美元。截至 2014 年為止,受訪投資組織累計共投資了 600 億美元的社企資產,而九成資產的管理機構總部都設於歐美等已開發經濟體。

由於 VP/SII 的國際思潮已近二十年,四成以上受訪投資機構已有十年以上影響力投資經驗。換言之,不少國際影響力投資者已經歷幾輪投資。若觀察 2008 年至 2015 年的八年期間,受訪者最晚近五項股權投資的退場時間點,調查結果顯示,70% 的退場發生在 2013 年與 2014 年。

有趣的是,由於創設鄉村銀行(Grameen Bank)的尤努斯於 2006 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隨後掀起國際微型信貸的影響力投資。因此,上述的兩年退場高峰期,就有逾三分之一是微型信貸與金融服務相關投資,而這些退場的股權投資,也約近三分之一發生在南亞地區。

圖片來源:Social Impact Investment - Turn Your Money Into Real Change 影片截圖。
圖片來源:Social Impact Investment – Turn Your Money Into Real Change 影片截圖。

資金來源

根據前述 GIIN 的調查,若以管理資產規模計,35% 的資產財源來自自有資金(Proprietary Capital),其餘近三分之二的投資財源來代管他人資金(Capital on Behalf of Clients)。舉台灣 2007 年設立的若水國際(Flow)為例,主要財源來自創辦人張明正的自有資金。對照之下,2014 年設立的活水社投(B Current I2)資金來自逾 50 位個別影響力投資股東,活水管理團隊則擔負股東集資的投資管理工作。

以管理資產規模計,32% 的資產財源來自各類銀行機構,其次是退休金或保險公司的 19%,與官方發展銀行的 18%,而家族企業或富豪個人(Family Offices/High Net Wealth Individuals)則占 13%。不過,若純以家數計,則家族企業或富豪個人、基金會的數量占比最大。換言之,金融保險部門的資金規模最具顯著優勢,而個別家族企業、個人富豪、公益基金會參與影響力投資的情形最為普遍。

組織運作

近幾年 EVPA 相關產業調查(EVPA Industry Survey 2014/2013)顯示,受訪歐洲 VP/SII 創辦人與執行長之中,約有 36% 來自社服部門,32% 來自金融部門,而企業界的占比約 27%。至於組織形態則深受各國稅制與法規的影響,差異性頗大。

至於資金規模,VP/SII 之間差異頗大,但大致遠小於主流商業創投規模。根據 GIIN 的調查,受訪者平均規模達 8,500 萬美元,但中位數僅約 1,400 萬美元。若看 EVPA 的調查,受訪者平均基金規模約 1,400 萬歐元,而中位數僅 800 萬歐元,小於全球平均。此外,歐洲小規模組織相對較多,最常見年度預算不到 250 萬歐元,少數則超過 1,500 萬歐元。由於被投資社企規模多小於主流商業投資,歐洲基金管理組織收取的管理費相對較高,平均費率 3.6%,中位數約在 3%。不同資金規模的組織治理方式較為不同,小規模基金組織常由經營管理團隊實質主導,大規模組織則以董事會為治理中心。

圖片來源:GIIN。
圖片來源:GIIN。

投資對象

初期影響力投資發展環境中,因投資案源相對有限,且為求擴大各界參與,所以投資者所涉領域常見較為廣泛。當發展環境漸趨成熟後,專業化的趨勢開始出現。不過,影響力投資者是否必然走向領域專業化,仍與組織模式有關。以台灣的活水社投為例,利用多領域企業代表的共同投資模式,等於創設了專業化資源的平台,兼顧了水平領域與垂直資源整合的好處。但經營團隊的整合力將是此創新模式的主要門檻與考驗。

根據 GIIN 的調查,以管理資產規模計,住屋投資占比 27% 最高,其次是微型信貸 16% 和其他金融服務 11%,能源領域亦有 10%,可見此四領域的資金需求規模較大。不過,若以投資件數來看,食農、醫療、金融服務、教育、能源、住屋等領域占比皆已過半,則呈現相當多元的投資面貌。

以投資的階段來看,GIIN 調查顯示,以管理資產規模計,成熟期民間企業占比 52% 最大,其次則為成長期占比 28%,第三則為成熟期的公營事業 11%,而種子或創建期約 9%。不過,歐洲 VP/SII 投資階段相對較早,以 2~5 年的社企投資占比最高,其次則為 2 年以內。再者,歐洲資助無收入的非營利組織金額占比 35%,高於社會企業投資占比 32%,和有收入的非營利組織 19%。

投資方式與財務目標

在投融資工具上,根據 GIIN 調查,大多數受訪投資者都有進行股權投資,相關占比高達 75%,而投資越早期的社企越傾向採取股權投資。不過,若以管理資產規模計,54% 採取債權融資,高於股權投資的 33%,顯示債權融資的金額通常較高。

在財務目標上,根據 GIIN 調查,55% 投資者追求市場投資報酬率,而 27% 可接受略低的投報率,二者合計逾八成。另一方面,14% 受訪者表示實際投報表現優於預期,而 9% 表示不如預期。對照 EVPA 的調查結果,六成投資者預期正報酬,近四成預期零投資報酬,而有 12% 表示無法保本。大致而言,追求善意資本循環運用仍是多數投資者的目標。

投資管理

對主流商業創投活動甚為重要的交易流(Deal Flow)與案源篩選方式,其重要性對影響力投資亦不例外。根據 GIIN 的調查,五成以上受訪投資者均認為投資同儕的引介甚為重要,43% 則強調被投企業的關聯產業網絡與引介甚有價值,而 37% 則強調主動搜尋多方管道優質案源的必要性。

對比之下,EVPA 的調查結果亦十分相近。近八成受訪投資者重視投資同儕網絡,62% 重視研討會參與,59% 重視被投企業的網絡與引介。此外,主動搜尋網路、主流創投避開的高風險企業、社企提案與競賽等,亦是可能管道。

在投資退場方面,根據 GIIN 調查,產業界的策略買家占比 40%,金融買家占比 37%,而社企團隊購回占比約兩成。EVPA 的調查則顯示,41% 退場採取債務償還方式,25% 則以出售持股方式退場。

針對退場的投資案件,GIIN 發現近半數持股低於 25%,大於 25% 但未過半者占比約 26%。四分之三的退場是完全退場,僅有 24% 是部分退場。就投資期間而言,42% 超過五年,2~5 年占比約 32%。不過,如果單看投資報酬表現近似市場商業投資水準者,則發現近五成投資期間不到三年,五年以上占比近三成,3~5 年占比約 25%,顯示平均投資期間較短。

圖片來源:Wikimedia。
圖片來源:Wikimedia。

影響力管理與衡量

影響力管理可說是 VP/SII 最核心的營運目標。根據 GIIN 的調查,近七成受訪者以投資針對目標對象開發的產品服務為實現影響力的手段,六成則重視創造目標對象的就業機會,逾四成以協助目標對象進入供應鏈或通路為主,近四成則投資有益環境的生產程序或產品服務。

在影響力衡量上,36% 受訪投資者會採取產業別衡量指標,31% 則針對每個投資案設計合適指標,也有 27% 對所有投資案採取統一指標。此外,身為影響力報告投資標準(Impact Reporting & Investment Standard,IRIS)的開發與維護者,GIIN 調查發現六成受訪者使用 IRIS 指標,56% 使用自行設計的指標,41% 慣用質性分析,另有 31% 採取 B Lab 總部開發的全球影響力投資評等系統(Global Impact Investing Rating System,GIIRS)。

在衡量環節上,86% 受訪者認為直接產出(output)的衡量很重要,72% 則強調衡量後果(outcome)的重要。再者,在衡量的功能上,33% 認為可以標竿比較的衡量方式非常重要,只有 6% 認為貨幣化的衡量很重要。換言之,衡量指標的可比性比貨幣化更受影響力投資人重視。

相對而言,台灣社會影響力投資業者在影響力衡量與管理,包括利害關係人評估、衡量工具與機制、驗證查核與報告機制等環節,學習與進步空間仍大。

結語

國際 VP/SII 的發展雖超過十年,但至今仍屬發展前期。許多領域專家均指出,影響力投資除了在財務與諮詢服務、影響力評估等方面持續努力精進外,同時也必須強化與社會各界的溝通對話與行銷推廣,以利整體公益創投社群的串聯整合,以及建立民間與政府部門政策溝通與對話的管道。

封面圖片來源:Social Impact Investment - Turn Your Money Into Real Change 影片截圖。

關於作者


楊家彥

留美經濟學博士,曾任職於台灣經濟研究院十餘年,主要研究涵蓋中小企業、知識服務及產業創新等領域,研究報告及產經政策評論均多。近年投身業界,希望跨域整合多方力量,投入未來生活探索、經濟社會包容性發展之志業。現職為活水社投合夥人、AVPN 台灣顧問。E-mail:stevencyyang [at]gmail.com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