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傳統媒體工作者轉戰新媒體並不簡單,但終究要面對

2016 年 03 月 28 日

作者/詹太太的轉行日記

最近,很多電視圈的朋友感嘆「電視已死」,我不覺得。不管科技怎麼進化,我們永遠都需要電視。只是它換了形式,換了方式。

網路+媒體,讓許多傳統媒體感嘆,也催生許多充滿活力的新媒體。圖片來源:EU Media Future Forum
網路 + 媒體,讓許多傳統媒體感嘆,也催生許多充滿活力的新媒體。圖片來源:EU Media Future Forum

電視台曾經是一個歡樂的瘋狂大家庭。我 1993 年入行,從一檔晨間節目開始做起。那時我還在念大一,收入算不錯的。進電視圈,是我這輩子最快樂,最精彩,也是最好的一件事。就像一輩子只認定一個愛人那樣。我愛電視。我人生中最精華的時光都給了電視。

這二十多年來,電視工業的產製流程基本上變化不大。但糟的是,匹配的產業環境卻變化劇烈,尤其是硬體。電視台的處境也更艱難。

當網路與科技的大刀殺向電視圈

約莫自 2010 年起(或許更早),電視圈從製作端到硬體端,都出現一股困局的氣氛。壓力來源是執行(被迫)數位化:從 analog(類比)轉 digital(數位),從 SD(標清)改 HD(高清),編播系統也得跟著換。

理論上,新設備應該會帶來新發展,但是並沒有。

因為一連串變革與需求都發生在 2008 年金融風暴後。政府給出「停播類比訊號」時間表,電視台沒準備好也得接招。但此時,電視廣告市場正在收縮。金主們為了省錢,就以「半套混血」邊改邊做。

數位工具已經全面接管電視節目與新聞的製作過程,無法適應的人,只能被淘汰。圖片來源:索貝數瑪科技
數位工具已經全面接管電視節目與新聞的製作過程,無法適應的人,只能被淘汰。圖片來源:索貝數瑪科技

江湖上還曾經發生過這樣一樁怪事:某電視台老闆採購「自動文稿編播系統」,卻嫌連結影音與文稿的「電子扣」授權碼太貴,結果哩,他雖然買了整套系統,卻不買最關鍵(也最貴)的電子扣。最後,主管就要求大家用人手輸入文稿與連結影片,事倍功半。該台聲勢也從那之後一路下坡。
回想起來,從那一刻起,電視產業早就悄悄的變化,只是大家都沒有警覺,只是抱怨工作困擾越來越多。

電視雖屬「傳產」,卻也是一個高度技術密集的產業,在前一個時代,也是高端科技的代表產物。然而,在面臨新時代衝擊時的過程中,工程師,攝影師,剪接師等技術人員,卻從前一個時代的專家,變成菜鳥,典範轉移的痛苦,這些曾經掌握科技的人體會最深刻。

不僅技術人員,包括腳本寫手,新聞台記者都很難受,大家都在想辦法脫困:換部門,換職位,換節目,換東家,最後就換出場了。

台灣電視數位化哀嚎不斷,過程中,唯一的特例是三立電視。2008 年他們砸 6 億台幣蓋 HD 攝影棚,接著又花 8 億台幣改裝新聞部。從前線製作端拍攝剪接,中繼後製播出,到後端數位片庫配置,通通重來,甚至連電視大樓也翻新了。當時,電視圈最夯的問候語就是:「你參觀過三立了沒?」

一轉行就成了「資深菜鳥」

我運氣好。在網路影音開始夯的時刻,用舊技術的優勢轉進一個新的領域。「網路影音」跟「電視節目」當然是兩件事,但回頭想來,那時候能把兩者分清楚的人,有,但是少。

轉行最痛苦的代價就是從頭學起,尤其是聽同事們交談內容都是些沒聽過的專業術語,什麼 CPC(每次點選成本),CPM(每千人曝光成本),CTR(點選率),讓我每天上班都很「挫」。

轉戰新媒體過程中,最痛苦的事之一,就是學習一堆專門術語。圖片來源:Enigmapro
轉戰新媒體過程中,最痛苦的事之一,就是學習一堆專門術語。圖片來源:Enigmapro.ch

有一次網頁工程師問我,後台的配置怎麼做比較好,我心想:「什麼後台?後台在哪裡?」就差沒轉過頭去看。當下只好先敷衍他說,「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們應該找多點人來討論。」上網研究才知道,原來網站還有分前台後台,後台是管理網站的地方,不是給演員更衣化妝的。

每一場內部會議或外訓演講會,我都得把聽不懂的記下來,偷空立馬躲進廁所滑手機上網查,有些就乾脆錄下來,回家聽打逐字稿,還真的體會到什麼叫做「趕快跟著笑,免得人家發現我不懂」。

回家聽兩遍還是不懂的,就註記拜大神(大神們還分為 online 的網路資源查找與 offline 的真人專家飯局 XD),但這還不夠。我每天還要花三、四個小時爬專業文章,而這個學習的過程到現在還是一樣沒有停下來,我想這就是轉戰新媒體的代價吧。

新媒體不是砍掉重練,是傳統媒體的再進化

半年下來,我逐漸適應了新的專業圈,也開始提供一些策略建議。我把讀書心得寫成部落格的內容。直到現在,我還是每天花三、四個小時爬專業文章,並繼續上電腦課。要踏入這個領域,網頁語言,美工修圖,後台數據,都是必備技術,不能偷懶。

我是學紀錄片的。就專業技法來說,是紀錄被攝者的行為並挖掘他的意識圖像(Mental Landscape)。現在,我也把相同技巧運用在新媒研究上。這對我理解使用者行為(UX)及市場供需匹配研究有很大幫助。

最近,我有許多心得是關於 iPhone6 Plus 與 Facebook 直播,這兩件事將徹底打破舊的廣播級製播工序。但新的工序還來不及完善,大家就要開 ON 了,今年的電視圈,將會是一邊錯一邊改,一邊試一邊做。我看到昔日同業們開始拿著 iPhone 與自拍棒,在 Facebook 上而非電視框裡做現場直播,這代表了過去 20 年來幾乎沒變過的 SOP 與節目型態,將在半年內徹底改寫。傳產電視出身的工作者們必須學會新技能,不然就等著被淘汰出場。

iPhone 與自拍棒,甚至更專業的攝影道具,未來將成為新媒體工作者的謀生工具。圖片來源:Blick
iPhone 與自拍棒,甚至更專業的攝影道具,未來將成為新媒體工作者的謀生工具。圖片來源:Blick

現在連美國「艾美獎」都宣布,將增設專門在 YouTube 或網路上播出的短劇獎類,你就能感覺到數位內容風潮影響整體電視圈製播環境有多嚴重了。

很多電視圈的老朋友常感嘆「電視已死」,我不覺得。我們永遠都需要電視,只是它換了形式,換了方式,而我們對它並不認識。或許你會問,Netflix 叫「電視」嗎?既然這樣,那我們何不一起想像,有一天 Netflix 若要開新聞台,它又會是什麼樣子?電影,不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嗎?話說當年盧米耶拍出全世界第一部電影,那一列從布幕裡跑出來的火車,認真的把大家嚇的魂飛魄散。從那之後的一百多年來,默片變有聲,黑白變彩色,後來還有 3D,IMAX,甚至 VR 都出來了。中間一度殺出一種叫做「電視」的東西,聲稱會殺死電影。但電影,不是還好好活著嗎?

我們永遠都需要電視。只是它會長得跟以前不一樣,以匹配人們在不同時代的需求。

就這樣。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關於作者


PanX 泛科技

PanX 泛科技從科技議題著手,企圖把未來更清楚地描繪出來。從能源議題、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到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自造者,都是我們專注的內容。本帳號也會發布來自其他單位提供的新聞稿。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