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人人都有的數位資產,你想過該如何管理嗎?|老闆學校講座

比特幣起頭的瘋狂炒幣活動遲早會落幕,但它的基礎技術核心 —— 區塊鏈(blockchain)的應用不但正在不斷演化,更被視為即將顛覆當前產業的新技術。現在的區塊鏈如同 90 年代網路發展初期,充滿商機、但也危機四伏,台灣準備好「上鏈」了嗎?區塊鏈該如何運用,才能打造真正打造去中心化的美麗新世界?

本次老闆學校《金融科技與數位資產》邀請到數位資產平台 BizWitcher 的執行長張哲維、數位資產註冊系統 Bitmark 的Marketing張海淨以及臺北科技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副教授江雅綺,一同討論如何應用區塊鏈與數位資產,幫助產業轉型,並創造更多可能性與價值。

你知道自己的數位資產值多少錢嗎?

BizWitcher 執行長張哲維。

「在場的各位都有數位資產。」第一位講者,BizWitcher 的執行長張哲維在分享的一開始便對大家說。「舉例來說,吃火鍋時打卡換一盤肉,這個過程就是變相地租借自己的數位資產,那盤肉可能價值一百元,交換的是店家藉由你的數位資產做行銷。」

隨著使用網路的人不斷增加,數位資產的交易也會越來越多。網路社群是一般個人通常會擁有的數位資產,企業的數位資產則包含所謂的 pattern(企業結構/模式),只要能夠電子化、數位化,儲存在線上資料庫中,就可以成為交易項目。

「如果你的 Facebook 帳號經營了十年,突然被刪掉,一定會很不知所措對吧?這都是因為我們數位資產的所有權掌握在別人手中。另一方面,若一間 Airbnb 五年來累積了五百多則正面評價,對於要接手經營的人來說,起步就能比其他人高分,這樣的數位資產是非常有價值的。」張維哲說明。

BizWitcher 處理的數位包含網站、App、軟體系統與電子商務等。(圖片取自BizWitcher

BizWitcher 處理的數位資產十分多元,如網站、應用程式甚至車聯網的系統等,與需要經過面交或物流的實體買賣不同,交易與移轉這些虛擬資產的時候,可以透過區塊鏈,藉由一個個 smart contract 完成,從所有權登記到信託,全部都能在網路上一氣呵成。

賣家將數位資產登記在 host 中,經過 BizWitcher 平台鑑價(asset evaluation)與認證(asset evaluation)後,便可以放到市場(marketplace)中販售;買家確認其為自己要的商品與價格後,則透過第三方支付來完成整個交易與所有權的移轉。

張維哲舉例,「曾經有人做了一個西班牙文的 APP,裡面放了很多單字,做完可能他自己也用不到,放到我們的市場上,後來被西語補習班買走。這樣的交易在未來會越來越多。」

數位資產交易的難題:如何鑑價、金流安全

「在經營 BizWitcher 的過程中,我們遇到最大的問題是數位資產的鑑價。」

接著,張維哲和大家分享一個名詞:「技術貿易」。傳統實體物品貿易是利用資訊不對稱來賺取價差,技術貿易的鑑價則以工程師的人力成本來計算,舉例來說,建造一個系統需要前後端、UI 等共四位工程師一年的時間,四人一個月的薪資加總為 30 萬,一年便耗資 360 萬,以此為基礎訂定 APP 的售價。

「然而如大家所知,台灣的薪資非常低,若這個系統由新加坡團隊開發,那裡的薪水是台灣的三倍,價格也會是三倍。把系統帶去新加坡賣,就能賺到幾百萬,這就是技術貿易的價差。」

張維哲說,數位資產的價值定義非常複雜,同樣一個商品有人開五萬、有人五十萬甚至五百萬,鑑價得估算包含商業模式、流量、財務狀況或供應商等相關效益。

而正因為難以定價,且手續費比一般的貨幣交易低,若被有心人士利用,數位資產便可能被當成洗錢的工具。因此,銀行對交易者的 KYC(Know Your Customer,認識你的客戶,即要求客戶提供更多資料進行說明)也更加嚴格。

「由於實務執行還存有困難,目前 BizWitcher 的信託仍是與銀行合作。我們本身不去碰金流,而是收取最後成交的手續費。當然,理想狀態是希望大家可以直接透過平台與 token 完成交易。」

數位資產有管理需求?區塊鏈能搞定!

Bitmark 的創辦人 Sean 在一次搭飛機時遇到嚴重亂流,慌亂中他想起自己擁有許多比特幣、電子書和音樂等無形財產,心中突然冒出一個問題:如果真的發生意外,這些財產該怎麼傳承給兒子呢?下飛機後,他打給職業為律師的父親,父親反問道:「這些數位項目是你的財產嗎?」

這便是 Sean 創立 Bitmark 的契機,他認為在未來,人們擁有的數位資產比例將越來越高,但掌控權卻這麼少,顯然是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既然所有權的認證與保護、交易轉讓需要更安全與準確的機制系統,那麼何不使用區塊鏈技術來追蹤認證每個人的數位資產?

Bitmark 利用區塊鏈去解決數位資產管理的需求。(圖片截自Bitmark

第二位講者,Bitmark 的Marketing張海淨首先和大家分享企業的成立之初,接著舉出幾個區塊鏈的優勢特性,例如其有序、不可篡改、去中心化與公開的特性,恰好能對應到數位資產管理的需求。

「Bitmark 的自建區塊鏈專門為個人數位資產管理量身打造,希望建立全球性共享分散式帳本,獨立於任何機構、政權或霸權,且不受國界與時差的限制。」張海淨說,「憑藉著區塊鏈分散式與去中心化的優勢,使 Bitmark 能夠賦予個人權力,而不是集權於少數單位,我們希望沒有任何人或單位可以妨礙一個人管理自己的數位資產。」

案例一:Soundscape 平台

她並舉 Bitmark 與 KKFARM 的合作專案「Soundscape 在田音樂發行平台」為例,亦即國內第一個擁有「區塊鏈版稅結帳機制」的音樂發行平台。

在過去,音樂人的版權分佈混亂、付款過程冗長,知名平台 Spotify 在亞洲地區的版稅付款流程要 4~6 個月;Soundscape 則將音樂人的作品與版權劃分登記在區塊鏈上,更透明化和自動化,大幅縮短付款流程,現在甚至能夠在一個小時之內完成。「目前,Soundscape 已有 400 多位音樂家與 10,000 多首歌,並且持續增加中。」張海淨說。

KKFARM 的創辦人,同時也是回聲樂團主唱的吳柏蒼便曾經表示: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管是區塊鏈或對於獨立音樂來說,都是很核心的概念與價值。

案例二:健康數據授權捐贈系統

另一個案例中,Bitmark 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公共衛生學院合作,打造健康數據授權捐贈系統,透過區塊鏈「點對點」的傳輸與匿名特性,解決過去難以取得敏感性數據、樣本多元性不足等問題。

「我們相信透過區塊鏈技術,女性更有可能以數位和匿名的方式分享較為敏感的驚奇性行為活動和聲譽資訊數據。」計劃研究員 Madelena Ng 表示。

現在,Bitmark 也在開發新的應用程式 Bitmark Health,讓使用者能隨時隨地記錄個人健康數據,並且自行決定這些數據該被如何使用。例如在國外就醫時沒有過去健保資訊,就可以使用 Bitmark Health 向醫生說明,得到更完善的醫療照顧。

邀請駭客一起抓漏除蟲

Bitmark 於 2014 年成立、2015 推出測試鏈,如今被記錄的數位資產約有 70 萬個。張海淨提到,最近為了程式安全性,企業推出「Bitmark Bug Bounty 懸賞計畫」,邀請大家一同為區塊鏈主程式 Bitmarkd 抓蟲,並提供比特幣獎金作為獎勵,以示維護平台資安品質的決心。目前已有國外駭客找到漏洞,獲得 0.3 BTC(約台幣 59,000)的賞金。

「除了營運區塊鏈,Bitmark 的中文部落格也會以每月兩篇文章的頻率,介紹區塊鏈知識。」張海淨説,「另外我也推薦大家去看《區塊勢》的電子報,他們會用淺顯易懂的案例來介紹基礎知識與應用狀況。」最後,她更分享了兩個網站: Do you need a blockchain?Blockchain Demo,有興趣的人不妨去測試看看,自己究竟需不需要區塊鏈服務。

GDPR 究竟帶來什麼改變?

最後一位講者,臺北科技大學的江雅綺副教授是行政院「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推動小組」民間諮詢委員會委員,同時也擔任遊戲、電信、電商等多種新興科技產業的法律顧問。

「資料在數位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大家應該不陌生,但現在,資料已經完全進化到另一個階段,其中很大的原因是資料在『量』上面的成長。」她說。根據商業情報機構的資料,從 2006 年開始到 2018 年、再延伸預測至未來 2020 年,數位資料皆呈現爆炸性的成長趨勢。

使用者將擁有數位資產的被遺忘權、可攜帶權

數位資產與智慧財產權有些相似:本身看不見,但可以透過某些商業模式化為收入。我們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刊登文字與影片,使用 Gmail 帳號進行搜索、傳送資料等,行為中充滿大家的足跡,那麼這些資料在使用者離開世界後屬於誰?

今年,德國最高法院的一起判決判定「數位帳戶」屬於可以被繼承的財產,成為了有意義的法律權利。另外,歐盟法律中與數位資產息息相關的法規、於今年五月份開始生效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又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GDPR 對於數位資產的主要影響有兩項,一是被遺忘權、二則是可以攜帶的權利。」江雅綺解釋。當今許多商業模式都是透過搜集使用者資料,再根據資料推播其可能會喜歡或需要的商品,或者直接販賣這些資料,Google 雙邊不對稱的平台經濟、亞馬遜推薦消費者購買的商品或 Facebook 精準廣告皆是運用此原理。

一旦 GDPR 生效,這些資料採集將會受到比過去更嚴格的限制,平台和機構必須在事前取得使用者的同意,並負起資料的保管責任。

GDPR 生效後,各平台與機構對使用者進行資料採集時將會受到更嚴格的限制。photo from wikimedia BY CC 4.0

數位世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現在不一定了!

什麼是被遺忘權?簡單來說,是指曾在數位世界中的足跡,在不影響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使用者有請求平台刪除的權利。

江雅綺舉例,日本一位犯過猥褻罪行的前科者,曾向法院要求刪除有關自己的網路新聞,以避免影響名譽。當時日本法院的回應為:法律中並沒有被遺忘權,但我們會衡量當事人的隱私權,來進行判決。最後法院考量公共利益等因素,認為大眾仍有知道這些罪行的權利,並沒有判決應該刪除。

在台灣也有類似案例,一位職棒棒球的經理曾因有涉及假球案的嫌疑被起訴,雖然事後被判無罪,網路上卻已經累積許多相關搜尋結果。2015 年,這位經理同樣主張「被遺忘權」,請求 Google 移除搜尋結果。不過當時,台北高等法院以「被遺忘權並非我國現行法所承認之權利」為由,駁回該經理的上訴。

「雖然在兩個案例中,數位資料都沒有被刪除,但這代表已經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注意到被刪除權的概念。」江雅綺說。

將你的數位資料打包帶走

過去,使用者大多數數位資料都控制在業者手中,由於要拿來產生利潤,平台通常不願意和其他單位分享。透過自動化資料處理,能夠匯出、再以相同格式匯入,打破傳統收集資料的模式,讓使用者可以帶到下一家公司或平台,這就是 GDPR 所規範的可攜帶權。

未來,點對點的系統服務業者將能夠和銀行合作,在客戶(使用者)的同意下取得資料,使得數位資料在不同產業間有分享的可能。江雅綺強調,這個可能性對於欲進入傳統領域的新創業者來說非常重要,大大降低了進入門檻。

「雖然沒有聯邦等級的法律,但美國有一個州推出了非常嚴格的隱私保障法律,大家猜得到是哪一個州嗎?沒錯,是加州,美國最多科技業者聚集的地方。」江雅綺說,這些科技業者反而是最早擁抱這個潮流的一群,「因為他們意識到大型科技業者已經收集了許多使用者資料,這對新創企業來說很不利。」

「被遺忘權以及數位資料的保護與掌控是網路世界的趨勢,而 GDPR 回應了這個趨勢。」江雅綺簡單總結,「這些權利被提起與重視,說明越來越多人有此需求,也就是未來的商機所在。」

換句話說,若平台能夠讓使用者覺得自己可以掌控資料,便會成為使用者的首選;業者如果能說服使用者所採集的資料不會被濫用,對商業模式也會有加分的效果。

跳入之前,確實評估究竟需不需要

分享後的問答時間,現場參與者提問,GDPR 生效之後平台業者該如何遵循?是否向使用者公告一個《隱私權條款》就符合法規了呢?

「若你有使用來自歐洲的系統服務,就得取得使用者的同意,並告知會對資料做何種處理與運用。」江雅綺回答,「在 GDPR 的規範中,業者收集的資料項目和使用目的相關,事先向使用者說明使用目的,獲得的同意才是有意義的。另外,GDPR 也要求平台負起資訊保管和安全責任,因此建議大家在科技可能的範圍之內,要做好使用者資安保護。」

另一位參與者則好奇 BizWitcher 與 Bitmark 為何會選擇以「區塊鏈」的模式來提供服務,對此張海淨說,關於發幣和數位資產服務的選擇,Bitmark 考量到比特幣本身有總量的限制,數位資產則每天被巨量地產生出來,因此決定深耕後者;另外考量到數位資產的獨特性,才決定自行打造專屬的區塊鏈。語畢,她也再次建議大家,在決定要否跳入區塊鏈產業前必須先做好評估,是否真的以此技術來打造服務是最恰當的?有沒有其他可信任的第三方能夠完成,並不需要自己架設?

「的確很多事情其實不需要『上鏈』。」張哲維表示,BizWitcher 的許多團隊成員本身具備區塊鏈的技術,對他們來說開發並不會非常困難或耗費時間,加上這項新技術能更完善地解決問題,便順著潮流這樣做。

「所以大家在思考要不要加入區塊鏈時,可以先去海淨前面分享的網站看看自己到底有沒有需求。當然,若開發方面沒有問題,那就嘗試看看吧,因為區塊鏈在未來一定會成為每間企業、或者說做網路產業的團隊所需要的工具之一。」

關於作者


PanX 泛科技

PanX 泛科技從科技議題著手,企圖把未來更清楚地描繪出來。從能源議題、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到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自造者,都是我們專注的內容。本帳號也會發布來自其他單位提供的新聞稿。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