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到了 2030 年,你要令人稱羨的健保,還是令人稱羨的健康?(上)|臺灣普拉思系列

本文由 臺灣普拉思 委託,泛科技企劃執行

台灣的健保真是寶,這應該是大多數台灣人的共識。雖然缺點還是不少,再怎麼說,比起掛個號得等上數月到逾年才看得上,或是隨便生個小病就要花掉幾個月薪水、來場大病就得傾家蕩產的國家來說,絕對是該好好珍惜的資源。

而且,在健保制度下,累積起來的就診資料、病歷與健康資料集,也成為台灣獨步全球的優勢,這些資料對於科學研究、發展個人化智慧醫療、以及開發新藥與新技術來說,有極大的幫助。

 

圖/stevepb @pixabay

隨著全世界已開發國家人口加速老齡化,國發會預計於 2026 年,台灣 65 歲以上人口就將超過總人口的 20%,邁入超高齡社會,若能善加利用,我們的健保除了繼續照顧國民的健康,也能成為創造經濟價值、吸引國外人才來台的亮點。

但是,有健保的台灣人真的就大吉大利了嗎?

有「好健保」的台灣,就人人「好健康」了嗎?

這個嘛,事情總是沒那麼簡單。原因有二:

第一、健保健保,這麼簡稱久了似乎讓許多人把健保當成保健,然而健保的意思當然不是保障你的健康,而是當你的健康出狀況時,國家保障你看得起病;至於能否痊癒、能恢復到什麼程度,要花多久時間,這就難說。

第二、因為健保存在,有病能看得起病,當然是不幸中的大幸,然而絕大多數人處在病與無病之間,健康與不健康之間,要讓在兩端擺盪的人們能夠往健康、無病那端移動,健保其實幫不上什麼忙,甚至也有人因健保的存在,而怠忽了健康。

不管什麼服務,人們都希望「品質好」、「負擔少」,但有時人們更希望「用不著」,特別是醫療。正如「預防重於治療」這句俗話所說,在老齡化社會中,比起依賴神奇健保,如何避免更多人陷入「亞健康」(中國用語) 或「衰弱症」(日本用語),保持人人身心強健,更該是台灣邁向 2030 年的關鍵目標。

保持人人身心強健,更該是台灣邁向 2030 年的關鍵目標。圖/Parentingupstream @pixabay

誠然,沒有人想要生病(除了中二病…),生了病也不是能上醫院看病就好(包括中二病),然而當代更深層的問題是:何謂健康、何謂生病?曾經,許多精神疾病或症候群不被認為是病,反而同性戀這種正常的性向卻曾被當成是病;肥胖曾經是福氣跟富裕的象徵,後來成了遭到鄙夷歧視的體態,污名一直難以消除。至於網路成癮是不是一種病?我想你大概也很有意見。最後,健保到底該涵蓋哪些疾病、涵蓋到哪些程度、哪些藥物、哪些技術…..都是科技與道德的複合難題。

不該先設下障礙,再說別人不夠格:是「多元」而非「不正常」

再者,隨著典範轉移,以前種種從「正常者」角度出發而貼上的標籤,像是「斷肢」、「身障」、「失能」、「腦殘」、「聾盲」、「萎縮」等等,也顯得不當。正如我們不該說不能爬樹的魚是「失能」,也不會說不能飛的馬是「翅缺」;如果人行道停滿汽機車、坑坑洞洞讓人寸步難行,該改善的應該是人行道,不管那人是大人還是小孩,是「盲人」還是「失智」。

若以一處不同就遮蓋了一個人的多元價值,反而是整體社會的過失與浪費。因此,在國外便有人提倡,將各種針對個人的「障礙」標籤撕下,改稱為「肢體或心智受環境挑戰」(physically challenged; mentally challenged),畢竟使用人因科技,打造出無障礙、能讓所有人都自由且健康存在的社會與生活空間,才是我們該一起努力跟關注的,而非設下障礙,再說某些人不夠格。

打造出無障礙、能讓所有人都自由且健康存在的社會與生活空間,才是我們該一起努力跟關注的,而非設下障礙,再說某些人不夠格。圖/Pexels @pixabay

因此,當我發現有些人,把「長照」當成是一種「因為醫生治不好」才出現的彌補型服務,或形容為一個「填不滿的錢坑」,總覺得不對勁。這樣的觀點不又是繼續從所謂「正常人」的角度,把一項重大的公共政策貼標籤嗎?

我認為,全民,包括政府、企業、與民眾,都該把長照服務視為一個契機、一種觸媒,而要真正利用這樣的機會,長照服務的使用者該被視為客戶,而不是可憐人,必須讓服務的使用者,而非科技,來主導未來的變革,也絕不該將改善的焦點放在個別使用者身上,而是要同時改變社群、物理空間、與文化環境。

在下一篇,我們接著談若要想以人為本,推行長照與智慧醫療,有哪些值得學習的案例,有哪些必須注意的要點。

關於作者


鄭 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歡迎造訪我的個人 Youtube 頻道:鄭龜煮碗麵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