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後,法國如何用科技舉起環保大旗 (下)
參訪行程的第四天,我們一早來到市區一棟不起眼的建築物,巴黎市政府支持成立的大型創業孵化器 Paris & Co 旗下的城市實驗室(Urban Lab),正位於其中。進入 Urban lab,外頭的冷冽馬上被裡頭創業青年年輕活躍的熱情氣息中和,牆面隨意貼著各種小海報跟團隊的照片,五彩繽紛,看似有點亂,進駐的創業團隊各自開著會,有宅宅路線也有型男型女,開放的廚房空間跟討論空間就像是大學時代跟同學一起租房子的時候會有的樣子。
進駐城市實驗室的團隊皆以改變城市面貌為目標,涵蓋地方經濟、交通移動、生活品質改善、安全性,以及環境跟資源。巴黎市政府提供整個城市作為實驗場域,讓這些新創團隊可以快速驗證點子,並協助媒合需求跟客戶。但老實說,這次看的幾個團隊並沒有讓我留下特別的印象,有的做原生植物植生牆、有的做蜂窩型組合式屋頂菜園,雖然都針對市面上已有的方案加以改良,例如可以快速建置、自動發送通知給管理者等,但我自己是覺得都還沒到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程度。城市實驗室的營運經理也直言並不是每個方案都成熟,但這就是城市實驗室的存在目的,要讓年輕人去提出方案、嘗試失敗,而不是開創業成功保證班。
下一站到法國的體育部,拜會運動暨永續發展專門委員 Maël Besson 先生。這位留著中長不羈髮型,穿著合身俐落西裝的專委,一看就是玩運動出身的。他開宗明義就說運動產業其實很耗能,特別是奧運規模的賽事,舉例來說,要建築大型運動場地、要修建前往運動場地的交通道路可能會破壞棲地跟消耗大量能源、很多人開很遠的車去觀賽、很多人坐飛機來、短時間聚集大批人潮將產生大量的消費廢棄物、消耗大量的水以及從遠方運送來的食物等等,都讓運動賽事成為不可忽視的環境危害。而為了 2024 年的巴黎奧運,他以及他的跨部門團隊負起重任,要讓這場奧運成為有史以來碳排最低的綠色奧運。
法國是體育大國,平時的國內運動賽事,包括業餘跟職業每年就超過 300 萬場次,於是他們推出線上評估工具,讓主辦方可以透過這個工具協調賽事舉辦的地點,找到能讓最多人用最少碳排即可來觀賽的場地,採用這個工具之後,降低了 15% 的觀賽交通總里程。然而面對奧運規模的賽事,他們還得做得更多,目標是比起最具可比性的倫敦奧運來說,要降低碳排 55%。Besson 專委認為這並非無法達成的目標,首先雖然會有來自全球各地的旅客前來巴黎,但還是以歐盟區為主,陸路交通碳排可控制。為了巴黎奧運而要新建的場所只有游泳館跟奧運選手村,其他都只需要在既有的場所基礎上提升。他們希望在奧運來臨時,塞納河的水質能大幅提升,才能擔任部分水際賽事場地,因此更新老舊管線也是當前要事。選手村則預計設在大巴黎區內,讓選手們在比賽期間也能融入巴黎。至於餐飲,他們正與農業部以及眾多協會合作,要讓巴黎周遭的農業帶能夠完全滿足賽期所需,藉此降低食物里程,預計在 2020 年之前就可以提供 100% 環境友善的食物。
第四天的最後一個行程,我們來到法國政府的環境與能源管理署 ADEME,接待我們的是該署國際事務主管 Nicolas Dyevre。他講起話來慢條斯理,務求精準,不能多說的絕對不說,但只要能說則有問必答,就像一位有耐心的老師,準備了滿滿的資料,包括他擔任主編的 Energy Efficiency in Europe: Overview of Policies and Good Practices 以及 2030/2050 ADEME Energy Transition Scenarios 兩冊,搭配特別翻譯成中文的簡報。
Dyevre 表示台灣的台電跟科技部都造訪過 ADEME,他們是屬於「生態與團結轉型部」跟「高等教育研究與創新部」下轄的單位,由原本負責廢棄物、能耗,與再生能源管理的三個單位合併,為執行機構而非研究機構,處理的議題很多,但就是不包含核廢料,因此只要我們問到核廢料,他就直說這不是他在管的,不便回答。
2017 年 ADEME 除了有 5.9 億歐元預算,過去八年更掌握 35 億歐元基金,用於支持「前瞻綠能計畫」,例如洋流發電、潮汐發電、都會特定用途電動車研發、鐵路與船隻各類交通工具創新,並在里昂、尼斯、圖魯茲等城市跟島嶼(科西嘉島、瓜德羅普島、留尼旺島)上進行再生能源與智慧電網實驗,聽起來很類似台灣行政院在台南、澎湖推動的類似計畫,
除了根據上級領導指示做出未來幾十年的預估,來指引產業轉型與政策施行以外,他們在法國各地都有分支機構,也負責替高能耗的建築業、汽車業等行業來分級,給予節能證明。目前評估,法國到了 2030 年,各部門加總的能源消耗將是 123 mtoe,比起 2010 年的 151 mtoe 少很多,而到了 2050 年,則更要減少到 82 mtoe。mtoe這個單位稱為「百萬公噸油當量」,是指一百萬公噸原油所含有的熱量。而且,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不能影響到居住的舒適度,還要大量縮減核電所佔的比例。ADEME 提出三種情境,來比較若搭配積極的政策,法國的能源消耗可以有什麼改變。第一種是在 2050 年讓核電縮減至只占 50%,這是最基本的目標,另外兩個情境則分別是讓核電佔比降至 35%、甚至是 18%。
ADEME 的報告中也同時評估三個情境下 GDP 的表現,並樂觀預估三種情境下 GDP 都會成長,但最好的還是第一情境。在第一情境的宏觀經濟評估下,相較於保守的情境,到了 2050 年,能源轉型能帶動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 3%,就業機會增加 825,000 個。
但老實說,這評估的方式讓我覺得有點不著邊際,感覺只是 ADEME 為了推動2050降低核電占比 50% 的政策,才列出另外兩個肯定更容易受到核電人士攻擊的情境方案,來護送第一個方案。
環境跟能源管理推動牽動各方利益,在各國皆然。為了有效推動計畫,擁有千人編制的 ADEME 為此做了大量的政策研究,除了法國自己的政策,也蒐集了歐盟各國的不同做法,再以淺顯平實的文字,搭配鮮明亮眼的圖表製作成各種線上檔案跟實體手冊,在科普與溝通上算是到位,也看得出法國在領導歐盟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議題上的積極態度。然而 Dyevre 也有苦水要吐。他表示該署 8000 萬歐元的預算被砍,很多政策將無法推動,他的上司,也就是現任的部長余洛(Nicolas Hulot)雖然是媒體人與環保人士出身,但坐上部長之位後,面對各方勢力,也有施展不開的問題。余洛上任後提出諸多願景,例如要讓法國達到排碳中和,反核能、反施放除草劑、反機場擴建等等,但為了要實現這些目標,就得在其他議題上作出交換,Dyevre 形容這就像是「把蛇生吞下去」一樣。看樣子台法之間還是有不少共通點。
行程最後一天,我們搭車離開巴黎,來到諾曼第大區的勒伊谷 (Val-de-Reuil),在這裡有個名為「諾亞」的生態社會住宅造鎮計畫,就跟台灣的社會住宅一樣,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給年輕家庭,但企圖心不僅於此。社區以諾亞為名號,正是因為這區鄰近過往時常氾濫淹水的河岸,但如今則搖身一變成為綠建築群落。由勒伊谷市府委託 Siloge 這家社會企業開發,由專擅於都市規劃與建築永續發展的 (apm)&associés 事務所規劃,一眼望去、鮮橙、粉白、原木、鐵灰等各種設計感十足的顏色大塊俐落地用建築物的外牆彰顯自己的不同,雖是新建物,但
停車場統一規劃在靠馬路的外側一區,建築師邊走邊說這是為了讓社區住戶能夠時常走動、互相接觸,而不會像許多社區一樣,開車進入自家庭院後就不相往來。我們隨著建築師走進其中一間平房,原來是社區的幼兒園,許多可愛的小小孩正在聽故事。為了節能、讓自然光進入、同時降低冬季供熱需求,讓夏季通風,每棟建築物的窗戶的位置都經過特別安排。除了幼兒園,還有菜園、共同廚房、微型菜市場、養蜂場,讓沒有工作的人也可以在社區裡自給自足。
建築師強調就地取材、能耗最小化、與地窪的地勢共存,透水的石子鋪路取代柏油或水泥,視野開闊,植栽處處,雖然只有 14 棟住房,居民僅百人,規模不大,但作為實驗計畫,開發商表示政府對成果非常滿意,將會在鄰近區域加以複製。因為行程很趕,我們沒能訪問到居民,也沒機會留下來吃個午餐體驗一下當地人的生活。在離開之前,我在潺潺溪流邊回望冬日陽光下的生態社區,的確有點像是諾亞方舟。
行程最後一站,我們到弗爾里埃勒比伊松(Verrières-le-Buisson) 鎮上路邊的一間尋常房屋,這是一家瑜伽養生中心,進了門之後兩隻毛色健康、乾淨,甚至可以以亮麗形容的大狗(一頭顯然是黃金獵犬,另一頭短毛,品種不知,但個頭更大)在屋內屋外跑來跑去,屋內七八名工作者笑容滿面地跟我們打招呼,然後繼續手頭的工作或開會。穿過房屋,有塊超過百坪的大院子,不知道什麼品種的雞群顏色鮮豔,三五成群,自在地閒晃。
不過我們不是來練瑜伽,也不是來泡茶養生的,在院子裡有一間顯眼的透明智慧溫室,設計俐落,那才是我們要參觀的。這是 Myfood 這家新創公司的產品,而瑜伽中心則是他們的客戶之一。Myfood 提供的是全套的魚菜共生系統,從設備到種子,從魚到監控系統,只要下單,談好需求,你家的院子、辦公室的戶外空間、學校的空地或是屋頂就可以有這樣一套節省空間,完全有機,而且生產效率不低的迷你溫室農園。
Myfood 溫室的中間大部分採用垂直種植,四周則可選擇一般種植。從屋頂吊掛下八條約 15x15x150 公分的黑色柱狀物,凹凹凸凸,創造出種植的空間,外頭再以白色塑膠板覆蓋,露出植物生長的出口。進出口另一端的暖爐讓內部空間溫暖起來,據創辦人Johan Nazaraly 表示他們的設計輕巧,一天就可以架好,不用申請建築許可。
「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用了大量農藥種植的食物,實在不合理。」Nazaraly 表示希望讓更多人可以種植自己要吃的食物,但不用費心。Myfood 的物聯網系統加上感測器可以告知及提醒擁有者農作物的狀態,減少種植失敗的機率。系統開源讓社群可以自己修改,並將好的設計回饋給 Myfood。「其實本來現在應該有很多收成,但是剛好前陣子這間溫室沒有管控好,所以失去了很多作物」,Nazaraly 不迴避地跟我們說。他表示重新調整之後,現在作物又已經很快成長起來了,而他們公司追求健康食物自己種的理念與這家瑜伽中心非常密合,這也是為何選擇這間讓我們來訪的原因。
台灣愛捻花惹草,當開心農夫的人不少,Myfood 的智能溫室從設置時間到價格到空間需求都低,但成就感不低,加上設計出眾,我覺得不只歐洲市場,更多地方應該都會願意買單。
以上就是我在法國完整的綠色科技採訪行程跟收穫。當然,額外多待了兩天,雖然冷到我幾乎癱瘓,還是抓了些空檔到處當當觀光客,包括其實像是科博館的「科學與工業城」,也把握機會辦了場小聚,跟泛科在巴黎的讀者一起飯醉,還恰好迎接了巴黎冬季的初雪。可惜沒成功的,是試圖聯絡跟拜訪法國本地的科學雜誌 La Recherche 未果,想串起台法科學科技傳播之間的橋樑還有待繼續努力。
整體而言,很感謝法國在台協會的安排,這是趟收穫豐富的行程。除了向我們展示法國在綠色科技領域,從大企業到新創,再從政府到社區都動起來了,印象深刻以外,也讓我不禁思考:有哪些單位我可以介紹給對應的台灣單位?以及若我要帶外賓來台灣走一趟綠色科技之旅,該去哪些點?在法國的台灣人如何感受法國在環保綠能科技上的努力(有感覺嗎)?
法國的科研跟科技在世界名列前茅,但對大部分人來說,科技上的成就總是被觀光時尚藝術等領域相對更耀眼的光芒壓過。目前法國政府透過外館,努力對外推銷 French Tech,以台法為例,在科技議題上雙邊互相參訪、各類活動絡繹不絕,但實際產業層級的合作或是較為顯著的新創科技採用案例還很少,有待時間來創造機遇了。
看完上中下三篇,你對行程中哪個點想知道更多呢?歡迎留言或直接 email 給我,我帶回來的資料還不少,很樂意交流喔!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