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06/07 - 守護自然保護區的能源:美國第一座太陽能廠落成

近代隨著技術進步、能源危機以及氣候變遷,太陽能也被視為一種「環保新能源」,而將太陽作為發電能源的轉換,最早可回朔至 19 世紀。

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Becquerel)於 1839 年發現一項關鍵技術--光伏特效應(photovoltaic effect),物質經過太陽照射能夠產生電壓。過了 40 多年,美國發明家富路特斯(Charles Fritts)在 1880 年代製造出第一個太陽能板,但當時的發電效率只有 1%(現今商用太陽能板能產生 10% 到 20% 的發電率)。

天然石橋保護區裡的太陽能發電廠,圖片來源:Wikipedia。
天然石橋保護區裡的太陽能發電廠,圖片來源:Wikipedia。

直到第一塊太陽能板誕生後的一世紀(1980 年),美國第一座太陽能發電廠在猶他州的「天然石橋保護區」(Natural Bridges National Monument)落成,提供電力給整個園區的設備、旅客中心、6 個員工住所和 1 座污水處理廠,這種能源自給自足的運作模式,在當時被認為是相當前衛的做法。

「天然石橋保護區」原來以三座天然石橋聞名,保存了古印地安人生活的歷史遺跡和大量壯觀的自然景觀,因沒受到人工光害污染,成為第一個被設立為「暗天庇護所」(Dark Sky Park)的區域。而這塊保護區也因陽光普照的天氣,被選為太陽能源使用的示範區,如此一來「天然石橋保護區」還真的成了實至名歸的天然保護區。

天然石橋,圖片來源:Wikipedia。
天然石橋,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座面積約 1 英畝、使用了超過 26 萬個太陽能板的光伏陣列(PV array),能夠產生 100 千瓦的電力。儘管這個太陽能發電系統的造價高達 1500 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近 4 千萬美元),但在環境友善的貢獻上仍有一定影響力。

到了 2012 年時,這座太陽能發電系統在整修與優化時,將發電規模縮小為 50 千瓦,但依舊能夠提供足夠的電力。直到現在,仍持續以小規模、高效率的發電量在服務著「天然石橋保護區」。

過去太陽能發電因為其成本過於昂貴且成效不佳,大多只應用在太空設備,但後來因應環境與硬體技術等條件,太陽能源發電愈趨蓬勃。世界各地太陽能所運用的領域更是不斷擴大,從 1980 年位在國家保護區裡的「太陽能發電示範區」,一直到現正進行式的地鐵、機場和家用電等,這些進展也不禁讓人期待,高污染成本的傳統發電系統退役的那一天。

 

參考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Wikimedia。

關於作者


PJ H

PanX 工讀編輯,不是 3C 迷,也非科技專家。希望人類、環境和科技能好好相處,太冷就待在家,太累就睡一覺,眼壓高就先別看螢幕。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