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06/28 - Google+ 體驗版上線,然後死掉了

2011 年的今天(6 月 28 日),Google 的全新社群服務「 Google+ 」體驗版上線,讓用戶以邀請制方式申請加入,正式向已由 Facebook 帶頭領跑的社群網路市場投下戰帖。Google+ 是 Google 共同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在相隔近 10 年重返 CEO 職位後(2011 年初)主掌推動的重點開發項目。

Google 的共同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2009。 圖片來源:Wikipedia
Google 的共同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2009。 圖片來源:Wikipedia

Google+ 標榜的特色便是其獨特的「社交圈」系統,在那個 Facebook 隱私相關設定還相當繁瑣的年代,Google+ 的社交圈系統能讓用戶直覺地拖拉、圈選並分類聯絡人,只讓特定朋友圈觀看到某些動態,大大提升分享範圍的私密性。另一項著名特點則是可以支援多達 10 人視訊群聊、且會永久儲存訊息紀錄與傳輸相片內容的「Hangouts」服務。

Google+ 的誕生還有另外一層重要意義:試著串聯 Google 旗下 Gmail、YouTube 等多平台服務中的使用者身分。Google 作為網路業的龍頭企業,在當時面對著來自 Facebook、Twitter 等社群服務商的強力挑戰下,試著運用其既有的資源、透過 Google+ 的用戶身分整合各類型服務平台,在提供用戶更完善使用體驗的同時,拉抬大眾對於 Google+ 平台的投入意願。

從 2010、2011 年開始,Google 傾注了許多資源用於開發 Google+ 系統 —— 調派組成了超過千人的大型團隊,並進駐於 Google 內部最大的辦公大樓,看似對於進軍社群網路熱血沸騰、信心滿滿。事實上,Google+ 並不是這間頂尖科技公司與社群網路之間的第一類接觸,從 2004 年開始,Google 的「社群履歷表」上早已累積了長長的資歷,不過成績卻始終不甚亮眼。

Google 在大家眼中就像個樣樣精通的人生勝利組,唯獨社群網路這塊卻總像個永遠摸不清的罩門、發展屢屢碰壁。2004 首次涉足社群服務(甚至早於 Facebook 幾天)所推出的 「Okrut」 撐沒多久就慘遭取代、2009 年上線的溝通平台「Wave」始終讓人毫無頭緒,另外當然也包括了「Buzz」 這個環繞著 Gmail 服務而生的社交平台,在 2010 年發生了重大的隱私爭議後也逐漸乏人問津。

2015 年 11 月全新改版後的 Google+ 介面。圖片來源:Wikipedia
2015 年 11 月全新改版後的 Google+ 介面。圖片來源:Wikipedia

Google+ 體驗版上線時儘管採用的是邀請制(必須有一名現有用戶的邀請才可加入),卻依然迅速興起了一陣申請旋風,在上線後短短的 24 天,就累積達到了 2000 萬的驚人用戶量,與當初 Twitter、Facebook 分別用了 1035、1152 天才達標的速度有著大幅的差距。之後又接連釋出包括 Google+ Page、Google+ Events、Google+ Communities 等等新功能,試著在建構自家網路社群的同時,發展出屬於 Google+ 的特有風格。

不過,在正式上線 5 年後的今天回頭看,Google+ 在經歷了初登板時的風光以後,整體發展卻顯得有些欲振乏力,在苦苦追趕 Facebook 的同時卻廣泛地受到只是個「 Facebook 仿製品」的批評。然而 Google 並沒有因此而打退堂鼓,在 2015 年底才又替 Google+ 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改版更新,宣布服務重心將由單純的社群網路平台轉為「動態、相片、分享」三者並重的網路溝通媒介。究竟成效如何呢?或許看一下你身邊是否有人使用 Google+ 就知道了。

 

參考資料:

關於作者


Seliao

PanX 實習編輯。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