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那些站在教育前線的Maker推手-進擊的Maker【紀錄】(下)

「進擊的Maker!Lets make it 國際交流工作坊」第二天,延續首日關於Maker運動在不同場域推行的精彩演講,將關注的重點更聚焦在博物館以及中小學教育體系,找來多位在台灣教育前線推動Maker思考的老師,實際分享他們的理念、教案、推動狀況與成果。

科學實作社群

講者:江宏仁(台大應力所助理教授)

目前任職於台大應力所的江宏仁助理教授,認為科學觀察不應該只是那些所謂「科學專家」的權利,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有能力成為「科學觀察家」!然而,現有的許多儀器設備,其高價卻讓大家畏而卻步;對此,江教授運用自己在光學儀器上的專長,推動「Scimage科學影像製作計畫」,藉重Maker技能像是雷射切割、CNC、3D列印等,設計出平價又實用的的光學顯微鏡與分光儀!並利用網路社群加以推廣。

IMG_2049

「大家應該是可以單純為了『興趣』而做科學觀察,並非只是為了取得學校分數」江宏仁說著,他希望可以創造一個更好的研究環境,透過實驗儀器的普及化,解放過去被侷限在實驗室裡的「觀察研究」能力。

在Scimage計畫中,江教授有鑒於現在手機的影像功能高度提升,決定結合人手一台的手機來製作「手機顯微鏡」,同時設計偏光模組、金相模組、螢光模組和單眼相機模組,可以依照不同的實驗需求來進行觀測!成本比起傳統的顯微鏡便宜超級多,其功能又不遜於以往的儀器,對於學生或是興趣者來說,是超乎想像的利器!

IMG_2050

IMG_2051

IMG_2052
手機顯微鏡拍攝的影像。

除了發展這些實用的實驗儀器,江宏仁教授透過網路社群「科學Maker」的連結,將這些成果公開分享給更多教師、學生、研究人員,未來更希望提高解析度、定量、整合能力,建立好台灣科學社群的運作,將科學實作的精神推廣普及!

校園Maker實作推行

講者:曾俊夫(小黑老師,現任積穗國小資訊教師)

「Maker是什麼呢?」小黑老師一上台便談起他對maker的反思,玩套件就是maker?改造套件是maker?製作義肢是maker?小黑老師有感於國小的資訊課,總是不外乎在學一些word、excel之類文書處理軟體的使用,卻嚴重與現實的生活、問題脫節,孩子們往往處在一種「知識的消費者」角色,缺乏實踐的能力;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方法,讓他們可以親身應用學到的能力去解決問題,轉成為「知識的實踐者」?改變社會甚至改變世界?

IMG_2067

小黑老師便在他的課堂上,試著讓學生去「找問題」,發現學生們其實對生活是可以有很特別獨到的觀察的!他們一起在google map上標註了校園附近有出現狗屎的地點,並加以統計分析,找出系統性的分佈,原本單調的課程也由此活了起來!

對於Maker活動,小黑老師認為,Maker就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更是種生活態度。在教育上,將作夢、空想的機會,以及動手做的時間、空間和權利還給孩子,提供資源,讓他們把想做的東西實作出來,足矣!!

IMG_2070

IMG_2072

演講最後,小黑老師也幽默的說,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都可以是「有溫度的maker」,期許他們成為別人口中的「沒有人」(因為大家遇到困難總是會說「阿這種事『沒有人』做啦」),就讓我們都成為「沒有人」吧!

從數位學習到數位製造

講者:黃輝聲(現任台北市私立再興學校教師)

「就讓學生自己去try吧」這就是黃老師貫徹的教育理念,要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探索是學習、主題式學習、跨領域結合⋯⋯黃老師認為我們已經有太多太多的口號,Maker運動不能只是再當作一種跟風潮的標語,應該更深入地讓學生「實際操作」,關鍵不在擁有哪些設備或是技術,而是真的能去解決什麼問題!

Maker的教育是階段性的,從一開始接觸套件,從遊戲積木到電子積木,先讓孩子逐漸培養程式運作的基本邏輯,接著黃老師在課程中導入了與現實結合的MeARM機械手臂,讓程式的運作可以具象化讓孩子們感受到,機械構造的組裝、原理也更能引發學生的關注!有興趣的學生可以自己花一個晚上研究,把機械手臂組裝起來,甚至在之後遇到編程問題時,自己主動學習偵錯,充分發揮maker實作的精神!

IMG_2080

教師社群串連

講師:蘇恆誠(松山工農教師)

蘇老師和一群同樣關心創新課程、maker教育的夥伴,創立了網路上知名的「S4A」社群,從一開始的Scratch for Arduino,只是單純的研究特定軟硬體在教學上的使用,到後來演變為更廣義的Study For Ability,社群內的討論已擴展至許多領域,同時也吸引更多成員加入,提高了社群上的影響力。

IMG_2086

經由社群的連結,成員們可以共有分享的情報,不只包括教學實例、技術資訊,一些課程展演的安排、人力調度都變得更加靈活,「只要開源,一切都好談」蘇老師這麼提到。

除了社群的好處,蘇老師更分享了社群經營上的一些秘訣,他認為「民之所欲常在我心」,不論是跟隨熱門話題或是創造新話題,在社群上的討論盡量都不要脫離時事,要能和生活接軌。在自己的問題上遇到困難時,也不要吝於求助於社群,「分享是富足的開始,懂得拜託別人,也會是雙方關係深化的開端」,有了密切的互動,社群才會活絡,面對個人的困境集眾人的智慧來解決,這就是社群的力量。在Maker的教育上,結合社群之力,也才能推動的更深入、多元。

在台灣教育的前線,有眾多教師推動著他們心中的「maker」,而對於我們來說,不論是站在教育者、被教育者的立場,抑或是站在家屬、同伴的角度,我們都應該思考,到底什麼是自己認同的「maker價值」?想要改變什麼生活中的問題?不被酷炫的技術、機器混淆了方向,盲目隨風起舞;筆者認為如此,才有可能在這片土地上真正將Maker的文化建立起來。

如果你也有更多關於maker教育的想法,十分歡迎投稿與更多人分享!(開源也是需要勇氣的啊~就從這裡開始吧)

投稿信箱:contact@makerdiwo.com

怎麼能錯過精彩的首日直擊呢:進擊的MAKER來了!LET’S MAKE IT 國際交流工作坊全紀錄(上)

關於作者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