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祥/從人類學解釋,「為什麼長輩只用 LINE?」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突然開始用 LINE 的長輩,有感覺到他們和自己的使用方式很不一樣嗎?
自從媽媽、阿姨和舅舅們開始用 LINE 還成立了群組之後,還把我拉進這個群組裡面,自己的手機與電腦上就變得熱鬧起來。因為長輩們除了彼此聊天之外,還會不時丟上各種貼文連結互相交換,還會問自己有沒有看到,有什麼意見?讓人焦慮的是,LINE 不時在手機螢幕上或是電腦螢幕上冒出「紅點加數字」提醒你有對話發生,你以為會是什麼重要的事,但一點進去看才發現又是那位長輩在分享他喜歡的歌,或是他從另外一個群組中讀到有感動的文章想要讓其他家人也讀到。
對於像我這樣一個有「紅點消失強迫症」的 3C 用者來說,長輩之間 LINE 的使用方式總讓人覺得有些焦慮。但這樣惱人的情緒其實很有社會學與人類學意義,值得討論一下。
看著這些用 LINE 的長輩,他們把所有自己覺得有趣的貼文或是網路資訊,都一股腦兒地往群組裡面去丟,這和自己世代的使用方法很不一樣。這種感覺有點像是在公園裡大家各拉一把板凳,就在大樹下閒聊抬槓起來,沒有任何的保留。他們只用 LINE 傳自己喜歡的文章,群組裡的人都有責任與義務要對貼文發出點回應。他們只用 LINE 傳相片,但可能沒有 Google 網路相簿,所以手機裡的儲存空間很快就會用滿。他們想要用 LINE 傳在群組 A 收到的音樂或是影片給群組 B,但他們往往到最後自己不知道怎麼把影音留在自己的手機裡面,還得求助於自己的孩子。
再更仔細地觀察,可以發現他們之間的對話充滿著對彼此的關心,不間斷地噓寒問暖,頗為溫馨。但也常聽到有朋友抱怨很多過年期間才會聽到的「關心」,在這樣的群組中從沒間斷過。「什麼時候交女朋友啊?」、「什麼時候加薪水啊?」、「小孩要早點生喔!」這類從傳統家庭價值觀中發展出來的關心也變得無所遁逃。
當自己被捲入這些「群組」(長輩)成員之間的熱烈討論之中,突然感覺像是被拉進了一個傳統聚落社會裡,這裡沒有「同溫層」,所有只有在「過年」或是「家族聚會」之中才會發生的對話,都在這一個封閉的群組中此起彼落地出現。這些以家族為單位所產生的群組把我們拉回了傳統的生活型態與人際關係之中,更讓人焦慮的是,這樣的生活就在我們的手機等通訊設備裡裡發生,你的「已讀不回」會變成為一種「沒禮貌」。
英國人類學家 Daniel Miller(2011)在《臉書上的故事》(Tales from Facebook)一書中曾指出 Facebook 所發展出來的人際關係是一種「泛朋友」(meta-friend)關係,除了關鍵的朋友外,我們不會在乎好友清單上所有人對於自己網路貼文都要有所回應,有朋友給回應不錯,但是沒有回應也沒有太大妨礙。
即便如此,Facebook 還是達到了「資訊分流」的效果,我們很多的溝通或是資訊分享選擇在這上面產生,作為一個自我的延伸展演,形塑了一個網路上的自我形象。
但我們也都越來越清楚,網路與真實總有一個距離,朋友的抱怨或是情緒在 Facebook 上看起來或許嚴重,但當真的在他面前談論這些貼文,往往也都和真實有些落差。這些我們都以習以為常。
但對於許多用 LINE 的長輩們來說,當中很多人都不曾使用電腦工作過,只有一台智慧手機或平板而沒有個人電腦。他們直到這兩三年才因為智慧裝置進入了網路時代,自然沒有自己的 Facebook 頁面,更不用講有沒有用過 MSN 或是 SKYPE 之類的通訊軟體。
對他們而言,他們在追劇之外,LINE 是智慧裝置上最重要的 App,因為這是他們社交圈中最重要通訊工具。這樣的溝通方式比 Facebook 更加直接,因為 Facebook 還透過了演算法排序貼文訊息的重要性,進而決定我們能在自己的頁面上讀到哪些資訊;但是,LINE 卻沒有這樣的服務,只要是親友貼文,你就一定會得到一個「紅點」,提醒自己有「未讀訊息」。
順著這樣的比較,我們可以說早已熟悉網路世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資訊傳遞與分享習慣。在 Facebook 上、在 Instagram 上、或是其他的社群媒體上,我們就是在「做自己」,我自己的頁面我自己決定要分享什麼、要呈現什麼?看得到的朋友如果對於內容有感,自然就會留下回應,不管是點個「讚」還是留言。在這樣的「分流」效果之下,早已習慣使用社群媒體的網路用者不會在「通訊 App」上分享太多的文章與資訊,除非有特別的溝通必要,不然 Facebook 上的社團、粉絲專頁,或是 Instagram 頁面,都會是更好的選擇。
而對家族長輩來說,這新的溝通工具無疑是把傳統家族聚會擺上了虛擬空間,他們以真實的身份與自我和 LINE 群組裡的成員互動,還大大地降低了溝通的成本。他們不會像我們是以 Facebook 的「泛朋友」關係網絡為網路生活基礎,或是創造出似真似假的網路身份,而是真實地把親友互動擺上這個空間裡面!面對這樣的現象,年輕人的焦慮正反映了世代之間的差異,也反映了進入網路世界時間與工具的不同。
全文轉載: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