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Apple 專題(一)/細數蘋果歷年產品:暮然回首,蘋果正從未來向我們招手

2016 年 01 月 25 日

蘋果(Apple)作為目前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一間公司,不僅創造高額的獲利,歷年來的產品更擁有「發明未來」的稱號。也許這些讚譽過於浮誇,因為蘋果並不算真正發明過原創產品,不論是桌電、筆電、手機、MP3 播放器或平板,都早在蘋果推出自家產品前就已存在,那麼,他們究竟如何「改變世界」呢?不妨從蘋果歷年來的產品發展趨勢,看看科技和世界的演變。

世界上分成兩種人:用電腦的人和用 Mac 的人?

Mac

1984 年推出的麥金塔(Macintosh)是第一部使用者介面圖像化的電腦,友善的互動介面不僅讓電腦跨足設計領域,麥金塔的量產也將電腦帶進家家戶戶的生活裡,雖然當時的廣告標語寫著「將來只會有兩種人:使用電腦的人,和用蘋果的人」,不過也是到了 Mac Color Classic 的售價才較近人(當時是 999 美元)。iMac G3 不但是第一台能容易上網的 Mac,外型設計開始進入現代的桌電風格,直到 iMac G5,all-in-one 的現代桌電樣貌完整成形,陸續發展出今日的 iMac、Mac Pro 和 Mac Mini 系列。

蘋果的第一款手提電腦 Macintosh Portable 充其量算是筆電的原型,1991 年的 PowerBook 100,在外型和功能表現上更加優越也開始量產。iBook G3 的外型承襲前一年推出的 iMac G3,重量甚至不到 3 公斤,一直到 2006 年推出了第一代 MacBook 和 MacBook Pro 後,開啟了一系列的 MacBook 產品線,並於 2012 年起陸續搭載了 Retina 顯示器。

即使 iPod 開創了新紀元,仍不敵時代浪潮

iPod timeline

甫進入二十一世紀,MP3 發展已相當成熟,隨身聽和 Sony 的 Walkman 主宰著市場,儘管 iPod 於 2001 年才問世,但經過三代的產品優化和改善後,第四代 iPod 的年銷量一下達到 800 多萬台。而在那個盜版音樂橫行的年代,於 2003 年推出的 iTunes提供音樂購買一個全新的通路,更是改變了產業的結構,音樂就此正式從實體唱片過渡到了線上下載串流。

iPod 建立起完整的數位音樂平台,對蘋果公司的發展也有極大貢獻,當時不僅帶來龐大收益,也奠定了往後 iPhone 發展的基礎。不過,即使 iPod 有許多死忠的擁護者,也不斷研發不同的系列和造型,但銷售數字清楚顯示:iPhone 已開始取代 iPod 了。

當 iPhone 出現後,我們不再說「cell phone」

iPhone Timeline

2007年,當我們還在按著十個數字鍵、米號和井字號,Steve Jobs 投出了一顆震撼彈,從此,「好用的」智慧型手機威力遍及全世界。直至今日,幾乎可以說是顛覆了人類的生活型態。

在 iPhone 出現以前,當時的智慧型手機總是過於笨重而難以攜帶使用,而 Apple 一貫的設計理念正是簡潔、易使用,這也讓 iPhone 成為了所有人都想拿在手上滑的手機。App Store 在 iPhone 推出一年後登場,讓 iPhone 不再只是一台能打電話的 iPod,讓軟體不再侷限於電腦或單一個硬體裡,行動軟體的開發也跟著蓬勃發展。九年過去,隨著 iPhone 每年一款的新系列,銷售量也節節上升,甚至成為 Apple 收入的主要來源。

iPad:只是比較大台的 iPhone?

Apple iPad Timeline

iPad 不是第一部平板,但 iPad 又再次顛覆科技產品的使用經驗,平板不再那麼笨重,反而像是一部輕盈的電腦、一台隨身攜帶的個人電視。

推出 iPad 的前幾年,銷售成長非常快速,不過隨著高階智慧型手機的發展和大螢幕的趨勢,iPad 容易陷入身份認同的危機裡,究竟 iPad 是大一點的手機,還是簡易版的電腦呢?也許這兩個種類仍不足以標籤 iPad,因為我們總能在這些場合看見 iPad:某個影片或軟體的展示平台上,或者點餐店員的手裡。

今日蘋果

除了上述的科技產品,蘋果近年登場的是 Apple Watch。同樣地,Apple Watch 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的智慧型手錶,而在這個智慧型裝置準備要大開殺戒(?)的時候,從 2015 年第三季的銷售量來看,比起 iPhone 的 4800 萬台,售價 349 美元的 Apple Watch (450 萬)的表現並不那麼理想 。智慧型手錶是否能推移目前的科技使用樣貌,整體科技環境和使用者又跟不跟得上這股浪潮呢?

 

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史帝夫賈伯斯》劇照

關於作者


PJ H

PanX 工讀編輯,不是 3C 迷,也非科技專家。希望人類、環境和科技能好好相處,太冷就待在家,太累就睡一覺,眼壓高就先別看螢幕。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