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專訪台東小學的藝術老師,把數位工具帶進鄉間、實踐東部的在地創作

2015 年 12 月 07 日

在台灣,推動「數位落差」的組織不在少數,包括了友好單位胖卡從 2008 年開始的全國跑透透計劃,教學各地 NGO 使用科技工具,建立更有效率的行事流程;瓷器品牌法藍瓷的想像計畫也已經實行了三年,希望將美學帶進偏鄉。

除了各組織的動員與「下鄉」,其實更有許多紮根於偏鄉的熱血推動者,每一天、每一分一秒,將自己對教育的熱情灌注在各個學校的草根土地上。

陳豪毅現於台東縣成功鎮上的三民國小和平分校任教,曾經擔任友站 NPOst 公益交流站的年會講者,分享如何將藝術和原住民文化融合,更表示在班級內頻繁地運用 Google 文件和學生一同協作、編輯作業。

我們很好奇,除了 Google 文件之外,數位科技在台東的原生文化中,具有什麼樣的意涵?

陳豪毅提到,和平分校兩年前開始了資訊計劃方案,添購了 30 多台平板電腦,並重新建置了校內的網路環境。而因為校內開放、多元地擁抱藝術教育,發現學生們在影像的表現上相當突出,除了鼓勵學生自費購買數位相機,陳豪毅也帶入影像訓練課程,例如攝影、影像編輯、影片製作等等。和想像中似乎不太一樣,和平分校的科技化甚為普及。

「其實我們這裡雖然是鄉下,但孩子的家長還是會給予手機使用,甚至也有 iPad,這是令我滿驚訝的地方。」

2015-09-24 09.09.26

問:使用 Google 文件或其他數位工具時,希望達到的目的與效果是什麼?如果遇到家中沒電腦或數位工具的學生時怎麼辦?

答:Google 文件是一套很講究「社交性」的軟體,正是因為具有同步的效果,所以非常利於建置「形成性」的學習,學生不需要一次就完成,他可以慢慢地搜集資料,利用網路解決問題,再每天每天地累積,把他們該做的討論和報告做好(做滿),這是 Googel 文件最大的好處。

同時,每個學生透過線上協作,可以隨時投入學習現場,不用一直等待老師的講解和說明,這解決了以往很多學生乖乖坐在椅子上、逐漸變成「課堂客人」的狀況。

P1140131

我其實不希望學生們回家使用電腦,他們最大的優勢就是與大自然環境共處。如果我們可以把學校 8 小時的課程利用科技加乘效果,那麼他們回家就能夠好好地去做想做的事情。

另一方面,正如 Google 文件所呈現的特點:社交性,其實「社交」這樣的目的並不一定需要電腦或數位工具。很多時候,40 分鐘的課程都是老師在教,但是學生真正在「學」的時間少之又少,如果透過一般的心智圖、田野調查、討論辯論等方式教學,同樣能達到「社交」的效果。

核心重點便是不能再讓學生單獨一人聽著老師講演,而是要逼促他們去和同學之間交流和討論,把實際的生活結合教學,所以我的課堂上有很多實地現場踏查、去鎮上宣傳、走出教室記錄、用文件性的概念去建立檔案等等不同的方法,就是希望可以在「用」的層次上,讓學習可以「玩真的」。

P1140101

問:美術教育似乎很講究手作,您於 NPOst 分享的星座教育也鼓勵學生動手創作,請問近年來科技是否削弱了美術實作的比例?或是在科技的演進中,美術教育有什麼樣的改變?

答:美術教育很講究手作,但是一直以來美術教育和所有學科教育都把各個學習問題的內容切割了,這是最大的問題,我個人的觀察是,現今美術教育仍然還是停留在「美」(fine art)的層次。

不是說這不重要,而是說很多藝術的發展是為了要解決現實狀況和表現創意,如果我們只是單純地設立一個「美的標準」讓學生們去追隨,那很危險。我自己從藝術大學畢業,因此明白畫得很好的學生往往都無法進入藝術大學,因為那裡面關於個人感性動機的學習根本沒有被啟動。

我希望校園每年都可以發展新的主題,因為我必須要讓國語、數學等學科都可以和藝術結合,所以在 NPOst 分享時提到一個概念——「藝術沒有作品」。

我們太強調作品導向,而忽略了每個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創造性。

在小學階段,我認為我有必要讓學生透過藝術的表現方式來確立他們在表達個人感情時具有的「差異性」,同時要能夠回應公共。手作是我們這裡的孩子很強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現在非常流行的「自造者」(maker) 背後所傳達的觀念,所有的問題都應該要有不同的解決策略。

我們自製水冷氣、實驗玻璃瓶的切割方法、挖洞坑燒等等藝術創作,都希望創造獨一無二的在地性經驗,希望學生們發現自己具備很大的能力解決書本無法解決的問題。

2015-10-23 14.17.11

所以科技削弱美術實作的比例並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要做、為什麼要畫、為什麼要拍攝、為什麼要記錄自己。唯有一直實驗、不斷地實驗下去,這樣的經驗才有辦法在摸不清的未來裡,讓學生從美的角度去創造和設計更棒的事物。

我常常會跟學生說,我其實根本不知道答案,如果你想要做些什麼,我們就來做看看,「所以很常失敗啊!」

我的教室裡累積了一堆奇奇怪怪的東西,牛奶盒、一堆種子、一堆被拆開的機械,我常常把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收集起來,因為我知道哪天,就是會有那一天我們一定可以讓學生在創作時用到。

「而我每次都在投入某件事情的瞬間發現,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可以開始來做些什麼東西了,這是讓人很興奮的。」

關於作者


吳強頭

在一灘死水的科技業陪笑幾年後,想不開地重拾兒時夢想寫寫文章。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