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未來產業,那些值得台灣投資?

每當有人問我:「我們該如何打造自己的矽谷?」我的反應往往令他們大吃一驚:「你們沒有辦法仿造矽谷。」我回答:「已經太遲了。矽谷擁有數十年的領先優勢,為網路業創造了完善的環境。不過你們可以做的是,設法在未來的創新領域中找到自我定位,努力競爭和成功。」

美國白宮科技顧問艾利克.羅斯(Alec Ross)在其著作《未來產業》如此寫道,而他也在 8 月 2 日出席「看見大未來」國際大師論壇,分享他對未來產業的看法、國家與城市保持創新的秘訣,並和台灣專家一同探討台灣未來的方向。

圖片來源:《遠見雜誌》
圖片來源:《遠見雜誌》

大數據與機器人來襲,台灣的優勢在哪?

農業時代的經濟基礎原料是土地,工業時代是鐵,在資訊時代則是你我耳熟能詳的「數據」,誰能掌握數據、解讀數據和找出其中的意義,誰就能掌握未來

這幾年個人電腦與行動載具的興起,讓人類創造出史無前例的驚人數據量,目前全球有 160 億聯網裝置,而四年之後,數字將會飆到 400 億,因為各種想過或沒想過的家電及機具設備都可能添加感應器和聯網能力。此外,隨著機器學習、3D 環境掌控與雲端運算等技術的成熟,機器人將變得越來越平價,也能應用在更多樣的工作領域中。

未來產業不一定會由網路公司聚集的矽谷主導,每個國家或地區都可能從自己的領域專長(domain expertise)開發出新機會。羅斯在論壇中表示,台灣的「領域專長」就在實力雄厚的電子業,這是物聯網和機器人都所需要的基礎,再考慮到台灣學生優秀的數學能力,也有機會朝向資料科學(data science)領域發展。

但羅斯也提醒,隨著物聯網時代來臨,什麼東西都可能被駭,資訊安全的議題不容小覷,畢竟「實體的武器如子彈用過就沒了,但是惡意程式卻可以無限次重新使用。」所以台灣如果想做為亞洲乃至全世界的知識基地,就必須防範智慧財產被竊,以及出於政治目的的各國網路攻擊。

未來的世界分的不是左派右派,而是開放和封閉

《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指出,過去 20 年日本的 GDP 沒有成長,但同時美國成長了 134%,而管理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給日本的建言,就是「敞開大門、擁抱世界」。

羅斯也認為美國過去成功的一大原因就是開放,「美國登上財星 500 大企業的名單中,大概有 40% 是由移民或移民二代創立的。」而他走訪過的全球創新中心聚落的共同特質也是開放與包容,對不同民族與女性也十分友善。

《未來產業》一書舉出各種案例,如在蘇聯解體後,身為小國的愛沙尼亞除了穩定經濟,還聚焦在塑造創新且開放的商業文化,隨著全國網路與電腦化的普及、加入歐盟和進行各種改革,現在愛沙尼亞的全球網路連結度和上網速度名列前茅,也成為全球投資中心,孕育出 Skype。

而兩性平權的差異則可從中國和日本觀察到:近數十年來,中國女性的地位大幅提升,是中國經濟力量壯大的主因之一,2013 年中國女性高階主管占比達 51%,居全球之冠。

而日本女性雖然擁有極高的教育水準,但踏出校門後勞動力就逐漸流失,企業高階主管中只有 1%為女性,女性生完第一胎後有七成會辭掉工作,許多人再也沒有重返職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同樣注意到這個問題,提出的安倍經濟學的核心,就是在日本經濟中為女性找到新位子,希望在 2020 年以前,讓日本領導角色中,女性的比例能提升到三成。

美國白宮科技創新顧問Alec Ross。圖片來源:《遠見雜誌》
美國白宮科技創新顧問Alec Ross。圖片來源:《遠見雜誌》

想讓培養創新的下一代,從「不懲罰失敗」做起

在「看見大未來」國際大師論壇的「科技帶來的產業人才改變」高峰對談環節中,羅斯以 Google 前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曾創辦網路公司 Novell,以及賈伯斯重回蘋果前曾創辦軟體公司 NeXT 為例,強調教育與社會環境「鼓勵冒險,不要懲罰失敗」的重要性。

因冒險而失敗並不丟臉,因為經驗的累積,能使先前的失敗帶來未來的成功;反之,因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自然也不會成功。

回歸到家庭和學校教育,羅斯認為在資訊數位化的現代,除了從小培育孩童跨領域學習的思考、出了校門依然願意終身學習的態度,還應該鼓勵大家都學習「Coding」,但這不是為了把人人都培育成工程師,而是把程式當做一種溝通語言,並從過程中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

此外,隨著全球經濟衰退,保護主義與國族主義再起,人們傾向把現狀問題怪罪在「不熟悉的他族」身上,造成族群或國家分裂,羅斯強調,這時候的教育更該注重包容與領導力,引導社會大眾建立認識的橋樑、找出彼此的共同之處。

生技醫療,下一個兆元產業

圖片來自:Pixabay
圖片來自:Pixabay

基因解碼在 21 世紀初完成,人類壽命也越來越長,除了慢性病的治療,如何提早預測疾病的血液檢測、更成熟的醫療照護科技都成為全球關心的議題,這其中的商機從病人延伸到健康的人,蔡英文政府也把生技醫藥研發產業列在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中。

在第二階段的「生技醫療大未來」高峰對談上,環瑞醫投資控股公司董事長李祖德觀察到,生技醫療有兩大方向,第一是醫改,希望生產高品質但低成本的生物仿製藥物,以及透過行動載具的大數據進行遠端的掌上醫療;第二是個人化精準醫療,包含影像醫療的突破,基因免疫療法與跨界的結合

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許惠恒則回應羅斯提到的「數據要分析才能應用」,指出近幾年台灣醫界累積了大量資訊量,如健保雲端藥歷,但這些資訊若沒有經過分析處理,對醫師來說也並不好用。此外,隨著科技發展進步,醫師在使用電腦器具和病人溝通之間拿捏平衡,以及基因破解後的倫理都會是新議題。

台灣在全球生技醫療潮流中有何優勢?李祖德認為台灣在臨床二期前藥物研發、新藥委託研究機構(CRO)以及輔具都有發展機會,但醫材的部分,台灣則缺乏能夠對產品開出規格的能力。許惠恒指出,台灣在肝炎等特殊感染症有傑出表現,另外,台灣臨床試驗法規在這幾年有非常大突破,有很高的競爭力。

不過台灣市場小,法規又保守,不易找到新藥研發題材,對國際人才也不友善,需要政府更大力投資與適度鬆綁。李祖德直言:

投資環境如何改善只是假議題,台灣人不投資自己,卻要外國人來投資不是很奇怪嗎?

美國生技發展有何值得借鏡?

羅斯認為,美國醫學研究中心之所以傑出和能夠創造科技突破,是因為他們非常歡迎全世界優秀的人才來就讀,這一點值得台灣學習,要用獎學金等誘因爭取亞洲或世界各地的人才來讀書,並在畢業後想辦法把他們留在台灣創業。

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導致醫療方式的改變,如過去每間手術室要配一位麻醉師,現在麻醉師則可使用機器人,一次監控多間手術室的病患狀況,教育也得適時調整,跟上產業的腳步。

最後,羅斯提醒大家,當生命可以延長很多年,就可能會衝擊社會的其他面向,例如退休年齡是否該延後、退休金夠不夠用,還有社會醫療照護的問題。如果進入了醫療進步的轉捩點,但社會狀況沒有調整好,就可能有不安定的情況發生,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首圖來源:《遠見雜誌》

關於作者


Valerie

PanX 編輯,興趣多多,書籍雜食者。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