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又得兼小編?青農如何站上電商浪頭
5/5,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及經濟部共同指導的「 55 農業黃金周」農產品網路購物活動正式展開,活動期間,各大電商以自身的行銷專業協助更多農民進入電子商務,開拓農產品新的銷售管道,也讓消費者能更方便購入農產品。
電子商務的興起給了許多傳產新定義,每場轉型各有關鍵之處。大家應該都看過不少家族餐館生意做出網路口碑、傳統手工藝品到文創平台上訂單接不完的例子,那麼農業呢?
這次《青農崛起,站在電商的浪頭上》講座便邀請到臺灣魚菜共生聯盟的創辦人蘇博豐,及 655 農創基地的創辦人林仲哲,談談農業成功轉型的關鍵與新農業銷售學,談談他們與其所創建的平台如何為這個存在已久的估應鏈帶來新價值。
電商平台:連結小農與消費者的鵲橋
結合水產養殖(Aquaculture)和水耕栽培(Hydroponics)的魚菜共生(Aquaponoics),以水中含有氮、氨等成分的魚排泄物作為蔬菜的養分,蔬菜在吸收養分的同時亦能淨化水質,達到不換水、不施肥的共生狀態。
「對一般人而言,養魚種菜漸漸從維生轉向興趣休閒,方式也由在湖泊沼澤架設浮田、崶田,變成在都市大樓的陽台、屋頂或前後院添購設備進行。」
這樣環保又好玩的「魚菜共生」近幾年逐漸養成一票死忠粉絲,爸媽帶小孩親子同樂、上班族在休閒時間的自我療癒,各式社團、工作坊也隨之而生,身為臺灣魚菜共生聯盟創辦人,蘇博豐開頭便說:「電商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我常會問來諮詢的團隊:你要做電商,還是要跟電商合作?你想清楚了嗎?」
「什麼叫成功的電商?大家有聽過生鮮網購平台 i3Fresh 愛上新鮮嗎?你的東西要給他賣,他還不一定要幫你,這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例如種小番茄的,你有辦法一天採收五百斤嗎?他一天可以賣五千斤的話,為什麼要收你?」
「過往是農民供應收成作物給企業,進入通路商店再到消費者,前面(小農)賺不到錢,競爭非常激烈、後面(客戶)卻要花很多錢買。小農平台則是把中間去掉,讓生產者直接接觸消費者。」蘇博豐舉例之前在群募平台募到 600 多萬的鮮乳坊,就是刪除了大廠收購、改變品質(知名品牌會為了使「口味一致」而調整鮮乳原本的營養成分)的過程,這樣的概念和電商相同。
重點在分工,該花的錢就花
「大家都說轉型必須要創新,農業是傳產,但還是有創新,例如栽種新品種。農產品可以分為特、優、良三個等級,你創造出來的品質到哪個等級?品質如果不好你要很擔心市場,實不相瞞,很多電商最後其實是被品質不良的小農搞垮。」
蘇博豐將農業轉型分成「五創」:創意、創新、創造、創業、創市,並表示小農和電商的關係就是分工,農民們負責「創造」優質產品,電商在「創市」–創造市場。
「單打獨鬥的神話都是假的,以前小農會聚集而成產銷班,有人產、有人銷,臺灣早期農村經濟能起來靠的就是分工合作。現在電商平台也是這樣打群架的概念,如果大家都在賣、也都在種,誰真的能種得又好又多?所以大家都是『小農』。你要有企業觀念,要去找人協助,該付錢請人家以專業處理的就付錢。」
那電商群架怎麼打?這是很多農業生產者都會遇到的問題,種了、收成了,卻不知道銷到哪裡。他也強調,電銷(以電商銷售)不一定比較好,紮實走一個強大的實體通路搞不好更穩定。「那不懂電銷、不知道適不適合怎麼辦?我覺得有時候必須要花錢學習,累積經驗。本身沒有客戶群,就先依賴電商平台去創造客戶資源,而不是在那邊我什麼都不想給人家賺,你務農已經累得半死,回家還要經營粉絲團嗎?」
一顆高麗菜的故事:有些事要踩進土裡才知道
第二位講者則是 655 農創基地的創辦人林仲哲,專長是網路行銷、旅遊資訊分享的他雖對小農議題有興趣,卻一直沒有實際接觸過,真正開啟林仲哲農創之路的竟然是一顆高麗菜。
「四年前,我的臉書上有位不是很熟的朋友 PO 文揪人一起去雲林『採高麗菜』。那時高麗菜生產過剩,她認識一個雲林的農友,想要招志工去幫忙採收。蔬菜供過於求、被低價收購或棄置在田裡,大家在電視裡看著的事情務農的人每年都會經歷,本來這些對我來說也很遠,在打赤腳踩到土裡的那刻,才覺得接觸到了。」
「你買過價差超過五倍的東西嗎?高麗菜就是喔,貴一點的時候會到一顆 300 塊,也有一顆 10 塊的時候。但高麗菜有生產成本,加上中間賺多少、後端賺多少,其實我們算得出來一條合理價格線,再從這條線看出菜價波動的規律。」他笑稱這是自己用行銷專長在農業的幼幼班觀察。
林仲哲坦承,這樣算下來會發現,中間的產銷其實抽不掉,就算打電話直接跟農民下訂,他們還是得寄過來而且成本更高,產銷體系以規模提高效益、降低單位成本,是必要的存在。
「所以我覺得我做 655 農創比較不像創業,而是尋找一種生活方式。你很難否認農業必須走企業化,但企業化過程中農業又少了什麼,我們希望能把產品直接送到消費者手裡,並創造一個平台讓大家認識什麼是好的農產品,並了解它們真正的價格和價值。」而數字 655 是雲林元長鄉的郵遞區號,代表做這件事的起點,除了產地直購,他也重新規劃曾感動自己的農事體驗,以及將餐桌搬進田間、農村民宿體驗,並推廣農業傳承、友善土地等理念。
LINE、臉書、部落格各有優缺
林仲哲過去的職場歷練讓他知道可以從哪裡下手、要做些什麼,除了經營臉書粉絲頁,也使用各種網路及社群工具輔助。「許多小農覺得電腦太麻煩,他們只會種菜。我說,我們一起弄吧,你負責種好,我負責賣好!當然,農民們也不太可能一開始就把銷售都交給我,大部分農產品還是照舊,只把一小塊拿給我嘗試,但至少是個開始。」
經過多方嘗試,他歸納出一套網路行銷心法:LINE 的觸及性強,但干擾也強,還要注意「翻群」(因為無權限設定,存心搗亂者可將所有人踢出群組);LINE@ 則很適合拿來做客源開發。臉書的社團即時互動、隱私性都高,可以養社群;但部落格較容易搜尋,並且有長尾效應(內容逐漸累積後會更容易被點閱),最好搭配著經營。重點是,不管以什麼工具發布,都要先用手機看一遍內容!
655 農創從去年四月起,大概賣了 8,000 公斤的農產品,等於 8,000 顆高麗菜或 1.5 萬顆小南瓜,交易金額約 150 萬、合作 20 位農友。「接下來要成立雲林在地農創基地,落實食農教育,同時創立自有品牌、提供消費者更值得信任的選擇。另外還打算發起募資計畫,幫助菜農籌措冷藏設備的第一桶金。」
他說,會把基地放在雲林是希望把消費者拉進來,雲林很遠,所以去年得在臺北先做點功課,例如舉辦各種講座和餐會,培養願意溝通的人,這是步驟。
Cover photo via rick@flickr, CC License「接下來的基地希望能租間三合院,可以有幾間像是民宿的房間,做一泊二食,讓人們有更充分的時間體驗這個生活型態,彼此也有更多溝通。」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