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的過去與未來,Uber、oBike 為何打中人心?
文/陳右怡
2016 年協同共享經濟模式再進化,進入全球各行各業持續發酵中,全球領導業者也以平台技術為後盾,開始打造協同共享經濟生態體系。本文首先說明協同共享模式的三個層次,進而分析協同共享所具備的五大要素,最後結論出未來發展方向,以作為台灣業者之參考。
共享模式三層次:臉書也是共享經濟
協同共享經濟被視為破壞式創新,因此全球對於這種新經濟模式也有各種別名如信任經濟(Trust Economy)、協同經濟/協同消費(Collaborative Economy/Consumption)、需求導向經濟(On-Demand Economy)、點對點經濟(Peer-to-Peer Economy)等,也顯示出全球對於這種新經濟模式尚未有明確的定義,同時常把具有分享、共用或交換各種資產的交易行為視為共享經濟模式。
因此本文歸納協同共享模式分為三個層次:
- 共享 1.0:線上供需媒合交易,買賣雙方可以透過線上平台,直接進行商品買賣交易或交換,例如電子市集、線上團購等。
- 共享 2.0 : 以免費的數位資源吸引群眾,並運用群眾智慧創造商機,創造免費的數位資源或平台,並以大量使用者族群為誘因,吸引龐大商機,例如 Google、Facebook、YouTube 等。
- 共享 3.0 :閒置資源之即時性供需媒合與價格預測,能掌握供需這兩方使用者行為與需求,能預測並分析市場當下供需動態,例如 Uber、Airbnb、滴滴出行等。如圖 1 所示。
閒置資源再利用、建立平台……怎樣才是共享經濟?
目前席捲全球的「協同共享經濟模式」屬於共享 3.0 模式,歸納其必須涵蓋五大要素:
- 閒置資源:創造尚未完全被運用的閒置資源(如空間、物品、人力)之再利用或再流通。
- 線上網路:使用者可在網路上隨時取得各種閒置資源,以 P2P 多對多方式進行共享。
- 即時便利:可在線上平台或社群可隨手並即時取得各種資源的使用權,在有使用者需求的市場當中,串聯當下供需。
- 社群共享:不論是有形資產還是無形數位資源,皆透過線上社群進行流通,並產生更多群眾智慧與社群凝聚力。
- 平台價值:在第三方協同共享平台上創造互利互惠的經濟價值,並能永續經營。總體來說,協同共享經濟模式是在創造「平台即商業模式(Platform as-a-Business)」。如圖 2 所示。
協同共享經濟發起於民間企業,成長神速,根據 PwC 調查全球協同共享經濟中成長最快速的前五大應用市場是:金融服務、專業人力媒合、旅宿、車輛共乘、影音串流,2014 年總營業收入約 150 億美元,預估 2025 年將成長至 3350 億美元。因此。協同共享經濟模式受到各國政府的矚目,也開始針對這樣的新經濟模式展開研究,並進一步研擬相關推動政策來因應新經濟時代的來臨。
共享經濟應該做什麼——解決城市問題
協同共享經濟已成為難以抵擋的趨勢,以下結論出未來可發展方向,以提供給業者參考:
我們的城市為何需要共享經濟?
分析各國擬定協同共享推動政策方向有四:
- 運用協同共享模式來解決城市特定問題如交通、觀光、食物、能源等。
- 以城市為單位,設立共享城市示範應用,並與他國城市連結。
- 支持協同共享模式,活絡國內產業創新,並獎勵新創公司成立。
- 研究如何估算這種新經濟所創造的市場規模與經濟效益。
理想的「共享經濟生態圈」長怎樣?
全球協同共享領導業者多以服務平台為基礎,累積大數據整合分析能力,並持續從平台能量中衍生出新商機,目前已開始各自打造協同共享經濟生態體系如 Uber、滴滴出行、螞蟻金服等,同時皆試圖導入最新的創新技術,包括物聯網服務技術、人工智慧、智慧機器人、無人車、區塊鏈等。可以預見的是,這些創新技術的導入,未來將讓協同共享平台又再度進化。
最重要的:發現群眾需求
歸納協同共享經濟模式其所面臨的三大挑戰,並試圖提供解決方向:
- 資訊架構複雜度高:建議可規劃出軟硬體共享 IT 架構、發展有意義且可分享的數據分析、思考多贏的商業模式等來跨越之。
- 安全與信任(Security and Trust)是永遠的議題:由於協同共享商業模式多以低價格或低成本取勝,建議建構透明定價模型(Transparent Pricing Model)讓所有流程做到透明化,同時要設計出服務供給方與需求方面對面機制(Peer Review)來因應這個挑戰。
- 考量世代落差(Generation Gap):建議掌握每個世代的使用者行為與需求的落差,並進行各種差異化分析,再設計出符合各種年齡世代之服務內容、流程與介面。
(本文選自:ITIS 智網 協同共享經濟的發展趨勢)
Chuwa (Francis)@flickr,BY CC2.0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