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 2030 年,你要令人稱羨的健保,還是令人稱羨的健康?(下)|臺灣普拉思系列
本文由 臺灣普拉思 委託,泛科技企劃執行
想像一下,你是位需要長期照顧的老人,你希望周遭被科技包圍嗎?
我所謂的科技,是指各式各樣的管子、插入食道、靜脈、尿道,胃造口,維持你的生命。除了許多的管子,還有電線、機械設備、閃爍的螢幕、冷硬的金屬與塑膠,以及綁在手上、身上的堅韌皮帶或布條。事實上,不管你希望與否,這已經是許多台灣老人身處的現況。
「塞科技」就是長照結合智慧醫療?這好像對,又好像不對
很多人對於長照結合智慧醫療的想像,就是「塞科技」,能塞多少就塞多少。例如用機器看護、機器床取代人類看護,用智慧手環、智慧衣、智慧輪椅監控身體狀況,或是把更黑科技的人造器官或微型機器人植入人體,來個長生不老、百病不侵。
這些想像的前提,儘管落入錯誤的窠臼,但很明白,就是覺得變老生病是很糟糕的,包括需要照顧的老人跟病人,所以能避則避;而因為照顧老病太麻煩、太折磨,沒人想做,得花大錢,又沒什麼成就感。於是智慧科技當然就要派上用場,來解決這些糟糕的麻煩。
然而,在醫療技術先進,又有健保的台灣,若我們不能從錯誤且殘忍的舊長照窠臼裡爬出來,結果只會讓老者不得好死。
曾任奇美醫院奇恩病房主任、台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理事,現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的陳炳仁在《不在病床上說再見》一書的推薦文中,描述他工作上看見的「一個病房,兩個世界」:「一席圍簾的兩側,同樣是重度失智且大部分臥床坐輪椅的病人因急性問題住院,但兩人的表情愉悅與肢體緊繃程度卻是天壤之別,其中一邊有親人在講話給病人聽的同時,由口慢慢地餵食,病人邊微笑邊捏握著掌中手工製的布球;另一邊則是由戴著耳機聽著音樂的看護熟練地用鼻胃管灌食,病人手上卻套著網球拍狀的保護套約束著,只為了防範病人不注意自拔灌食管。」
而陳醫師也在奇美醫院 2017 年九月的醫訊中表示:「我們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台灣失智病人生命最後一年中,有七成接受管灌餵食、六成接受氣管內管插管及呼吸器治療,三分之一的病人被心肺復甦術急救,18%仍在洗腎,比率遠高於歐美先進國家,在亞洲國家中也偏高,經校正年齡性別及共病因素後,失智病人接受氣管內管插管、呼吸器治療及心肺復甦術急救的風險是癌症病人的四倍以上,這些治療幾乎集中在過世前一個月,但是接受急救與維生治療後,這些失智病人並沒有因此順利存活,反而是在生命終點受盡折磨,此研究結果發表在日本老年醫學會主編的國際期刊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
這樣的狀況,絕對不能說是科技力不足,反而是科技過度加上錯誤觀念造出的人間煉獄,而若我們只想著用更多的科技來解決麻煩,只幫煉獄添補刑具而已。
長照觀念的除舊佈新:尊重能為長者帶來更多尊嚴
但事情可以不是這樣,在歐美澳,大部分老人不需要長期臥床、不用插鼻胃管、開胃造口,失智老人不用被綁起來,禁止行動,嚴格忌口、喪失人生樂趣。他們不需要看著醫院陌生的天花板與機器設備、被穿著制服的陌生人、以及其他不快樂的老病人包圍。
最有名的,便是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附近的霍格威(Hogeweyk)失智村,村子裡有 27 間房子,有超市、有髮廊。房子的內部設計都不同,佈置上盡量讓長者熟悉、能夠感到安心。每間房子的住戶為 6 人左右,而非醫院設施動輒十幾人。這些長者在入住之前,他們的親人都要先接受面談,回答他們的父母重視什麼、想要什麼、過去的人生是怎麼過的,以便配對室友。
例如有些人喜歡傳統、正式的生活方式,聽著古典樂,吃法餐,睡覺跟起床的時間都比較晚;有些人喜歡過工匠的生活,早睡早起,吃道地荷蘭菜,因為那是他們最有成就感的時代(請見創辦人伊馮娜 · 凡阿莫隆根這則 TED 演講)。對失智的長者來說,在這裡住就像回家一樣,一點也不像醫院,當然也不會有強迫餵食、注射營養針、全身插滿管子的延命醫療,或是禁止行動、剝奪生存樂趣的諸般限制。
誠然,這樣的村子並不多,可想而知得花很多錢,但捫心自問:你會希望自己的父母、以及自己老了之後,在什麼樣的環境裡告別呢?這應該不是太難的選擇。
持續加速的老齡化與都市化,讓台灣的長照需求早在 20 年前便開始噴發,然而長照服務法到了 2017 年 6 月才正式施行,病人自主權利法則是在 2019 年 1 月上路,中間經歷過許多波折,但的確是往改善的方向走。好還要更好,望向 2030 年,我們此刻就該毅然決然跳離老窠臼,採行新典範,即尊重每個長照及醫療服務使用人的自主意願、在乎主體感受,更關注人,而非科技。
在長照 2.0 中,服務分成四大類:照顧與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以及喘息服務,每一項都有科技介入的機會,而這些科技當然也可以更智慧,但絕對不能往更隔絕人與人、更畏懼老病、更折磨服務使用人、更不願承受風險的錯誤路線走。
當我們能改掉延命至上的老舊孝順觀、不尊重個人意志的醫療與家庭傳統,並且讓家屬不受年金的誘惑束縛、讓醫師不受家屬提告的畏懼束縛,在此同時強化高齡者生命教育、活力老化,鼓勵預立醫療決定,整合醫療與照護工作,智慧科技才真能幫得上忙,投入的大筆預算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而不是讓更多人,包括你我,失能臥床、苟延殘喘。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