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行動學習怎麼學?國際行動教育座談會上的幾項重要思考

2011 年 09 月 14 日

美國國際開發署在華盛頓特區舉行了國際行動教育座談會(International Mobiles for Education Symposium)。這次座談會集合了來自學界、開發專家、工具開發者、教師和私營企業部門的代表,一齊評估行動學習的現況,並思考未來的發展。由於活動參與者們有著各式各樣的背景,因此不難理解,座談會上必定有眾多不同觀點相互交鋒。

以下將簡單介紹幾個重要的討論。

使用內容傳遞系統,還是學習者自創內容?

普遍來說,座談會上討論的行動工具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為直接傳遞內容、另一則是可讓學生透過行動手機產生內容以及互動的工具。內容傳遞應用程式(較為主流)的設計,大多是老師用來提供他們選定的內容,給沒有其他管道獲得資訊的學生們。

其他計畫則還有設計來促進學生們之間的互動,可以讓學生們創造自行產製內容,並評論同儕的作品。史丹佛大學的 Paul Kim 在他對座談會的介紹中,討論到他所謂的「巨大的教學典範轉移」(massive pedagogical paradigm shift),學生們被賦予創造教育內容的權力,並能從此過程中學習批判思考的技能。一個典型的例子像是,學生們自己用行動手機創造了多媒體形式的測驗,並分享給其他同學,而其他同學不僅可以回答這些問題,也能針對測驗本身的品質加以評分。

行動學習不是只借力行動科技,就能達到期望的教育成效。要使用內容傳遞系統,還是學習者自創內容?在學校用行動科技,還是非正式行動學習?該是時候擴大發展了嗎?都值得你我思考。

在學校用行動科技,還是非正式行動學習?

在活動中討論到的行動學習工具,同樣也因使用場合而異,如在學校中或是課外使用。舉例來說,從老師在課堂上和透過行動手機傳送影片指導,到為非正式學習而設計、學生們可透過熱門行動社群網絡 Mxit 來玩的互動數學遊戲。國際開發署的教育策略(USAID’s Education Strategy)所包括的是具體和可測量的目標,大多的參與者主要有興趣的計畫,不是適用於學校情境、就是有老師積極參與其中的。

然而,有些具有前景的計畫則設計來直接接觸學生,並用於課堂之外。有些受歡迎的例子包括 Dr. Math 和 Yoza,都可透過 MXit 管道接近。這些應用程式因為 MXit 的流行而興起(MXit 有三千六百萬名使用者,大多數為學子),並非由教師們主導,兩個計劃使用的內容都直接來自國民教育課程。事實上,現在 Dr. Math 最大的支持者,是南非的教育部。

計畫與既有的社會網絡整合,像是從 MXit 這個案例,便可看到其對於採用這些工具的影響。Yoza 是一個讓學生讀小說、短篇故事和詩歌的計畫,在閱讀過後學生可評論這些讀物,目前來說已有三十萬個完成的閱讀、五百四十萬的瀏覽數。不論學生們在哪、使用什麼平台,Yoza 的專案負責人 Steve Vosloo 提到了找到這些關鍵的重要性。與行動科技的整合,讓計畫在學生們眼中,似乎提升了一些很「酷」的因素,其中一名學生更曾表示,「我不喜歡閱讀,但我會用我的手機來看書。」

該是時候擴大發展了嗎?

座談會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們,問過的首要問題之一,是如何擴大行動學習成功的努力成果。當有些參與者針對其是否作為適當的目標而提出質疑時,便證明了這確實是個會引發爭議的問題。USAID 和其他大型發展機構的目標是為了要接觸大量的受益者,因此很自然地,他們會針對成功的方式來增加成果的範圍。然而,評估行動學習的成功有些難度。很少計畫是由公正的第三方組織評估,且成功的判斷基準其實差異頗大。許多執行者會以使用者數量或下載數來評估是否成功,但顯然這未必能夠證明確切的教育效能。Souktel 的 Jacob Korenblum 表示,「數量證明規模,卻非品質。」

在印度偏鄉為非監管行動學習研究計畫(使用統計方法和同儕評論的相對小型行動學習研究之一)工作的 Matthew Kam,嘗試確定他所研究的教育遊戲對參與者測驗成績的影響。他發現,那些積極參與的學生們,他們的收穫和玩遊戲的時數並不相關,而在於這些學生上學了幾年。也就是說,某些行動學習計畫的教育成效可能被過度放大了。

其他出席者也基於不同的背景,對擴大規模的概念提出質疑。他們爭論,成功的教育計畫需考量文化和地方上的特殊性。UNICEF 的 Barbara Reynolds 強調,學習是教師、行政人員和其他人所構成之體系的一部分。其他出席者也指出一些決策上的疑慮,像是教材要使用的語言,特別是在多語言地區,就會是非常涉及政治的議題。除此之外,盛行的科技(也通常是各種科技的價格)因各區域而異,行動學習工具的選擇也必須納入考量。舉例來說,Steve Vosloo 解釋,在南非,二十個一千字的 MXit 訊息和一個 SMS 訊息的價格一樣。

英國沃爾沃漢普敦大學學習實驗室主任 John Traxler,則在更為基礎的層次爭論擴大規模的概念。他強調,需要創造和分享對學習者具體的知識。Traxler 提及大多數既有的行動學習計畫,都是基於類似 Web 1.0 的「傳遞模式」(transmissive model),他並指出,行動手機的互動性可以讓文化不只是單方面接收課程,還能夠分享在地的知識。

那麼,行動學習的下一步?

在行動學習領域,要能確定什麼才是最好的實踐方式,顯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對這個領域的關注卻一直持續成長。當有越多的實驗性計畫提出,現在就有機會能從一開始,整合各種精確的評估方法,就如同以發展為訴求的行動科技在其他領域所作的那樣。如果這次國際行動教育座談會的參與者們,如他們所期望地,成功成立了國際行動教育聯盟,那麼對於相關研究發現的分享,以及媒合當地教育部的合作上,將可能會是個理想的組織。

 

資料來源:

  • MobileActive.org(Learning about mLearning: Though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obiles for Education Symposium)
封面圖片來源:photo via Lucélia Ribeiro @flickr, CC License

關於作者


PanX 泛科技

PanX 泛科技從科技議題著手,企圖把未來更清楚地描繪出來。從能源議題、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到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自造者,都是我們專注的內容。本帳號也會發布來自其他單位提供的新聞稿。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