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爆、飛彈、精神控制:冷戰那些年美國從事的軍事技術研究——《軍事科技幻想工程》上
讓我們來詳盡揭露美國近六十年來致力研究軍事技術的秘密單位——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
在鹽礦深處的原子彈爆炸
在亞洲地區最廣為人知的大規模核彈使用就是美軍在 1945 年 8 月 6 日與 8 月 9 日往日本的廣島市及長崎市投放的原子彈,在這震撼的第一次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的一次應用在戰爭中後,美國並沒有放棄核彈,並不斷嘗試研究「它」。
一九六四年十月二十二日,一枚核裝置在美國密西西比州一處鹽礦半英里深處引爆,威力約為剷平廣島那枚原子彈的三分之一。在核裝置引爆位置上方,有人放了一面邦聯戰旗,旁邊有個標誌,上書「南方定將再起」。
那是對接下來所發生現象的意外貼切描述:核爆震波依科學家預期,應該侷限在地下洞穴裡面,結果震動卻穿越地表。鄰近小鎮巴克斯泰爾維爾(Baxterville)寒酸屋宇的煙囪和擱板坍塌,灰泥龜裂,居民回到自己的房子,卻發現自己彷彿遭人洗劫。那就是查爾斯.貝茨(Charles Bates),高研署維拉統一計畫首腦所描述的「糟糕的行動」。
美國唯一在密西西比以東引爆的原子武器,是在高研署核試探測計畫資助下執行完成。
四十年後,貝茨在一次訪問時解釋,執行核試,甚至那麼靠近有人居住區,「在那個時代相當容易。」
高研署和原子能委員會和密西西比州參議員,隸屬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約翰.斯坦尼斯(John Stennis)磋商。接著斯坦尼斯向州長反應,於是州長與郡治安官、當地法官與當地新聞編輯討論。
不久,所有人都加入了,一百五十名當地居民不管樂不樂意,都經安排撤離。畢竟那是冷戰,全國都相信美國軍隊正進行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竭力避免核戰末日。
「這些都是窮人。我們安排讓他們拿到政府每日津貼,」貝茨說,「就連嬰兒也拿到每日津貼兩天。他們得以前往哈蒂斯堡(Hattiesburg),住進一家旅館,如果只靠自己,他們是住不起的。」成人每天能拿十元,嬰兒和兒童五元。
運球計畫:在地下洞穴是否能隱藏核試?
那次測試稱為「鮭魚射擊」,把礦坑壁向外推,後來赫茨菲爾德告訴國會,就像「一把湯匙插進果凍」。
不過礦坑壁並不像果凍,它並不會反彈。事實上,爆炸後留下了一個球形空腔,直徑約百英尺,裡面裝滿熔鹽和毒氣。政府花了兩年時間泵進新鮮空氣,清除毒氣,並為洞穴降溫,直降到依然能烤焦事物的攝氏一百五十度。
接著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三日,高研署又在同一處鹽礦內引發另一次核爆。那次核試稱為斯特林事件,牽涉到的核爆規模小得多,只有三百八十噸。
兩次引爆都是運球計畫(Project Dribble)的一部分,計畫設計旨在檢視蘇俄可不可能藉由在地下洞穴執行核試來隱匿行動,基本上這是藉由縮小地震波振幅來削弱信號,這就是號稱解耦合的程序。
擴及全球的飛彈防禦
高研署有辦法在密西西比州一處鹽礦裡面引爆核武,反映出該署在一九六○年代中期懷抱的企圖心、力量和勢力所及,而且不侷限於核試監測領域。
它的飛彈防禦工作也在全球擴展:在南太平洋上稱為瓜加林環礁(Kwajalein Atoll)和羅伊島(Roi-Namur)的纖小陸地上,高研署付款建造了雷達,模樣就像巨型高爾夫球,用來追蹤太平洋區發射的彈頭。
到了一九六○年代中期,高研署的核試監測工作,好比在密西西比州執行的那項,已經開發出種種不同的技術,特別是感測器,於是該署官員迫切想設法擴大那項工作,拓展到國家安全的新領域。
高等感測器研究室:高研署和情報界首次合作
一九六五年,高研署設立了高等感測器研究室,專門投入向中情局以及情報界行銷該署得自其核試監測工作成果的技術。該研究室的第一屆主任是山姆.柯斯洛夫(Sam Koslov)。
柯斯洛夫是物理學家,曾協助中情局和空軍開發感測器酬載,裝上氣球飛往蘇聯上空進行核試探測,隨後才轉來高研署。
誠如後來當上高研署署長的盧卡西克所述:這處新單位是高研署和情報界的「首次上床」。
高研署和情報界的關係向來很緊張。當初的設立目標是為部隊提供技術,而不是針對情報界,儘管這當中有先天重疊之處。
在日冕間諜衛星時期,從中情局視角來看,高研署一直是個胡亂攪局的討厭鬼。相同道理,高研署插手核試監測,侵犯了情報界認定的自家地盤。
當然了,還有哥德爾和他的越南工作,這部分中情局也是心懷猜忌看待。然而高研署部分官員卻指望情報界能成為機構擴張影響力的途徑:基本上,間諜也就是額外的客戶,至少理論上是這樣想。
第一項任務:探究精神控制的潘朵拉計畫
在回憶錄中,赫茨菲爾德也曾談起高等感測器研究室,不過差不多也只是順道提起這個名稱看似無害之機構的設立經過,他說明那個單位全心投注「某種特殊專案」。
依照國會證詞所述,研究室的工作經拐彎抹角描述為支持「聲學、電磁學、光學、生物學和化學等領域之研究,而且都是在新穎、先進的感測概念和硬體裝備上,能發揮重要用途者」。個別計畫很少提出討論,真談起時,許多細節也都予刪除,並未納入公開的國會記錄。
該研究室是高研署各部門當中最「鮮少被描述」的一個,而且根據高研署歷史,它的活動也經常被隱藏起來,連高官都不知情。
那段歷史還說,「就它的作業方面,由於牽連到情報用途,也變得更為複雜,而且從一開始就遭人質疑。」
簡單來講,該研究室是高研署踏進間諜圈的管道。這個裹著一層神祕布幕的研究室只存在將近七年,期間經常多風多雨,而且還有個霸道對待上級長官的主任。高等感測器研究室在一九六五年成立,預算只有區區不到五百萬美元,第一項專案是潘朵拉計畫(Project Pandora),這是探究精神控制的最高機密研究案。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