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 白頭山 :半島浩劫 》要再創韓片票房紀錄? 韓國商業電影能崛起成「韓流」的 4 大關鍵

本文轉載自《娛樂重擊

文/Maple

圖片來源/車庫娛樂

 

繼《與神同行》與《潘朵拉》後,今年《與神同行》製作團隊帶來的《 白頭山 :半島浩劫》不但集結三大票房明星河正宇、李秉憲、馬東石,還有正宗商業災難動作片型(還有不少《世界末日》的既視感),執行上從劇本到拍攝都一絲不苟,在場面不足之處也用很聰明的方式掩蓋過去,雙男主河正宇、李秉憲的演技、火花與個人魅力發揮到淋漓盡致,搭配適切的配角、劇情危機推動和動作場面(以及必要之處來的溫情催淚彈),《白頭山》相信能在評價上能獲得不少觀眾青睞,讓《白頭山》絕對有實力成為繼《與神同行》後在台灣挑戰破億票房的又一韓國商業鉅片。從上述幾個佈局,在在看得出本片要一舉突破票房天花板的野心,單日票房在韓國飆破韓幣35億4千9百萬的氣勢可見一斑。

這幾年的韓國商業片成功,讓大家紛紛想問,為什麼香港或台灣做不到?從《白頭山》來看,韓國商業片至少有以下幾點立足點,讓它佔到一個優越或先的地位,而背後都需要產業的長期培育,編劇和明星演員尤其是絲毫不容含糊的元素。

其一:韓國商業大片覷準好萊塢片的「B級空缺」

圖片來源/車庫娛樂

這幾年好萊塢的中型商業片正在萎縮,不管是災難片或槍戰片其實都已經愈來愈少,更多大片是一次投入2億以上大資金、希望全球回收10億以上的超級英雄或視覺特效大片,這從《三重邊界》或《愛爾蘭人》現在已經直接是 Netflix 原創電影可見一斑。

其二:韓國獨特的英雄主義形象

事實上在移植好萊塢「英雄旅程」到亞洲的過程中,不少創作者都會發現因為國情與文化不同,亞洲人真的沒有美國人那麼英雄主義、那麼衝,所以在操作類型故事開展上會遇到難以彌合的落差。過去90年代的香港電影創造出了市井小民式的英雄,可以說是一種成功的在地化,但隨著觀眾胃口愈養愈大之後,90年代港片英雄終究不再符合時代需求,而韓國電影為何能成功把市井小民英雄和好萊塢英雄結合在一起呢?他們的主流男明星就是比起其他亞洲地區更「Man」(很美國英雄印象的那種)、更有男子氣概(或許也跟韓國更保守的性別結構有關),河正宇站出來的氣勢,絕不是一般偶像能夠比擬。

這次《白頭山》裡河正宇雖然演的是個亞洲式的平凡英雄,但在必要時候展現出來的智勇雙全和殺氣衝勁還是讓人信服,這跟明星氣質本身的扣連著實密不可分。已是國際巨星的李秉憲更是不在話下,不管是陰狠、帥氣還是智計,他演來就是更增添了幾分說服力,把角色和自己的演員魅力都發揮到極限。

其三:非常漂亮地掌握了「三方」美學。

非常漂亮地掌握了「三方」美學。商業電影在發展數十年的正邪對立之後,二元對立的劇情開展已經淪為窠臼而缺乏驚喜,很難再讓觀眾感到興奮。而《白頭山》完美示範了如何在商業類型中不停維持三方以上勢力的對立與交錯,讓劇情不斷地交出驚喜、失去平衡又回到平衡。《白頭山》刻意誇張化中韓邊界的火山爆發威力,就是為了把北韓、中國、南韓三方勢力都拉進來,又讓核武帶進美國勢力,片中不斷有三到四方勢力交鋒的潛在可能,讓劇情發展更加緊繃複雜,也讓雙男主的關係不斷翻玩出一層層的驚喜。片中尾段一次本來在災難片很經典的結尾前與家人通話,韓國編劇硬是把感人的家庭對話變成四方各有各想說的歌劇式四方通話,更加妙趣橫生。但要控制住多線劇情還能夠照商業類型走的編劇功力,絕對是產業長期培養出來的最大後盾,韓國培植編劇、多元化編劇來源的用心,成果確實都浮現了出來。

 

還有一個更隱微的其四,從《與神同行》到《白頭山》,韓國電影除了承襲好萊塢的商業類型片外,相信也真的從成功的港片上學了不少亞洲在地化的商業電影元素。不少出現在緊張時刻,不惜拖慢電影節奏也要來上一段生活化搞笑的橋段(如李秉憲第一次出場的監獄開鎖戲),實在讓人有不少港片的既視感,或許也讓亞洲觀眾更倍感親切。

 

韓國影視在對的時候開始厚植產業、培養人才,如今才能有現在的整體成果。台灣影視不可能突然間可以做出《李屍朝鮮》或《白頭山》,但是他們的選題、養分與選擇的策略,或許能在我們摸索自己的商業電影類型與語言時,對我們成為他山之石。

 

關於作者


PanX 泛科技

PanX 泛科技從科技議題著手,企圖把未來更清楚地描繪出來。從能源議題、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到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自造者,都是我們專注的內容。本帳號也會發布來自其他單位提供的新聞稿。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