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科技與愛情(三)/可不可以,你也剛好監視我?科技情侶的三個「症頭」

2016 年 02 月 16 日

文/程威銓

台大心研所畢,筆名海苔熊,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目前為泛科學、女人迷、姊妹淘、三十雜誌等個多平台的專欄作者,著有「在怦然之後」與「暖傷心」二書。

圖片來源:猴年就是要「猴棒棒」

「寶貝,你怎麼沒有接電話?」桌上的手機震動了一下。
「我知道你還沒睡,不要假肖了!」不到半秒的時間又出現了第二個推播通知。
「寶貝我在忙,等一下回你。」我利用語音輸入的同時,電腦上螢幕的血量已經少了一格半,沒想到她秒回。
「對啦對啦,電動都最重要啦,我都不重要啦,你跟 LOL 在一起好了!」螢幕上瞬間閃出一串字。

我心想太誇張了,女朋友的手機輸入說不定已經練到封頂了,一邊想著要怎麼回覆,一邊右手繼續按著 Q 段招,結果下一秒手機就響了。

要命。

我心裡冒出這兩個字,接起話的同時,也做好等下會被隊友罵雷的準備。

症狀一:電話恐懼症

Dalles Chen 曾在「我們為什麼害怕打電話?」一文中提到,「電話恐懼症」(telephone apprehension/telephone phobia)與社交恐懼不同 [1],很多人還是能正常上班、交朋友,但唯獨手機響起讓他特別焦慮,所以總是用 E-mail、LINE 或 Facebook 訊息來代替。

為什麼會這樣?Dalles Chen 認為可能有兩個原因:怕沉默或怕說錯!

1.怕沉默

很多人有冷場恐懼症,一群人一起出去吃飯聚會,最難挨的就是大家都不說話的時候。只要幾秒鐘的冷場,就會忍不住跳出來想 carry 這一場。

圖片來源:我和你沒啥好說的就用圖來表達吧!之貳
圖片來源:我和你沒啥好說的就用圖來表達吧!之貳

我的想法是,那些害怕沉默的人,其實真正怕的不是外在的安靜,而是內心的吵雜。越安靜的時候,心裡面反而充滿各種聲音「怎麼辦啊,好尷尬」、「現在不說點話來填場面,大家會不會覺得跟我出來很無聊?」、「好想走啊……」等等。

2.怕說錯

有些時候我們擔心的不是沉默,而是沉默後的說錯。

相較於訊息可以已讀,電話常常需要即時回應,如果你女朋友打來問你 228 連假有什麼規劃,但你一時想不到該怎麼回(其實是因為這幾天都在衝等衝積分,所以還沒有規劃),這幾秒鐘的空白就足以讓你產生很多的焦慮:他會不會生氣?我想的地點他會不會不滿意?

結果越是焦慮,腦袋反而越是一片空白,然後這個「怎麼說都不對」的糟糕經驗又住進你的腦袋,長期下來你就會更怕女朋友打來,你就像是巴夫洛夫的狗,電話一響就跳起來。

3

症狀二:網路曬恩愛

有些情侶喜歡在網路上曬恩愛,吃飯出遊玩溜溜球都要打卡告召天下,告訴別人「這個人是我的,你別想!」其實只是為了提昇關係可見度(relationship visibility) [2]!

每次看到那些臉比食物還大的照片,我心中不免會有種疑惑是:網路曬恩愛的情侶,真的比較恩愛嗎?哪些人比較愛在 Facebook 上放閃呢?這樣放閃真的沒問題嗎?強者我同學曾統整幾個心理學家的研究,一次無痛回答上述所有問題!

  1. 大約只有 1/4 的人會把大頭貼換成自己與伴侶的合照,但整體來說他們並沒有比其他人更滿意這段關係。追蹤研究指出,可能是當他們對關係滿意的時候才會換放合照 [3],來代表自己當前的狀態。
  2. 焦慮依戀者很愛放,逃避依戀者不想放。焦慮依戀者總是很黏、怕對方離開自己、怕被拋棄、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1>,為了「守衛」自己的另一半,只要有照片就會想 po 上 Facebook 來宣示主權;逃避依戀者雖然也在意別人的評價,但因為不喜歡跟別人太靠近、討厭私事被公開討論 <2>,所以傾向於不放 [2, 4]。

更有趣的是,上面這兩種人又經常在一起。

圖片來源:大折扣 x 贏贏好過年
圖片來源:大折扣 x 贏贏好過年

上面這種組合就是傳說中的「焦逃配」[5](你就可以想像,他們會如何為了一張照片要不要 po 上網吵架了……)。當然,也有人是又逃避又焦慮的「混合/矛盾」型,要不就是掙扎於放與不放之間,要不就是叫另一半打卡,卻不想自己打卡被標記(有沒有這麼糾結阿到底是在演哪齣)。

症狀三:臉書監控症

最後一個科技戀愛的症頭是「伴侶監控」(Partner Surveillance)。你曾經點進去伴侶、喜歡的人在 Facebook 上的名字,去「參與」他過去的人生嗎?你曾經在分手之後還回過頭去看他現在跟誰走得比較近、是不是沒有你仍然也過得幸福嗎?

前面研究依戀風格與 Facebook 使用的學者 Amy Muise 發現,有 60% 的大學生會在 Facebook 上追蹤朋友與另一半 [6],67% 的人會用 Facebook 監控舊情人 [7],而女性又比男性更容易仰賴 Facebook 上的訊息,去了解別人對自己的伴侶、關係 [8]、甚至親手下廚煮的菜的評價。

只是,你真的透過這些行為,讓自己更「快樂」嗎?如果有時候越看只是會讓自己越嫉妒、越滑只是讓自己越痛苦,是什麼讓你「停不下來」地繼續監控呢?我認為有兩個關鍵的理由:

1. 所有的痛苦也蘊含著快樂

如果從治療的觀點,所有的症狀都是有功能性的,那些在 Facebook 上不斷監控情人的人,或許是因為他們在這樣的行為中獲得某些好處:

  • 監控單戀或曖昧對象,可以增加聊天的話題、了解是否有「潛在對手」。
  • 監控現任情人,可以在小三出現之前就殺個不及措手。
圖片來源:我和你沒啥好說的就用圖來表達吧!
圖片來源:我和你沒啥好說的就用圖來表達吧!
  • 監控舊情人,可以讓你在已經失落的不再裡面,找到部分美好溫暖的當年 <3>。

怎麼樣?監控是不是好棒棒,可以讓你從曖昧、交往到分手,在不同時間點三個願望一次滿足?只是這樣的滿足,也是用某種痛苦換來的。

2. 比起痛苦,我們更難忍受未知

很多新手心理治療師都不懂為什麼個案不願意改變,但他們卻忘記了,相對於充滿不確定性的改變,個案在症狀裡面是「痛苦而又安心」的 [9]。與其忍受不知道「對方是不是只和我在曖昧」、忍受伴侶可能會同時腳踏多條船、忍受去猜測他現在是否「一個人過得也很好」,很多人寧可選擇去監控那些令他痛苦的現實,也不願意去承擔那份不確定感與未知。

不存在的空間

「幸福不在於抱緊彼此,而在於擁抱的時候仍能給彼此呼吸的空間。」

上面這三種症狀,都和戀愛的「空間」有關。一段好的關係,其實是在依賴與獨立、得到與失去之間,去找到一個平衡點。我們都知道情侶之間的界限是很重要的,但隨著科技與網路的興起,現在很多人都是手機不離身,進入了沒有邊界的時代,吃飯打卡曬恩愛、打 LINE 沒接換 Facetime、就連在一起之後,還要追蹤對方是否還在 follow 舊愛⋯⋯(這樣都能夠押韻自己都覺得厲害)。

當情侶的空間不存在,很多壓迫感就會在無形之中長出來,而那些害怕電話響起的人,或許也只是害怕如果電話被接起來,原有的那個屬於自己的自由空間和時間,會消失殆盡

這些紛雜的症狀看似都和科技、網路有關,但說穿了只是反映了當事人在戀愛中的不安而已。很多人會一再地去想要和伴侶「搭上」,其實只是想要藉由這些連結來忘記自己的不安,藉由剎那之間的滿足,去填補過去在家庭、母親身上沒有獲得的愛,而科技所締造的「不存在的空間」,只是讓這種「母親病」長大的房間 [10]。

病識感是痊癒的開始 <4>。指出這些症頭並不是要怪罪 Facebook、網路或智慧手機(不然你把唉鳳摔在地上踩爛阿!),而是我們能不能在匆促的網路時代長出一種「覺察」:在手機震動心驚驚(台)、被情侶們的恩愛照片閃瞎、不斷滑對方塗鴉牆無法停下的時候,究竟是什麼在心中「騷動」著你?那些騷動,又從何而起?

 

如果你也有這些狀況,想知道該怎麼辦,請見連結

 

註解:

  • <1>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想知道「為什麼我會變成這樣」或是想知道該怎麼辦的人,請參考《母親這種病》一書 [10]。
  • <2> 另外,正因為逃避依戀的人不喜歡跟別人太過親密,他們也比較不喜歡傳訊息。如果真的要傳的話,大部分都是跟性暗示訊息 [11],事實上,平均來說他們的戀愛或性愛關係更為「精彩」 [12],也無怪乎訊息也都是與性愛有關的了。
  • <3> 關於翻找舊愛臉書的原因,可以參考這篇《在七夕之後:不存在的情人
  • <4> 雖然這篇文章提到的諸多症狀在精神病學診斷手冊(DSM)裡面並沒有明確定義,僅能當做參考,不過或許我們也可以藉機回過頭想想,網路時代的我們是不是有更多「無以名狀」的症頭?這些症頭又是怎麼來的?

延伸閱讀:

  1. Marshall, J.R. and S. Lipsett, Social phobia: From shyness to stage fright. 1995: Basic Books.
  2. Emery, L.F., et al., Can you tell that I’m in a relationship? Attachment and relationship visibility on Facebook.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14: p. 0146167214549944.
  3. Saslow, L.R., et al., Can you see how happy we are? Facebook images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013. 4(4): p. 411-418.
  4. Oldmeadow, J.A., S. Quinn, and R. Kowert, Attachment style, social skills, and Facebook use amongst adul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3. 29(3): p. 1142-1149.
  5. 王慶福, 當男孩愛上女孩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搭配、愛情關係與關係適應之研究. 中華輔導學報, 2000. 8: p. 177-201.
  6. Stern, S.R. and T.J. Willis, What are teenagers up to online? , in 20 questions about youth and the media S.R. Mazzarella, Editor. 2007, Peter Lang: New York, NY. p. 211-224.
  7. Lyndon, A., J. Bonds-Raacke, and A.D. Cratty, College students’ Facebook stalking of ex-partners. Cyberpsychol Behav Soc Netw, 2011. 14(12): p. 711-6.
  8. Steeves, V., P. Bailey, and P. Regan. Living in the mirror: Privacy and young people on social networks. in Amsterdam Privacy Conference. 2012. Amsterdam, Netherlands.
  9. Grosz, S., 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 2014, 台灣: 圓神
  10. 岡田尊司, 母親這種病. 2015, 台灣: 時報出版.
  11. Drouin, M. and C. Landgraff, Texting, sexting, and attachment in college students’ romantic relationship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2. 28(2): p. 444-449.
  12. DeWall, C.N., et al., So far away from one’s partner, yet so close to romantic alternatives: Avoidant attachment, interest in alternatives, and infide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1. 101(6): p. 1302-1316.

 

封面圖片來源:photo via redeyesatdawn@flickr, CC License

關於作者


PanX 泛科技

PanX 泛科技從科技議題著手,企圖把未來更清楚地描繪出來。從能源議題、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到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自造者,都是我們專注的內容。本帳號也會發布來自其他單位提供的新聞稿。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