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最「台」的自駕小巴首發,年底搶第一張試車牌

近兩年「無人自駕車」遍地開花,許多縣市都有自駕車的試乘體驗,包括:2018 年台中花博接駁公車 G-bus 和 M-Bus、高雄和台北試跑的小巴 EZ10、桃園農博的自駕小巴,以及納智捷與宏碁開發的自駕小客車,每台自駕車都是不同產官學結盟及努力的成果。

今年 ARTC(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再下一城,「不只改車,更拚自製」!

奠基於過去的開發經驗,攜手國內上下游系統與零組件供應鏈,包括底盤、動力、電能、車體打造、感知、決策控制、聯網及營運服務等共20家以上的廠商。費時一年多,打造目前最「台」的自駕電動小巴。

WinBus外型相當吸睛、可愛。圖/ARTC

乍看之下, WinBus 圓潤流暢,恰似一頂「漁夫帽」。大家可能會疑惑:哪邊是車頭、哪邊是車尾呢?

但其實,這台車配置雙軸轉向及雙軸動力系統,車輛無須掉頭就能啟動行駛,讓 WinBus 能穿梭在各種小路中,達到「雙向行駛」的效果,大增偏鄉接駁的機動性。

座艙宛如豪華遊艇般寬敞。圖/ARTC

細看車內的裝潢,既沒有煞車、擋桿,也沒有方向盤,整個駕駛區都不見了!

這代表 WinBus 自駕等級,已達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的 Level4 高度自動駕駛階段,完全不需要駕駛介入,車子就像一台大型的超級電腦,能夠感測環境變化,做出合適的決策。

目前市售的自駕車都是 Level1,只有單一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而特斯拉、BMW 的自駕車款則是Level2,增添一套以上駕駛輔助系統,如:ACC(主動式車距調節巡航系統)、車道偵測系統……等,但還是需要駕駛員完成大部分的駕駛任務。

ARTC 總經理廖慶秋表示,小汽車除了需要面對不同的路況與情境,還需要配合各種道旁設施、聯網裝置,無法很快進入Level4,但是公共運具的路線固定,較容易進入全自動駕駛階段。

WinBus 成功的關鍵

WinBus要能夠成功,「感知、決策、控制、整測、營運」缺一不可。

為了在感知部分達到更好的效果,許多自駕車都會配置 11 顆感測器——3顆攝影機、4顆2D光達(LiDAR)、2顆3D光達、2顆雷達——WinBus也不例外。

在感測器中,「光達」扮演重要角色,提供高精度視角與3D成像,但要價不斐;2017 年 ARTC產業研究指出,國外一顆 32 layer 的光達要價超過 4 萬美元(120 萬台幣)。現今,WinBus的光達與高解析度的雷達仍從國外進口。

廖慶秋表示,全世界的光達廠商集中在兩家手中,台灣的光達技術尚未到位,僅有光寶、輝創有在研發,還需要努力,至於雷達部分,國內的技術門檻已到位,在經過車廠測試後,WinBus就可以換上使用了。

自駕車的決策除了倚賴sensor fusion(感測器融合)的資訊外,還需要高精密地圖資訊,這次由勤崴國際科技提供圖資系統,他們與ARTC也是自動輔助駕駛系統的整合商(ADS)。勤崴董事長柯應鴻表示,有地圖車子才知道怎麼走,自駕車需要的是更高解析度,勤崴優勢在於可搭配中華電信的網路服務,推出車聯網及大數據分析的應用,如:分析車流狀況。

「開發這台車,每個部分都很難!但最難的就是車子腦袋。」ARTC董事長黃隆洲表示,道路上狀況百變,怎麼讓車子做出判斷是很難的,因此車子軟體必須夠強大,運算能力要給力,才有辦法做到。

目前 WinBus採用的晶片是輝達 (NVIDIA),是唯一非臺灣的廠商,這說明顯示卡的運算處理能力,NVIDIA仍屬龍頭。NVIDIA近年也在自駕車產業積極佈局,推出 Xavier SoC晶片,每秒有30 兆次運算能力。

在整測部分,黃隆洲董事長表示,現行車輛的所有安全規格,WinBus全都符合,但是自駕系統相關的驗證,目前國際間都還沒有共識,但是ARTC有自己的know-how,也會申請「自駕車標準研究計畫」,參與國際的驗證規格討論,未來國際驗證規格出來,臺灣還是能接軌。

自駕車的商機在哪?到底消費者要什麼?營運就很重要,這也是實驗的一環。目前WinBus設定是15人座的小型巴士,最快會在今年底在彰化縣彰濱工業區附近,串連附近觀光工廠來提供公共接駁服務,接下來也會投入離峰接駁、輕軌與捷運間接駁的場景試驗,全台已有5個縣市有意願參與。

圖/ARTC

臺灣自駕車MIT:技術國際化,應用在地化

改車其實比自研自製車更快、更省成本,為何臺灣自駕車還需要MIT呢?

「必須要自己把車做出來,國際才會看到台灣!」黃隆洲董事長表示,台灣技術早已媲美國際,車子爬坡、感測及相關性能都跟他們旗鼓相當,但就是缺乏舞台,一定要讓自製車上路測試,給廠商舞台去試試看,才有機會讓次系統、零組件外銷國際。

「技術國際化,應用在地化」是車廠奉行的圭臬,黃隆洲董事長提到,技術好,國外客戶未必買單,他舉例新加坡之前想買外國自駕車做機場接駁,但發現國外自駕車無法抓到本國的號誌、車道線,但因為不是自製的,所以就很難改。

 

圖/ARTC

WinBus 挑戰在後頭

直到車子做出來,在 WinBus 計畫主持人廖慶秋總經理心中的大石頭才終於卸下來。但他坦言,若要量產和營運,還有許多難題要克服。

首先,價格必須壓下來,車體也要減重,找到好的製程就非常重要。再者是服務端的部分,其實還不知道自駕車的商業雛形,他笑說:「我們會做車,但怎麼用真的不曉得,這都需要蒐集消費者資訊,嘗試找到好的營運模式。」也就是說,自駕車時代,「用車」會比「擁有車」更重要。

經濟部部長沈榮津(右三)、ARTC董事長黃隆洲(右二)、勤崴董事長柯應鴻及相關廠商與部會首長,都期待能在年底看到WinBus 申請試車牌在彰濱載客服務。圖/ARTC

柯應鴻董事長表示,在自駕車尚未量產前,大家都在砸重本投資,他笑說:「研發的苦主是(ARTC的)廖總,將來 ARTC 技轉給我們,營運、再開發的苦主就是我們了!但還是要努力前進!」

去年立法院通過「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讓自駕車能在開放、實際的場地測試,經濟部技術處羅達生處長表示,最快今年 9 月業者就能向經濟部申請「小巴試車牌」。也就是說,有望在今年底看到自駕小巴跟我們一起等紅綠燈了!ARTC 和所有開發的廠商都希望 WinBus 能拿下第一張自駕小巴試車牌。

關於作者


Suzuki

超純社會組學生,對未知的一切感到好奇,意外掉入科技與科學領域,希望在猛點頭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將箇中妙趣分享給大家。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