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害大腦的社群媒體,不要再花時間發臉書了——《深度工作力》
很多人喜歡在臉書發表意見、吸引人按讚,在《深度工作力》中,作者說:「『大家都想聽你說話』是個幻覺。」在社群媒體中,你沒有你想得那麼重要、沒有多少人在乎你有沒有也在用、這在你的生活中也沒有那麼重要。本文選自第 3 章〈拒絕任何好處心態〉,作者會告訴你為何你會被這樣欺騙,這些謊言又是如何消耗你的深度工作力。
文/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譯/吳國卿
「斷線實驗」:30 天不用也沒差,刪!
當尼克迪姆斯(Ryan Nicodemus)決定簡化他的生活時,他的首要目標之一是,簡化他擁有的東西。當時尼克迪姆斯獨自住在一間寬敞的三房公寓。多年來,在衝動的消費主義驅策下,他極盡一切能力填塞這個寬廣的空間,現在該是時候從淹沒他的東西中收復他的生活了。
他用的方法說起來很簡單,但就概念而言卻很激進。他花一個下午把他擁有的所有東西裝進紙箱中,好像準備要搬家。為了把他形容的「艱鉅任務」變容易些,他稱呼這是一場「包裝派對」,並解釋說:「只要是派對,一切就變得有趣多了,不是嗎?」
打包完後,接下來的一週尼克迪姆斯照他的日常作息過生活。如果他需要用到已經打包的東西,就打開紙箱,把它放回以前的位子。一週之後,他注意到絕大部分的東西都還留在紙箱裡。所以他把它們丟了。
生活會累積東西,部分原因是,我們在想丟東西時很容易擔心:如果將來需要這個東西呢?然後用這種擔心當作保留的藉口。尼克迪姆斯的包裝派對提供他明確的證據,證明他大部分的東西都不是他需要的,支持他對簡約的追求。
「只是捨不得丟」,為什麼你一定要用社群媒體?
上一個策略提供一個系統性的方法, 運用重要少數法則,協助你開始整理目前占據你時間和注意力的網路工具。現在這個策略將提供你不同的方法以處理同一個問題,靈感則是來自尼克迪姆斯擺脫無用東西的做法。
更詳細的說, 這個策略要求你針對目前使用的社群媒體服務, 進行類似包裝派對的步驟, 不過, 你要做的不是「包裝」,而是停用它們 30 天,包括臉書、Instagram、Google+、推特、Snapchat、Vine,以及任何我寫本書以後才開始大行其道的其他服務。別正式退出這些服務,還有一點很重要,別在線上提到你將登出服務。如果有人用別的方法連絡你,問為什麼你在特定服務的活動完全停止,你可以解釋,但別主動告訴大家。
在斷線 30 天後,問自己關於你放棄的每一項服務兩個問題:
1. 過去 30 天,如果我使用這項服務,我的生活會明顯更好嗎?
2. 人們在乎我不使用這項服務嗎?
如果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不」,那就永遠放棄那項服務;如果你的答案是明確的「是」,就恢復使用那項服務。如果答案不明確,你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恢復,雖然我會鼓勵你考慮放棄,反正以後隨時可以重新加入。
這個策略特別針對社群媒體,因為在占據你時間和注意力的各種網路工具中,這類服務如果不加限制的使用,很可能破壞你對深度工作的追求。它們提供在無法預期的時間傳送個人化的資訊,極容易成癮,這會嚴重傷害你安排好的時間表和嘗試專注的努力。
「社群網路成癮」傷害你的深度工作力。
因為這些危險,你可能認為應該有很多知識工作者會想完全擺脫這類工具,尤其是生計完全仰賴深度工作的人,如電腦程式設計師或作家。但是讓社群媒體如此危險的部分原因是,這些靠吸引你的注意力而獲利的公司已經成功完成一項行銷政變:說服我們的文化,如果你不使用他們的產品將錯過好東西。
擔心可能錯失好東西的心理,就好比尼克迪姆斯擔心將來有一天可能用上塞滿他櫥櫃的大量東西,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建議採用類似包裝派對的矯正策略。花一個月的時間斷絕這些服務,你可以用一劑真相的解藥,消除對可能錯過好東西——活動、談話和分享文化經驗——的恐懼。對大多數情況來說,這個真相將證明一件只有你努力掙脫環繞這些工具的行銷訊息才能看清的事:它們在你的生活中並沒有那麼重要。
30 天見真章,真的會有人發現你不見了嗎?
別公開你的 30 天實驗,因為對一些人來說,另一個促使人們緊抱社群媒體的幻覺是:大家都想聽你說話,如果你突然讓他們聽不到你的聲音,他們可能會大失所望。我的描述可能像是開玩笑,但這種心理確實很普遍,不能等閒視之。
例如,在我寫這本書時,推特使用者的平均跟隨者人數是 208 人。當你知道有超過 200 人自願聽你說什麼時,你很容易開始相信你在這類服務的活動很重要:「我是一個靠販賣概念給眾人維生的人。」我的經驗是——這是一種很容易上癮的感覺!
社群媒體時代的受眾確實存在一種不同於以往的現象,在這類服務誕生前,要建立朋友和家人以外的受眾群是一件既辛苦又競爭的事。例如,在 2000 年代初期,任何人都可以架設部落格,但每個月要吸引少數幾個訪客,都需要你下工夫提供有價值到足以抓住人們注意力的資訊。
我知道它的難度,我的第一個部落格設立於 2003 年秋季,很正經的稱作「激勵人心的標記」(Inspiring Moniker), 用來省思我 21 歲大學生的生活。我不得不承認,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讀它,這麼形容一點也不誇張。在之後的十年間,我耐心並辛苦的建立我目前的部落格「學習客」,從每個月屈指可數的讀者慢慢增加到數萬人,我才學到在線上爭取人們的注意力是一件難之又難的工作。
「很簡單就能吸引人來關注我」,真的嗎?
但今日的情況已經改觀。
我認為,助長社群媒體迅速崛起的部分原因是,它切斷了「辛苦工作創造真正的價值」和「吸引人注意到你的獎賞」之間的關係。它以一種淺薄的集體替代品,取代了這種由來已久的資本主義式的交換。
如果你注意我說什麼,我就注意你說什麼,不管其價值如何。例如,臉書塗鴉牆上或推特推文常見的內容,如果出現在部落格或雜誌、電視節目上,一般而言不會吸引觀眾。但同樣的內容出現在臉書或推特這類服務的社交互動,很容易吸引按讚或評論形式的注意。
這種行為背後心照不宣的協議是,為了回報你從朋友或跟隨者得到(大部分情況是不值得給的)注意, 你也會慷慨給予他們(也同樣不值得給的)注意。你在我臉書更新的動態按「讚」,我也回報你「讚」,這種協議給每個人自我感覺重要的假象,而不要求付出努力。
別公開宣布你將停用這些服務,可以測試你作為內容製造者的真相。對大多數人和大多數服務來說,結果可能很發人深省——除了你最親近的朋友和家人外,甚至沒有人注意到你不在線上。
社群媒體:是產品還是未來?
我知道談論這個主題會讓人誤會心存惡意,但我不得不談,也沒有別的方式。因為對這種自我感覺重要的追求, 促使人們不假思索的繼續分裂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
當然,30 天的實驗對一些人來說可能很難,會製造出許多問題。如果你是大學生或線上重要人物,這種戒除會帶給你不便,也會引起注意。但我想,對大多數人來說,實驗的結果如果不是讓你大幅度改變你的網際網路習慣,就是讓你對社群媒體在你日常生活扮演的角色有更真切的認識。
這類服務未必像它的廣告說的,是現代網路世界的命脈,它們只是產品,由私人企業開發,獲得龐大的資金挹注,透過審慎的行銷,目的是為了吸引你,並把你的個人資訊和注意力賣給廣告主。
它們可能好玩,但在你的生活規畫和你想追求的目標中,是無足輕重的消遣,是阻止你獲得更深刻東西的分心事物。也許社群媒體是你目前生活的重心,但除非你體驗過沒有它的生活,你無法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此。
(本文摘自《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
- 書名:《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作者: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
- 譯者:吳國卿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