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3D列印吧~關鍵不在品質多好、多快,而是我們到底想要印什麼?為何要印?
談到自造者運動,無庸置疑,3D列印占著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作為一項入門門檻「相對沒那麼高」的數位製造機具,3D列印讓物件從無到有的過程變得更直接、直覺。不過,好處之外也有不足,像是積層製造雖節省材料但列印速度慢、成功率不高等等缺點也都被普遍報導過。但就在媒體助長這股3D列印旋風之時,似乎總感覺身邊的人並沒有跟著「燒」起來(可能有啦,但是比起媒體報導的狂熱程度來說,卻不成比例),到底是為什麼?這個問題,或許關鍵並不在3D列印到底有多強悍,而是必須回歸初衷:我們到底想要印什麼?為什麼要用3D印表機來製作?
3D列印絕對不是新玩意兒!這項技術早在幾十年前就在工廠裡被使用著(當時還是3D列印被稱作「逆向工程」(RE)的時代,那時確實沒人聽過「3D列印」這個名詞@@)只是到了近幾年,隨著許多專利技術期限屆滿,3D列印(或稱加法製造技術)的成本才逐漸降低,機台漸趨小型化,「大家都可以用3D列印生產原型」的聲音才越來越大聲,直到響徹雲霄,對於自造者來說,可以用比過去更低的成本製作出想要的東西。登登登!聽到關鍵字了嗎?「想要」的東西,但大家想要什麼!?
從創客窩近期舉辦的「100種3D列印生活」留言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些很具體的想法:像是ARRC團隊想利用3D列印來製作火箭、有朋友想列印個人的助聽器、想印公道價兩百萬的阿帕契戰術頭盔、想印DNA模型、想印自己的臉(可以化妝在上面!?)、想印人工義齒、想印腳踏車、想印鋼鐵人⋯⋯從這些留言中可以發現,其實大家想印的東西不外乎兩種類型:一是市面上買不到的,另外一種就是價格太貴的;而這兩大類型,確實也就是3D列印作為自造者愛用工具的優勢所在,一方面3D列印跳脫了傳統製造需要高成本開模具、大量生產的侷限,一方面也因為生產方式更接近消費者端,設計者可以更容易滿足客製化的需求,生產出量少但低成本且符合個人化特色需求的產品!
從留言抽獎活動中,我們也看到許多創意十足的構思,像是製作海底地型、自己的複製人、列印一台3D列印機(RepRap的概念!)、小當家做出無限的麻婆豆腐、全身可動波多野結衣、非洲野外生水轉化飲水的急難過濾系統⋯⋯不過在我們恣意發揮想像力的同時,也必須謹記在心的是,3D列印並非萬能的工具,就如同前面所述,這項技術目前雖引起了眾多的關注和熱潮,但在實際使用上仍是存在許多暫時無法克服的缺點(像是列印速度慢、成功率難以控制、材質及色彩上的限制等等),需要技術上繼續突破來克服解決,即使連高級款價格也降到如一般電器,想要自己從頭製圖到印出成品,其門檻還是不低的!
3D列印機是充滿可能性的工具,但也只是個工具而已。就如同微波爐問世後,烤箱和廚房依然存在一樣,微波爐有其優勢,改變了一些料理方式和家庭使用習慣,但也僅是個工具,不具有完全取代其他工具的優勢,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擁有它後「想要做什麼料理」的點子!當3D列印價格逐漸親民、技術門檻逐漸降低,我們應試著把目光從技術的「酷炫」上移開,回頭思考,我們到底該用它來製作什麼?為什麼要用3D列印來印?
自造者運動並非在追逐技術與科技的新奇,而是發自內心想親手製作出某些事物的動機,數位製造僅是利器,是讓想法成型的媒介。當我們了解這些工具的價值與應用時的得失,我們才不會役於物,窮於事。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