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在考慮轉職?那也該考慮如何面對《被科技威脅的未來》

2016 年 03 月 22 日

每年春天,是許多人考慮轉職的時刻,主要原因不外乎剛領完年終、春天容易讓人心情悸動(這是什麼理由)等,轉職等於是要離開原本的舒適圈,出門在外如果沒有配備尖牙利爪、點滿一些專業技能,很容易就被殘酷的現實給生吞活剝了,因此轉職者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優勢是什麼?」

在過去,我們習慣與人競爭,但是在科技進展快速的今天,求職者與轉職者的競爭對象不僅是人,還有機器人與人工智慧。

圖片來源:「Match 1 - Google DeepMind Challenge Match: Lee Sedol vs AlphaGo」影片截圖
Google 人工智慧 AlphaGo 擊敗九段高手李世石。圖片來源:「Match 1 – Google DeepMind Challenge Match: Lee Sedol vs AlphaGo」影片截圖

如果你還認為機器人只會搶走體力勞動類的工作,還以為自己能躲在白領保護圈內,你最好再多想一下。就在一星期前,Google 人工智慧系統 AlphaGo 擊敗了圍棋九段高手李世石,引發全球熱議,最為惶恐不安的莫過於在棋壇力爭上游的中段職業棋手。這些職業棋手都是天資聰穎過人,並且在棋盤上身經百戰,才能踏上職業之路(請參考棋靈王),但是從這個星期開始,每個路人都會問這些棋手,「你贏得了電腦嗎?以後就讓電腦下棋就好了啊。」

如果這些智力過「人」的棋士在面對人工智慧時,地位都會動搖,那麼一般的白領階級勞工,還能高枕無憂嗎?長期關注人工智慧的美國學者 Martin Ford 的答案是:「不,未來的人類就業將面臨更多機器人的挑戰,人類現在就要做好準備。」

被取代的白領階級

當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就有人跳出來說,這些機器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勞工將失去飯碗,此後每逢生產力躍進的科技誕生,就會有這種「盧德派」出來大聲指責。然而工業革命後已接近 200 年,機器都沒有取代人類,因此「盧德派」總被視為保守反動的守舊恐龍,而常受訕笑。

未來職場的競爭,不再專屬於人類,人工智慧將會是一個強大的競爭者。
未來職場的競爭,不再專屬於人類,人工智慧將會是一個強大的競爭者。

「這次可能會不一樣,」Martin 在他的新書《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中表示,機器能取代的不僅是司機、快遞、倉儲管理人員和速食店煎漢堡的員工,雲端、大數據、人工智慧將創造一場「完美風暴」,當這些技術一一成熟到位,許多人類的工作都將不保。「我們說的工作包括:IT 工程師、律師、記者、會計師、藥劑師、財務規劃專員等,這些我們認為是勞心,需要人腦才能駕馭的工作都可能會被取代。」

這些可能被取代的工作有著共同的特質,它們的工作核心都是透過分析資料,整理數據,然後做著規律重複的工作,而這些就是人工智慧最擅長的。「如果你的工作,是某個人看了你過去的工作報告,或是研究詳細的資料後,就能夠學會,那人工智慧就可能取代你的工作。」Martin 說。

有些工作甚至在人工智慧登場之前,就已經被大量取代了,拜雲端運算與各種數位化服務所賜,2004 年以來,美國大型企業在財務部門的雇用人數已經下滑了 40%。在新一波數位金融轉型的過程中,會有更多傳統銀行的行員、出納人員會失去工作,而這些都還沒算進人工智慧的影響力,聽起來讓人冷汗直流。

「但是人工智慧沒辦法像我一樣,坐在這裡訪問你,怎麼能取代記者的工作呢?」我提出疑問。

「沒錯,而這正是我認為未來人類最重要的競爭力。」Martin 回答,人際溝通能力是未來最珍貴的工作技能,這也是人工智慧最難取代的地方,「所以你可以稍微放心一點,你還在安全區內。」Martin 笑著拍拍我的肩膀。

比較直觀的說法是,「冷冰冰」的工作,比較容易被機器取代,而需要社交技巧和溝通能力的「人性化」工作,就相對更有競爭力。前面提到的那些可能被取代的工作之中,其實也有相對人性化的部分,就像記者需要進行採訪,律師也需要和客戶面談,這些部分都難以取代。「但是發布即時新聞、整理判例資料的工作,人工智慧可以做得更快更好。」Martin 說,這是我們在考慮未來的工作時,必須要牢記在心的。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金融界,玉山銀行個人金融部執行長陳嘉鐘說,未來的銀行行員,不能只有金融專業,更重要的是人文素養,包括藝術、運動、品酒、養生等話題都要熟悉,才能跟客戶良好互動,創造機會。

Martin Ford 的作品包括《被科技威脅的未來》和《機器人時代》,都指出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威脅。圖片來源:天下出版
Martin Ford 的作品包括《被科技威脅的未來》和《機器人時代》,都指出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威脅。圖片來源:天下出版

不想跟人說話,就跟機器說話

如果你覺得跟人溝通、聊天實在太痛苦,還有另一條路:跟機器溝通。原因很簡單,越來越多的機器環繞著我們的生活,看得見的機器人、物聯網;看不見的雲端、人工智慧,背後都充滿了無數的程式語言。寫程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單調重複工作,寫程式常常需要創意與靈光一現的契機,這些是人工智慧還無法替代的工作。因此在可預期的未來,程式語言與機械控制相關的工作絕對需要更多人力投入。

code.org 請來創業家與各領域名人一起推廣程式設計教育。圖片來源:code.org
code.org 請來創業家與各領域名人一起推廣程式設計教育。圖片來源:code.org

這樣的趨勢已經是全球共識,歐洲與美國紛紛將程式設計課程列為中小學生必修,而且都已經推行了好幾年。在非營利組織 code.org 的推動下,科技界巨頭 Mark Zuckerberg (Facebook 創辦人)、Bill Gates (Microsoft 創辦人)和 Jack Dorsey(Twitter 創辦人)共同宣傳讓兒童學習程式設計的重要性,讓更多學校納入相關課程,孩子們不一定要以此為職業,但是要讓他們有機會接觸程式設計,提高他們在數位世界的知識力。程式設計的重要性,不在話下。

關於工作你必須知道的殘酷現實

有一種樂觀的說法是:新的科技會帶來新的工作機會,例如社群網站編輯,就是社群媒體創造出來的新工作。Martin 則在他的書中提到,目前世界上 90% 的工作,在 100 年前都存在,自 1920 年至今,新工作並沒有增加多少,反而是舊的工作消失許多。電話接線生、國道收費員等,都是直接被科技取代的職業。

從 Amazon 與 Walmart 的比較可以看出,龐大的電商體系,雖然創造更高的價值,卻沒有更多的就業人數。
從 Amazon 與 Walmart 的比較可以看出,龐大的電商體系,雖然創造更高的價值,卻沒有更多的就業人數。

另一方面,網路公司的獲利模式其實加大了金錢與資訊的貧富差距,網路與電商公司創造驚人的獲利,但雇用的人數卻大幅減少。以美國零售龍頭 Walmart 和 Amazon 相比,兩者同樣擁有大約兩千多億美金的市值,但是 Walmart 擁有 220 萬名員工,Amazon 卻僅有 15 萬人。當實體通路逐漸向電商轉移之後,可以想見雇用的員工只會不斷縮減,而電商公司的員工將擁有數倍的財富。

在過去幾年,常常可以在新聞報導裡看見某某跨國企業大舉裁員幾百幾千人(Yahoo表示:別看我啊),但是我們可曾聽到哪家企業發起同等規模的徵才?換句話說,全球的就業人口數不斷在減少,工作數量也同樣在減少,而未來,將有更多工作會被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取代。

「雖然聽起來很悲觀,但我並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Martin 說,儘管他看見嚴峻的現況,但他依然支持科技發展的,「我認為人類仍然能夠找到方法突破這個困境,也許未來會走向多數人不需要工作的世界,透過機器人維持生產,人類只要負責消費即可,誰知道呢?」

看到這裡,還在抱怨自己工作好累、不想工作嗎?或許未來就不需要抱怨了,或是,再怎麼抱怨,也沒用了。

 

參考資料:

  • Martin Ford,《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天下出版。

關於作者


Kobe Chen

金屬搖滾樂中毒,科技狂熱份子,愛貓人士,愛妻男人,這些都是我。相信台灣不只是鬼島,相信每個人都希望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