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我複製了我的女兒」-被稱為現代機器人之父的他,要用機器人解決一個哲學問題

2016 年 01 月 19 日

「幾年之內全球會進入機器人社會,這也是我的夢想,希望打造自然的互動、提供多元化服務,為了達成這樣的未來,我致力於研究和開發人類型態的機器人。」─ 石黑浩

有「現代機器人之父」之稱,以研發人型機器人(Humanoid Robot,也稱作 Android 或仿生人)聞名的石黑浩教授現任教於大阪大學,受《創新創業國際論壇暨青年創業競賽 ─ 桃園新市力》邀請,以「機器人的未來與未來的機器人」為題,全程用英文向大家分享這塊他長久以來投注熱情的興趣與志業。

為什麼一定要做人型機器人?簡單的不好嗎?

「人的大腦會辨認其他人類,我們比較能接受做成人類型態的電器,」教授說,「人類最理想的互動對象還是人類。」

石黑浩教授從 1996 年開始進行機器人研究、和「人類」本身。「其他產品也是一樣的邏輯,例如智慧型手機,想讓手機進化,研發人員必須先了解人腦部的運作模式、思考方式和人類的天性,才知道技術要往哪個方向前進。」

「人的外型、動作、感知接收、對話都在我的研究範圍內,我必須真的了解人,才能運用這些知識打造更好的機器人。現在,我的機器人已植入超過三百種行為模式,最直接的進步證據便是,我女兒能和它相處一兩個小時都不會覺得無聊。」

他表示接下來還需要個人化機器人(Personal Robot)。「90、91 年代我念大學時,電腦很大又很貴,一台大概一百萬美元,真正帶領大眾進入資訊社會的是後來推出的小型 PC 。若要邁向機器人時代,人們也需要大量高效能但低價的個人化機器人,我們正努力朝這個願景前進。」

由日本軟銀與法國機器人公司 Aldebaran Robotics 共同研發、台灣鴻海代工製造的機器人 Pepper 便是個改變的開端。「Pepper 有一個小孩那麼高,擁有人工智慧和學習能力,可以與人類進行簡短對話,並在平板上顯示自己的情緒,還會透過與人類互動形成自己的性格。一台大約 5 萬台幣,算是非常平價。」

Pepper 是一款由軟銀與 Aldebaran Robotics 合力開發、鴻海代工的人型機器人(Photo via Dick Thomas Johnson@flickr, CC License)
Pepper 是一款由軟銀與 Aldebaran Robotics 合力開發、鴻海代工的人型機器人(Photo via Dick Thomas Johnson@flickr, CC License)

「我複製了我自己,還有我女兒。」

他秀出以自己為原型製作的人型機器人 ─ 大名鼎鼎的 Geminoid。「石黑浩機器人不只為了好玩,還是非常實際便利的發明,因為我常接到各地的演講邀約。啊,今天的我是真人啦,因為台灣離日本很近嘛,但如果是南美洲例如智利巴西,真的太遙遠,解決方案就是把機器人送過去。Geminoid 可以被分裝放進三個行李箱,不過頭要帶上飛機、頭不能託運喔!」教授身穿黑色皮衣、戴深色眼鏡,面無表情地說出讓全場爆笑的話,真的像極了照片中的石黑浩機器人,「我和部屬一起去機場,看著他帶 Geminoid 過安檢門的樣子,一邊想著我們大概要被逮捕了,不過現場的安檢人員好像有看過科技電視節目,知道這是一個機器人,後來平安過關。」

他說講座的主辦單位也很高興能節省一些成本,「因為我要坐商務艙、他可以託運,而且 Geminoid 還可以展示喔,如果是我本人去就不能參加展覽了嘛。」

「我在遠端講話,電腦讀取我的聲音、傳送出去,並依聲音判斷讓機器人做出適當的表情動作。這項發明讓一個人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的想法得以實現,能夠應用在開會或教書上面。」但問題來了,教授說道,我們要怎麼付費給這位沒有大腦和器官的 Geminoid?

「不過其實,研究機構也不會來檢查我有沒有大腦和器官,我們相信彼此是真人所以付錢、所以做出反應。在這麼多嶄新先進科技充斥的現在,人類的行為還是建立在抽象的信任上。」

石黑浩教授(左)與 Geminoid(右)(photo via PROArs Electronica@flickr, CC License)
石黑浩教授(左)與 Geminoid(右)(photo via PROArs Electronica@flickr, CC License)

石黑浩教授對機器人的熱情超乎想像,他甚至做了自己女兒的人型機器人。「正確來說是複製了一個我女兒四歲時的樣子,相同長相、等身大小。但受限於預算它的動作還不太自然,有一些抖動、不順暢,一般人看會覺得很可怕。」

「我很好奇機器人的外貌會產生什麼影響?到底應該要讓它們和人類有多高的相似度?因此請了一位專門研究腦部運動與功能的醫師朋友來評估,他說『我女兒』的確很像真人,但是是個腦部曾經受創的人。」

他在大家的笑聲中不疾不徐地解釋,「因為我們靠的還是電腦程式,無法完全模擬腦部運作。例如我拍拍它、它會轉過來看我,我拍它十幾次、它還是會看我,正常人應該要生氣的啊!另外,人類的特色在於潛意識的活動,就像你們現在安坐在位子上,但其實腦袋還在運轉,身體也會有細微的動作,因此我想為機器人植入人類的思緒與情緒反應。這樣一來,就得研究神經科學,看腦部如何控制身體。」他強調,機器人不只是機械工程,還有人類本身的奧秘

從機器人探討人類的本質,科技能夠模擬心靈嗎?

除了商務用途,人型機器人也可設計來陪伴老人或孩童,甚至成為無法自由移動身軀的身障人士的代理形體,就像好萊塢電影《Surrogates》(獵殺代理人)的情節般。然而,只要創造「長得很像人」的機器人,就會觸及到一個根本面向:人類的自我認同。

教授舉出好幾個發人深省的應用實例。

「我曾製作以已故日本落語專家(類似相聲的傳統表演藝術)為原型的機器人,讓喜愛者可以不斷回顧其作品,也使年輕人有機會看見這些文化。另外,也在日本的商店櫥窗放置會微笑與眨眼的機器人,發現人們在看見時會自然地抱以微笑回應;於是更進一步地,我們讓機器人負責接待與推銷的工作,它們有時竟能賣得比真人好,為什麼?原因在於消費者常對『與真人互動』有所遲疑,認為跟店員講話就代表要買東西,若是面對機器人就沒有層顧慮了。而且機器人稱讚你很適合某件衣服時,你會相信,因為人們覺得機器不會說謊。」

他們也討論何謂美麗與美感。在香港,石黑浩教授的團隊讓偶像歌手機器人上台表演,她永遠不會累、不用上廁所吃東西,「既然在許多人的想像中偶像近乎完美,那機器人是很適合的人選。可是,雖然大家都想更完美,卻不代表我們都想當機器人。」另外,教授也將機器人放進傳統劇場,雖然演員是機器人,觀眾仍然能感受到非常近似人類的表演,並產生情感、感動,那麼,情緒和心靈到底是什麼呢?

「所以我說了我的目標不只是做人形機器人而已,而是在之中找尋人類本身的意義、以及人與機器的互動方式。也可以反過來說,這些人型機器人是我們了解人類的途徑,沒有人能百分之百明確說出心靈中的想法與意涵,研究人型機器人就像照鏡子,人們能進一步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

「下一步,我要做出擁有人類思緒與心靈(mind and heart)的機器人。」石黑浩說。

演講到這,他快速感謝大家的聆聽,對台下聽眾以及主持人敬禮,在掌聲中俐落走下台,依然面無表情,彷彿是程式化的機器人。

Cover photo from PanX

關於作者


der

PanX 編輯,商學院畢業的小流氓,除了文字,最喜歡狗和吉他。非常羨慕神樂,想養一隻定春。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