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徐挺耀專欄/電視廣告與程序化廣告的距離?以《與惡》中的品味新聞台為切角

2019 年 05 月 29 日

雖然遲到很久,終於把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看完。作為一個外行觀眾,總算有種製作精良,覺得特別不會有種三不五時被提醒自己在看台劇的感覺。即使是我也很喜歡的《麻醉風暴》,你還是會有種某些段落你意識到自己在看台劇。但《我們與惡的距離》似乎已經超過這個階段,讓我滿感動。

『與惡』裡面有個電視台「品味新聞台(SBC)」,跟我有限的去電視台裡面開會的經驗很像。至少是裝潢得很像,數不清的座位。裝扮入時口條好的主管,想的很少但勤奮的基層人員,非常刻板印象的選題會,基本上模擬的不能說十足十,也是八分像了,我相信老電視人能看出硬傷,但我還真看不出來。有人還看到了螢幕上還有公司的財產條,做的真的是誠意十足。

大部分這類(媒改向?)電視劇亙古以來都是在講電視的大眾性的矛盾點,從理論上所謂新聞人一直在塑造一種基於事實的神話,就是媒體是第四權,對社會也有若干的益處,但又因為其大眾性必須要媚俗噬血或賣廣告云云,造成諸多衝突,從這裡面產生的種種故事。不過近年來隨著網路興起,這種故事感覺有點古典起來。因為大眾媒體面對的新問題可不是這麼古典,反而非常單純,就收入大減很多閱聽眾轉往網上。這樣的困境如果電視劇化相當沒勁,所以通常也沒什麼看到電視劇在討論。是說如果討論起來也非常沒勁,就一堆阿宅寫程式之類的而已吧。

作為一個程序化廣告技術公司的創辦人角度來看,電視廣告尷尬點在於,從政治或製造社會風潮上來說,電視還是非常有效,甚至目前最有效的東西。電視媒體也非常擅長製造情緒。但如果你要做成效型的廣告,就是要跟銷售產品的效果直接連動的話,那實質上已經進化到程式化購買的網路廣告,跟電視已經完全不是一個維度上的東西。程序化廣告門檻也很低,任何有粉專的人都知道可以投幾塊美金的廣告,谷歌關鍵字也差不多,但電視 cue 的要求高得多,至少你不可能從 27 塊美金開始投,那怕是某一檔的一秒鐘都還是嫌太多。而且在絕對性的規模來說,臉書一個季度就可以做到台幣五千億,已經不是比電視小的產業。臉書還是整個程序化購買的廣告行業的一環,而不是唯一。

所以也是『與惡』裡面這時代電視媒體的尷尬點,劇裡面的主管也指出用戶如果是分眾,自然就會去看分眾,而不會來看電視。但尷尬點是因為所有人都已經住到社交媒體上了,至少程序化購買可以全鏈追蹤用戶,這些分眾的量也大到很討厭的地步,你也很難說清楚誰才是分眾,程式化購買裡面喜歡貓的人是分眾,還是看了某個收視率 1 以下的節目的人是分眾?從絕對數量來說,網路上喜歡貓的人絕對是顯性的大眾不是嗎?

關於程序化廣告投放的事情可說的還很多就先隨手亂塗至此。只能說期待與惡第二季趕快上映了,希望有更多好台劇。

關於作者


Tim Yao Shyu

為台灣最大的知識網站集團公司泛科知識(包括泛科學、娛樂重擊、泛科技、美食加、旅飯),以及國際廣告代理商潮網科技創辦人。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