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先別急著喊「塊陶阿」,撤離核災區真的值得嗎?

2011 年三月,日本發生福島核災之後,有五萬人選擇繼續留下,超過十一萬人被迫離開他們的家園,而其中又有八萬五千人在四年半之後還是沒有返回家園。

雖然撤離核災區似乎是保障人們生命安全最明智的選擇,但布里斯托大學風險管理教授 Philip Thomas 和他的團隊的近期研究卻顯示,這樣大規模的撤離很可能是沒有必要的,甚至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

輻射確實會增加癌症發生的機率,但是平均而言,這些癌症患者仍然可以活到六十、甚至七十歲。且相較於生活中常發生的車禍事故平均減少了四十年的壽命,輻射誘發癌症的壽命平均只縮短了二十年,為車禍事故四十年的一半。

source:pixabay

搬走真的就活得比較久嗎?讓程式計算回答你

我們可以利用一個名為 CLEARE (Change of life expectancy from averting a radiation exposure) 的程式,計算出平均多少劑量的輻射會縮短你多少的壽命,進而探討某一核事故會對預期壽命產生多大的影響。

然而,知道核事故會對預期壽命產生多大的影響還不足以判斷是否值得撤離,還需要根據疏散的成本進行衡量。為此,Philip Thomas教授和他的團隊研發出一種名為「J值判斷法」的方法。藉由衡量某一國家的人均國民所得以及他們的風險程度,進而計算出該國的 J 值,這可有效地告訴我們人們願意付出多少來提高他們的預期剩餘壽命,以及超過多少臨界值之後人們將不再願意犧牲。

若是將 J 值判斷法應用在福島的情況,我們可以發現,疏散人們所保護的預期壽命量太低而不符合經濟效益。如果當初沒有人撤離,當地居民的平均預期壽命將減少不到三個月。而根據計算,三個月並沒有使人們撤離的價值,因為這次撤離的花費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與倫敦的情形相比,由於倫敦的空氣污染,倫敦居民的平均壽命減少了四個半月,然而卻沒有人建議疏散那個城市。

由於倫敦的空氣污染,倫敦居民的平均壽命減少了四個半月,然而卻沒有人建議疏散那個城市。圖/pixabay

1986 年發生的烏克蘭車諾比核災,當時有十一萬六千人搬出且從未返回,另外又有二十二萬人於 1990 年離開。若是我們利用 J 值判斷法,設定當人們一生的輻射劑量將使他們的預期壽命縮短九個月或更長時,那麼我們可以得出,將有三萬一千人適用於這項結果。雖然這項數據只適用於三萬一千人,但如果我們採取更嚴謹的態度,假設只要城鎮中一位居民失去了這麼多的預期壽命,那麼整個城鎮就應該搬走,這也只能符合七萬三千人的撤離效益。第二次搬遷的二十二萬人最多失去三個月的預期壽命,所以他們都不應該離開。就判斷法的結果而言,只有 10% 到 20% 的搬遷人數需要搬走。

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全世界數百個可能發生的大型核反應爐事故。他們發現,「搬遷」在他們審查的任何預期情況下都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花更多錢、增加心理陰影:撤離家園其實「弊大於利」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人們的預期壽命受到威脅,就有權撤離。但是撤離實際上也可能反而會傷害到應該幫助的人。例如:世界衛生組織的記錄顯示撤離對車諾比受害者造成了相當大心理傷害,包括造成他們相信自己注定會早死的想法。

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全世界數百個可能發生的大型核反應爐事故。他們發現,「搬遷」在他們審查的任何預期情況下都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圖/pixabay

從車諾比災民的角度來看,這種相信自己注定會早死的想法完全合乎邏輯。我們不能期望災民能準確理解輻射的運作機制,但他們能夠預期在什麼情況下會得到政府巨額的補償。這些撤離的人們,在撤離後往往被列為受害者,並因此得到政府的補償金。他們會認為:政府補償的金額等於自身損失的多寡,這樣的想法會使他們內心有比不上別人的自卑感,甚至覺得自己一定處於一個極差的健康狀態。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他們不是選擇撤離,而是留在家中,輻射的風險其實是很小的。

我們都不希望核災再度發生,但如果某一天這樣的災難真的出現了,希望在未來,「大規模搬遷」並不會是我們首要的選擇,因為這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關於作者


PanX 泛科技

PanX 泛科技從科技議題著手,企圖把未來更清楚地描繪出來。從能源議題、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到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自造者,都是我們專注的內容。本帳號也會發布來自其他單位提供的新聞稿。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