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專訪「藏書界竹野內豐」,穿梭於古書與網路之間的轉譯者

2015 年 11 月 09 日

活水來冊房」的 Facebook 專頁已經擁有 3 萬多名訂閱者,基於四個目標——本土、語文、舊書、文獻,黃震南希望將自己閱讀的藏書,無論古今的內容,將其中的知識與讀後心得和眾人分享。

誤打誤撞開啟了知識傳播之路

談起當初創辦的來由,原來其父親也是一位舊書藏家,同時是台語文研究者。黃震南看著三級貧戶出身的父親,慢慢地賺錢、存錢,慢慢地購買藏書,竟也累積到被《時報周刊》列為百大收藏家之一。

受其父親影響,黃震南大學時開始收藏書籍,從溫瑞安的武俠小說開始,到神州詩社的創作等等,漸漸打響在藏書界的第一波名號。他憶及當時有人稱他為「專收神州的瘋子」。

藏書界的竹野內豐
藏書界的竹野內豐

黃震南兵役結束時,正值無名小站快速崛起的時代,他形容就像當兵出關後,世界變天了一般,每個人都有一個無名小站帳號,人人都藉由文字與照片抒發心情。

工作兩、三年後,他選擇在 Blogger 平台上試著寫網誌,分享藏書的樂趣與心得。「活水來」取自於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就是為自己的心田注入活水,而「冊房」來自於台語中的「書房」。

在架設部落格之前,黃震南就已經是 BBS 的資深鄉民,由於念書時自稱中師(現為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竹野內豐,後來沿用於 PTT 暱稱,成了「藏書界竹野內豐」,也因為內容倍受肯定,個人的品牌效應逐漸擴散成型。

竹野內豐(嗯?)就讀高中時,便曾經在救國團的青年刊中物連載文章,當時他覺得,這大概是人生知名度的高峰了吧……萬萬沒有想到現今網路的力量如此巨大。

一本書難有百萬銷量,但網路可讓全世界看到

談及開始在 PTT 上發文的契機,竹野內豐表示,在某一次他寫了篇果汁店「杯滿溢」的故事刊在台中板,結果造成杯滿溢生意興隆後,自此體會文字結合網路產生的巨大能量。

PTT 名人之一,來自香港的 chenglap 鄭立也曾說:「在八卦版發文,上萬人看得見」,有什麼場合能讓你站在萬人面前講話呢?這番話震撼了他,因此不再潛水,選擇站上虛擬講台,分享藏書多年的心得與書中的智慧。

雖然竹野內豐也苦笑著說,常常打了一篇有憑有據的文章,卻騙不到十個推文,不過,只要有一個人看到,因此對歷史和語文有了不同的看法,就覺得自己在地球上成就了一些價值。「網路不可能走回頭路了,不管前面的終點是好還是壞,只會一直往前。坐在火車上的人,只好努力導引它駛往正確的方向。

2013 年 4 月 1 日愚人節時,竹野內豐在個人頁面貼了幾張日治時代中師豐原同鄉會的老照片,杜撰了小說家——呂赫若失蹤後的生平,結果引起熱烈迴響,他開玩笑說,決定藉著討論熱度成立粉絲團騙讚!雖然一開始沒什麼大抱負,粉絲團內容純屬自娛娛人,也因為自身並非學者,沒有形象與包袱,更能夠放開來寫。

但卻透過個人的風格與幽默風趣的口吻,因此將名號愈打愈響,知識愈傳愈遠,「這就是『史普』啊!」,竹野內豐比擬他的創作過程,大概就像宅女小紅在寫台灣老故事一般吧(此時我瞄了一眼書架上的《宅女小紅的胯下界日記》)。

古早的資生堂刊物(當時就在做內容行銷啊!)
古早的資生堂刊物(當時就在做內容行銷啊!)

網路的精彩來自生活中的好奇心

網路雖然是虛擬的世界,但故事卻發生在真實的肉體與血淚之間。竹野內豐認為,《活水來冊房》推廣的「台灣學」知識之所以興起,是因為這幾年親中價值後的物極必反。

他觀察這兩、三年來,台灣史普的書籍非常蓬勃,而另一自學的途徑就是網路,像《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或《麻瓜語言學》等等新媒體的出現,或許都來自現實層面的焦慮感,積極地尋根,當我們能夠踏實地站牢,才能抵擋現實的大浪。

當然相比網路,竹野內豐認為紙本書籍還是有難以取代的正派、經典與信任感。一本書的出版需要經過編輯團隊校訂,謹慎的流程讓之後加以引用也比較不會引起爭議。不過,現在的書籍要賣破百萬本很難,但網路上的文章可能一天就破百萬瀏覽次數。不過竹野內豐也指出,網路雖然傳播力量大,很多內容還是稍嫌鬆散,需要有影響力的人多多參與、投入。

他觀察網路上的文章,如果用比較口語、親身經歷的方式撰寫,較易取信於人。如果只注重漂亮的辭藻,反而造成距離感。

許多網路熱門文章往往是大白話,網路語言需要學習,如何將紙本的考證精神和網路語言的淺白融合、怎麼跳脫第一眼的判斷進而求真,在新一代的網路寫作中非常重要。

不過竹野內豐念頭一轉,向我們舉例,有些知識可能是錯的,但如果能引發興趣,他認為其實無太大所謂。例如他曾經以為「射」跟「矮」兩字的造字過程出錯了,「射」字的「身」部應該與「矮」字的「矢」部對換,後來才發現並非如此,但這樣的誤會非但沒有造成人生重大的錯誤,還引發他對中文字的好奇心。

好奇心比知識更重要」,他建議,傳播知識時不妨跳脫平鋪直述的分享,思考如何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如何讓人看完後不禁呼嘆:「真的假的?」

網路已改變教育嗎?

竹野內豐身為教職人員,提到 20、30 年前就有「假如教室像電影院」的口號,在教學現場確實也已實現多年,另外如課本漫畫化也有許多人正在努力,但他坦言現今的教學現場仍然保守,課本有什麼就照課本講完,也常常因為必須趕課,沒有時間使用多元的媒體,或是基礎建設還不穩定。

結合科技的翻轉教育等實驗還是少數。就像他自己的教學仍以口頭授課為主,但不同於網路上分享知識,課堂上的學生得以實際觀看他的藏書,增添教學的趣味(已羨慕)。

除了教師以外,竹野內豐認為高中生們在反課綱的事件中,網路對他們的意義等同於圖書館、武器和聯絡工具。在網路改變知識與教育的趨勢下,竹野內豐表示他不願、也無法定義未來,「對新崛起的網路使用者而言,我已太老了!」,但他可以想像的是,未來愈來愈多事情不再會是秘密,真相將逐漸清晰。

「有了網路,人類往前的速度不是跑,而是飆。我不知道會奔向哪一個終點,但我會繼續坐在這列火車上。」

封面照片來源:《活水來徹冊房》提供

關於作者


吳強頭

在一灘死水的科技業陪笑幾年後,想不開地重拾兒時夢想寫寫文章。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