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SpaceX 為什麼要在海上回收火箭?海上平台又是如何達成任務?

2016 年 4 月 8 日,Elon Musk 的 SpaceX 的火箭獵鷹九號(Falcon 9 )為了 NASA 第八次商用補給任務,從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升空,把裝著國際太空站(ISS)貨物的 Dragon 太空船推入低地球軌道。

幾分鐘後,第一節火箭重新返回地球,並首次把自己降落在自動駕駛船海上平台「當然我仍愛你(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平安回收,引發全球的關注和驚嘆。

SpaceX 先前四次的海上回收均以失敗告終,到第五次嘗試終於成功,不過 Elon Musk 去年 12 月早已證明火箭可在陸上回收,為什麼還要堅持嘗試海上回收?

圖片來源:SpaceX
圖片來源:SpaceX

這要先從 SpaceX 和藍色起源(Blue Origin)投入打造可回收火箭的原因開始說起:降低每次太空飛行的成本。

目前太空人、衛星和補給品想飛上國際太空站,都得靠著火箭幫忙。但過去造價幾千萬美元的火箭只能一次性使用,一旦升空完成任務,幾乎只剩下墜入海裡變成大型廢棄物的命運。同樣在開發回收火箭的創辦人 Jeff Bezos 曾形容為

這就像你搭乘波音 747 客機飛越美國一趟,然後就扔掉那台飛機,想想這趟旅行的價格有多貴。

可回收火箭發射升空後,會分離成兩個部分,上半部的二級火箭繼續帶衛星或物資飛往太空,下半部的一級火箭則透過推進器和側面柵格翼,調整飛行方向,並在導航系統的引導下降落在正確位置回收。

以獵鷹九號為例,整體造價約 6000 萬美元,每次飛行的燃料費為 20 萬美元,而與 NASA 太空梭相比較簡單的結構設計和特別選用的建材,能降低回收後設備檢查的時間和零件替換成本。SpaceX 總裁兼首席營運長 Gwynne Shotwell 聲稱,利用回收的一級火箭再發射,可節省 30% 的發射成本

圖片來源:SpaceX
回收火箭的過程:火箭發射後,會分離成兩個部分,上半部的二級火箭繼續飛往太空,下半部的一級火箭則透過推進器小幅度噴射和側面柵格翼,調整為底部向下的垂直姿態往地球飛去。接近地面時引擎會重新點燃幫忙減速,在導航系統的引導下降落在正確位置。圖片來源:SpaceX

海上回收火箭比陸上回收更省成本

從上圖來看,如果直接在海上回收,第一級火箭只要微調姿勢,就可近乎垂直下降,等到接近海平面再重啟引擎減速降落,但如果想在陸上回收,火箭還要轉頭飛回原發射地點,再重新調整成垂直姿勢降落,耗費的燃料也更多。

雖然以海上平台回收火箭更省燃料成本,但風險和難度也隨之增加,每一個環節的要求都非常精細。

這就像是在狂風之中,用手掌心托著掃把並保持其平衡直立。

自動駕駛船必須在天氣變化或海浪起伏等種種挑戰下保持穩定,而甲板空間又比陸上可降落的範圍小,稍有偏差火箭就可能墜入海中。想讓火箭在幾十公尺內的範圍平安降落,SpaceX 同樣在自動駕駛船上花了許多心思。

圖片來源:SpaceX Facebook
圖片來源:SpaceX Flickr

責任重大的自動駕駛海上平台

為了接住從半空中高速降落的獵鷹九號 ,SpaceX 以 Marmac 駁船為基礎,加裝長 91.44 公尺、寬 51.81 公尺的鋼板平台,並拆掉最初的外掛船翼和防爆牆設計,以支撐火箭約 5.48 公尺的著陸腳架和其他設備。

根據 NASA 報導,自動駕駛船以四台柴油驅動方位推進引擎取代船槳,為船隻控制提供更佳的 360 度移動能力。這些引擎由海洋設備製造商  Thrustmaster 生產,能讓自動駕駛船的移動精確度控制在三公尺內。

自動駕駛船靠著 GPS 資訊自主航行,也可由鄰近輔助船上待命的技術人員接手遠端操控。船上大量的感應器會與 GPS 資訊整合,控制船隻的動作與定位,並與火箭內部系統和外部工作人員持續通訊,共同達到安全降落的目標。

一旦成功降落,火箭會被加強固定在甲板上運回,如果降落失敗,也會搶救剩餘的部分載回港口。

圖片來源:SpaceX
服役 6 個月後被替換掉的第一代自動駕駛船「Just Read the Instructions(讀一下操作指示)」。圖片來源:SpaceX

SpaceX 在 2015 年 1 月 10 日的大西洋上進行首次海上平台回收,但降落失敗了。第一代自動駕駛船「Just Read the Instructions(讀一下操作指示)」在服役六個月且失敗了兩次後,SpaceX 決定由第二代自動駕駛船「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當然我仍愛你)」接手大西洋回收任務。

太平洋區的火箭回收任務由 2015 年春季落成的第三代自動駕駛船負責,其同樣命名為「Just Read the Instructions(讀一下操作指示)」

這兩個有趣的名字可不是無中生有,而是 Musk 借自科幻小說《The Player of Games》中兩座如星球一般巨大的星際戰艦。

圖片來源:SpaceX Flickr
圖片來源:SpaceX Flickr

苦盡甘來的海上回收記

SpaceX 在 2015 年 1 月和 4 月的頭兩次海上回收,大部分的環節都正確,火箭也對準了平台,但最後因為降落力道過猛,造成彈跳因而倒下爆炸,同年 6 月的第三次嘗試則是在降落前火箭便已經解體。

2016 年 1 月的第四次海上回收,也是火箭首次在太平洋降落,這次火箭比較「溫柔」的下降,然而其中一支著陸腳架並沒有在平台上順利撐開,最終還是站不穩而傾倒爆炸。

終於到了 4 月的第五次嘗試,自動駕駛船不但把獵鷹九號穩穩地接住,火箭各個零件都聽話地落在它們該在的位置上。今年 SpaceX 將再進行兩次降落回收,Musk 更在降落後記者發表會上指出, SpaceX 預計明年年底進行以第二代 Dragon 太空梭首次載人飛行的計畫。

用海上自動駕駛船回收火箭的成功紀錄,宣告著重複利用火箭的技術再向前一步,也代表太空不再是專屬於國家級的領域,未來人類想要探索太空,將變成一件更簡單且平價的事情,真是令人期待。

首圖來源:SpaceX Flickr
從自動駕駛海上平台「當然我仍愛你」上近看剛降落的獵鷹九號。首圖來源:SpaceX Flickr

 

參考資料:

首圖來源:SpaceX Flickr

關於作者


Valerie

PanX 編輯,興趣多多,書籍雜食者。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