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泛知識節紀實:開放社群,「開源組織」都在幹嘛?

  • 文/甘立宇

「開源文化」已成為這幾年的熱門話題,但這些所謂的「開源組織」都在幹嘛?

這次,泛知識節邀請到 Mozillian 開放文化台灣創用 CC 計畫的推廣人趙柏強,除了介紹「開源」從遠古到當代的想法外,還以在全球蓬勃發展、參與人數上萬的 Mozilla 社群,及發源自台灣、地表最強華文志工開放源碼大會的 COSCUP 為例,看看他們如何「Do the right thing, do the things right」!

趙柏強與大家分享開源文化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開放社群又稱開放原始碼,描述了一種在產品的出品和開發中提供最終源材料的做法。

簡單來說,就是「製造的透明化」,不論是製造過程所用到的零件,還是最後組裝完成的產品,通通都從自己的倉庫拿出來,擺在店外騎樓下的攤子上,有興趣的人可以拿起來細細品味、觀察、把玩,或著是直接免費帶回家。

開放社群的概念即是「分享」,將自己的創意分享給他人,同時也享受著參與其他人的創意發想過程。這樣的出發點雖然正面,但大眾對開放社群的接受度仍不高。

在討論為什麼要開放社群之前,不妨先反過來想想,為什麼社會會「不想開放」?

「這概念如同師傅將技術留一手不交給徒弟,將來若是必須與徒弟打擂台賽時,才有招可應。如果這個創意只有我想得到,當然就是我的。」趙柏強說,「這些想法一點也沒有不合理,只是各位有多肯定,自己心中那個想法真的是獨一無二、只有你才想得到?」

為了真正理解,他帶著大家玩了一個小遊戲:三人一組,在一張紙上寫下五十種雜誌的用法。諸如「摺紙飛機」、「墊泡麵」、「搧風」這類日常應用是大多數人想到的答案,而「擤鼻涕」、「包番薯」也是部分來賓的共同回答,就連「恐嚇信」這個原本大家以為最獨特的答案,也不是只有一組人想到。

這個活動想傳達的是:創意與獨創無關,創意不一定要是「獨」。

開源:幫助技術傳播、延續創意

趙柏強認為,創意並非無中生有,而是來自個人在生活中所累積的經驗;你閱覽得越多,可以發想出來的東西就越多。

創意是師法天地,透過看、想、觀察、模仿,然後作出自己的東西。大部分人並不會懷疑「創意屬於發想的人」,畢竟真正把東西作出來的,是那個一心一意要作出成果的各位。「因此,我們當然會猶豫是否要釋出創意,因為一旦公布,其他人就『有可能』輕鬆學走自己辛苦想出來的東西,感覺就是心癢癢的、不太舒服。」

但是,不能否認地,如果所有人都把自己的想法與智慧全部藏起來,對世界的發展並無幫助,進步的力量鎖在個人心房,各自為獨立運作的機器,卻無法彼此分享訊息;沒有交流,雖然你想到的我也想得到,但你錯的東西我也會錯。

於是,為了讓大家多交流,這個世界產生了《著作權法》,用所有權保護的做法來鼓勵發表作品。

「著作權法是種合理的保護,但是也愈來愈多人覺得,現在使用的著作權法變成一種過度保護。」趙柏強說,開源運動(即為了「使開放社群理念」更為遠播的活動),就是對於著作權法「過度保護」的反動。

「我認為,開放才是對全體人類有幫助的方向。開源的目的,在增進全體人類之生活;開源的意義,在延續宇宙繼起之創意。」他表示,開源並不只是說說理念而已,有許多群體在為了這件事努力著:

  1. COSCUP,開源人年會,由台灣開放原始碼社群推動、每年連結數千位開放原始碼開發者、使用者及推廣者的研討會。研討會不只入場免費,工作人員更全是志工,目的是提供一個推廣開源的場域。
  2. Mozilla,原本是 Netscape(被美國線上收購)的專案,釋出瀏覽器套裝原始碼,想結合網上來自各地的工程師之創意,打造一個全新瀏覽器。結果此計畫的效果大大超過預期,社群成員紛紛提供各種功能、擴充,除了 Mozilla 1.0,後來更延伸出 Phoenix、Firefox 等普及全球的瀏覽器。
  3. 各種開源組織持續努力,有諸如製作 web 的創新與選擇,或是致力於推廣 open source 的好。
火狐瀏覽器也是開放原始碼的作品。圖/By r0bz @ flickr, CC BY 2.0

學會如何「被給建議」

而或許是因為開源組織人員的專業與網頁開發有關(如程式碼、軟體等),開源組織的做事邏輯,很多也源自於軟體開發方式。

趙柏強形容:「如果今天路人小明對我的程式提出修改,小明就是 contributer(貢獻者),而我,程式開放者則是 maintainer(維護者)。開放自己的作品,可以收到不特定人帶來意外驚喜,作品就在初版、開放、回饋到修改的循環中愈來愈完整、愈來愈好用。」

但是,開放也需要額外的付出。

像是公開了創作,期待他人提出建言,往往也需要花更多時間等待大家的回覆;也因為如此,開放社群者需要考慮下一層問題:如何使他人更有效率地分析我的成果。雖然不缺管道與大家公開討論,但如果呈現出來的東西不經修飾,別人也很難提出改善的方法。「遠距離工作是開源組織中的常態,另外時間也是某種限制,譬如時間零碎,必須充分利用雲端、即時傳訊等數位工具。而寫程式需要養成好習慣,因為你的邏輯會在作品呈現後,被一直追蹤。」

另外,雖然開發時必須注意時間壓力與精緻度,但在開源組織中,想將每一個步驟作好再請他人來檢查的「完美主義」卻不適合。「我們會建議丟出每個步驟,讓他人幫忙檢視可以修正的地方。」趙柏強認為分工才是開源組織的要旨,也是使 open source 更為進步的關鍵。

最後他樂觀地說,雖然目前免費呈現創意結晶的人還不多,這些開源組織仍屬於社會中的少數,但志工們的努力,正一步步地讓「開放社群」這個理念被愈來愈多人知道與接受。

火狐瀏覽器也是開放原始碼的作品。圖/By r0bz @ flickr, CC BY 2.0

關於作者


泛知識節

從「科學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只交給科學家」,到「科學家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只懂科學」,再到「知識太重要了,所以不能讓它關在牆裡」,「泛知識節」為泛科知識召集之年度大型活動,承繼 PanSci 泛科學年會的精神與架構,邀請「科學」「科技」「娛樂」「旅行」四個領域的專家與耕耘者,一同談說、分享、攻錯。 這是一個大型的舞台,我們在此治茶拂席,虛位以待,請你上座。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