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個 Me too 的市場,只要在國外成功回來就會紅」 — 製造到聯網的大冒險(上)
物聯網話題持續延燒,從新穎潮流的感測裝置、涵蓋整個居住環境的智慧城市,到大數據分析應用、資料共享平台等,逐漸發展出完整的生態圈。然而我們都接受並被這個趨勢帶著走的同時,與台灣的既有優勢「製造業」該怎麼結合?
這次由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主辦、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協辦的《從製造到聯網的大冒險》講座,便請來製造與聯網兩端的創業者,分享他們在整合新舊產業、甚至踏出台灣市場的過程與體悟。
「其實我所經歷的應該是反過來,從聯網到製造的大冒險。」一開場,Qblinks 的共同創辦人兼 CTO 黃立明便笑著回應本次講座主題。黃立明做軟體出身,在 L7、D-Link、趨勢科技、聯瑞科技等單位工作了好幾年,到後期變得有些安逸;直到被找進開發物聯網相關產品的團隊。從每人手機上都有的藍芽發想,他和伙伴規劃出 Qblinks,一個能整合控制各裝置的遙控器。
如同路燈晚上會自動打開是感測元件的常見應用,IOT 的概念很早就存在於生活中,從以前僅止於一對一、一種指令也只出現一種反應,到現在智慧型手機普及,強調「物和其他外物」的聯網,開始轉為一對多的形式。「目前物聯網中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溝通,大家缺乏共通的語言互相聯繫,這是各界都在努力解決的問題,例如 Google、Apple 想從軟體角度一統天下,半導體公司 ARM 也試圖從下游整合。」黃立明認為,現在業界已默認 IOT 的最終統一會發生在 Web 上,「硬體之間容易矛盾衝突,因此連上網際網路以共通語言溝通。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做產品最注重的是整合與連結,而非產品本身。」
用一個硬幣大小的 Qmote 控制所有智慧裝置
初創業分工時學長 (即另一位創辦人,同為軟體背景的陳紹俊) 先選擇負責產品韌體,黃立明笑說「長幼有序嘛」,他自然得對付自己較不擅長的領域 ─ 寫 APP,那是他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克服了程式語言、也確定以當時 iOS 已支援的低功率藍芽 (Bluetooth low energy, BLE) 作為協定後,就是決定載具了。雖然希望整合各種智慧裝置,在載具上他們卻反向思考,決定從小做起,因此把遙控器設計成一顆水滴狀的「Qmote」,大小和一個伍拾元硬幣差不多。
黃立明說,物聯網發展很大一部份在智能家庭,大家做了很多「家裡面」的應用,但都只能在自己屋裡玩;Qblinks 希望做出雲端,讓大家成為一個網絡,而不是只連接「物」。使用者可以透過 APP 設定 Qmote 的 Pattern,對不同聯網硬體下個別指令,例如對鬧鐘按兩下代表停止鬧鈴、對音響按一下是播放音樂、對 GPS 按一下是開始導航等;另外 Qmote 也會記憶不同使用者的 Pattern,「低功率藍芽一次只能連線一支手機,所以我們讓 Qmote 記得每支手機的習慣用法,例如它可以知道男主人對電視按一下是開、相同動作在女主人身上則是靜音。」
台灣是個「Me too」的市場,只要在國外成功回來就會紅
特別的是,Qblinks 一開始就沒將市場設定在台灣,「台灣是個『Me too』的市場,新產品只要在國外有成功,回來一定會紅。」
他們選擇美國最大的募資平台 Kickstarter 為起步,利用該平台用戶「願嘗試新事物」的特性接觸市場、收集第一批回饋。在市場行銷方面,Qblinks 完全由當地角度出發,募資影片裡沒有台灣人,並找當地人給予意見,針對客群做出最舒服好懂的介紹。
這招的確奏效了,兩個月的時間團隊募得約六百萬台幣,共六千名贊助者、下訂一萬八千顆 Qmote。從撈出群募的資料研究中,他們發現這一萬八千顆的贊助者來自 89 個國家,一半是北美、30-40% 為英德法與日本,台灣人只佔了其中的 89 顆,應證了團隊對國內市場的看法。
他建議沒有資金的硬體新創可以採用這樣的方式:先行銷再製造。然而黃立明也提醒大家,群眾募資有很多外界看不到的成本如影片和 PR,另外,雖然上 Kickstarter 的不可以是商品,但仍必須有實品與圖樣,光是打樣的 20 個 Qmote 就花了幾十萬。黃立明更表示後端的製造商控制是最困難的環節,「我們這樣的新創小團隊經不起傳統工廠的在製程上的慣性拖延 ─ 好比巡廠一輪就要四週 ─ 也沒時間和他們『搏感情』,再加上安規、產線設計、材料、出貨等問題,非常辛苦。」
物聯網的重點在「網絡」而非「物」
此外,Qblinks 也是第一個將產品放上 IFTTT (If this then that) 雲端平台的台灣品牌。IFTTT 連結了各式常用網路服務的自動化工具,共有兩百多個物聯網頻道,用戶可以指定某網路服務 A 在發生某條件後,觸發網路服務 B 進行特定反應行動。如此一來公司無須為每個服務寫程式,只要連上雲端就能做多樣應用。
黃立明表示,團隊甚至直接告訴製造商未來可以在硬體上貼牌販售,他們很清楚要賣的是軟體,不奢求從產品本身獲利,「這也是我想和各位分享的重點,大家應該把 IOT 的重點放在雲端、網絡,而不是產品、韌體或 APP,這些都太容易被模仿和淘汰了。」
封面圖片來源:Qbliinks 網站截圖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