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 來台,沒人說「不好」,但它怎麼還是撞牆了?
Apple Pay 是否能夠登台,這陣子突然成了某種指標議題,在主流媒體跟科技網站上討論熱烈,整體風向朝向要是不開放或是從長計議,彷彿犯了鎖國大罪。網路圈也盛傳阻擋 Apple Pay 登台的秘辛。
稍微回溯一下,在 4 月底,中國時報刊載〈ApplePay登台 央行喊暫緩〉,報導中提到中央銀行與金管會開會後,表示建議暫緩開放 Apple Pay 進入台灣,引起各界爭議。行政院長張善政隨後又表示,「若無逃漏稅等負面疑慮,請金管會儘速開放。」目前這個議題已經進入最後階段,金管會今天表示,全案已經交給行政院會審議,究竟是否開放 Apple Pay 登台,行政院將在近期內拍板定案。
上任後積極於協調網路創業與法規調適的國民黨立委許毓仁本月初召開公聽會,把政府相關部會、台灣支付平台、電商與銀行業者都找來,打算把問題一次釐清。PanX 也全程參加了這場公聽會。
卡關爭議:TSP 代碼化服務落地與否?
在公聽會現場,我們發現:沒有人反對 Apple Pay 登台,然而為什麼 Apple Pay 要登台還是那麼困難?
其實爭議關鍵不在 Apple Pay,而在它背後的「代碼化服務商」(Tokenization Service Provider)應該要交給國內業者,還是國際企業來處理。而要搞懂這個爭議關鍵,得先搞懂什麼是 Token,TSP 又是做什麼的。
行動支付最重要的考量就是資訊安全,Apple Pay 是綁定用戶信用卡來支付,為了避免信用卡資料在交易過程中外洩,用戶提供的信用卡號與有效日期,在傳送時會被轉換成一組數字代碼(Token),讓有心人士無法還原成原始信用卡資料。TSP 業者同時也負責將 Token 轉成正確的資訊,提供給銀行確認,在授權完成後,再將 Token 送回用戶端,完成付款,在過程中,商家與收單機構都不知道消費者的卡號,以此來確保不被盜刷的風險。
簡單來說,Token 就像是我們傳統刷卡過程中的「簽名」,只是消費者不必用手簽,而是透過手機發出一組簽名。此外,每次交易產生的 Token 都是隨機、獨特的,即使有人攔截到你的 Token,它既不能用它來取得認證,也不能將它還原成信用卡號。
台灣行動支付總經理潘維忠表示,Apple Pay 登台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它背後的資訊流與金流應該留在境內。「境內交易由境內 TSP 處理,不僅交易處理效率高、個人資料安全得以保障、政府監管也較為容易,」潘維忠說,如果交給國外業者處理 Token,等於是把台灣民眾每筆交易資訊及行為大數據都送到國外,並不妥當。「境內交易、境內清算、境內完成,才是合理的途徑。」
然而,國際主要的 TSP 提供者 VISA 當然有不同看法。VISA 台灣區總經理麻少華指出,VISA 的代碼化服務,不涉及個資,VISA 只看到卡號,沒有其他持卡人資訊,因此沒有國民資訊外流的問題。所有交易的資料都會回到台灣發卡銀行和聯合信用卡中心,也沒有資訊流外流的疑慮。「老實說,我們還希望更多人提供 Token 服務,來申請 VISA 認證,VISA 負責考察機房設備、資訊系統安全等,只要安全無慮,就發認證。」麻少華說,VISA 樂見這樣的發展,但是無論是科技公司或銀行,都應該保有選擇服務提供商的權利,不能單方面的阻擋。
中央銀行表示:我沒有反對 Apple Pay
無論是 Apple 還是其他廠商,只要使用代碼技術進行支付認證,就需要 TSP。目前 Apple Pay 在全球 6 個國家開通,只有中國的資訊流「落地處理」,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台灣是否也要要求資訊流在境內處理完成,是一個可以討論的選擇。
在這場公聽會上,政府與會部門包括經濟部、財政部、國發會、金管會、中央銀行等,但是討論支付技術、資訊安全等議題,卻沒有科技相關的官員到場,當今諸多重要議題跨領域跨部會已經成為常態,但對公部門來說,高牆還是在。
中央銀行已在官網發表澄清,央行並未如媒體報導所說提出「暫緩開放」的建議,而是建議資訊流若能在國內處理完成,無需繞行至海外為佳。央行代表在公聽會上也積極澄清,他們鼓勵開放各種創新金融服務,讓台灣的支付環境更健全,以達成電子支付比例 52% 的目標。
身為消費者,當然不希望先進的國際服務,因為政府不必要的限制而止步。然而台灣已經有不少行動支付服務可用,使用情況卻還離普及很遠。退一步說,根據金管會提供資料指出,台灣人使用電子支付(包含信用卡在內)的比例,只有 26%,遠低於鄰近的韓國 77%、中國 56%、新加坡 53%,即使 Apple Pay 登台,實際會去用的人,究竟能有多少?Apple Pay 在世界各地推廣,也並非都那麼強勢,就連在美國本地,使用者採用比率並不高,同時各地都有強勢的競爭業者出現,除了電信商自己,Samsung、Google、Facebook 也都在推支付,甚至零售業者也推出自己的支付工具,完全是行動支付的戰國時代,而這比喻也代表著在戰爭結束時的死傷必然慘重。
台灣消費者對大型國際網路企業是非常友善的,講更直接一點,我們通常是無抵抗力地全盤接受。原因包括台灣消費者習慣接受外來網路服務,本地網路產業的競爭力不足,跨國企業對台灣市場遂行的不對稱優勢,還有時常存在的政府法規與管制對外國網路企業管制不著力,對本地產業管制反而嚴格的問題。類似 Apple Pay 的爭議層出不窮,或將使得在要求政府開放跟管制之間的擺盪越來越頻繁。
封面圖片來源:Matt Gonzalez@1080plus.com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