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教育部推新型態產學研鏈結試辦方案,如何整合學界與法人資源?

2016 年 12 月 15 日

隨著全球新創產業蓬勃發展,台灣也吹起新創風,除了業界的創投與加速器遍地開花外,政府也積極推動不同類型的創新創業育成計畫。 11 月 29 日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揭曉了為期四年的「新型態產學研鏈結試辦方案」,指出台灣學術研究在過去幾年一路攀升,不乏亮點研究,但在新興產業與創新創業上卻沒有太大的突破,希望透過方案,集合跨部會的力量,整合大學與研究法人的資源,催生出台灣的新創獨角獸。目前已有 53 個團隊入選。

我們拜訪方案主持人之一,目前擔任計畫辦公室主任的台灣大學工學院機械系教授陳炳煇,請他分享這個方案為何誕生,與過去有何不同?新方案又將如何解決現有的問題?

目前的創新創業推動遇到那些挑戰?新方案希望達成的目標?

陳炳煇觀察到近幾年創業計畫所培植出來的團隊,多半處於早期研發階段,離真正的樣品(Prototype)還有些距離,因此新創團隊脫離計畫後,實際獲得業界的投資狀況並不太理想。因此這一次的方案將著重在透過資源整合,讓團隊能實際拿出樣品。

整體而言,校園團隊善於研究,但較缺乏把技術打造成產品以及市場開發的經驗與能力,有時則因為產品開發涉及多項專利,很難由校園團隊一步到位。

過去很少有法人借調到學界,通常的合作模式是老師(學界)借調到法人(業界),但根據法令,法人必須準備相對應的回饋金給校方,但金額之大,往往不是剛在起步階段的公司能負擔的。目前較知名的借調案例,有獲得鴻海 600 萬美金投資而借調創業的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與 PaGamO 新創團隊等。

法人與校園團隊的合作,有兩種費用方式,一種提供未上市上櫃公司的技術股,給校方統一處理,再轉成經費分給各研究室,另一種則是直接付給校方技轉的專利金。但校方多半不偏好前者,因為未上市上櫃股票難以估值,販售時又會牽涉到種種法規細節。但如果是後者,費用往往不高,完全無法彌補政府或學校投入大筆資金與研究人力的成本,反而顯得投資失當。

為了改善前述種種,「新型態產學研鏈結試辦方案」鼓勵擁有技術實務經驗與市場開發能力的研究法人進駐校園,並透過計畫經費與彈性制度,讓技術人員不需離職或委屈接受低於業界的薪水。此外,本次方案是由教師、研究法人研究人員、或博士後主持,以創業為目標,一旦概念走出實驗室,進入樣品階段,團隊就能脫離計畫獨立,不但有機會打造有高價值的新創企業Spin-off),也能讓團隊中的學生熟悉實務流程,培養更多創業人才

陳炳煇曾推動加工設備與測試設備的共享平台 AIRTMD ,本身對過往的學術轉創業的限制很有感觸,與之前原本在台大推動創新創業的教育部次長陳良基經過長時間討論後,這次方案由教育部統領,設計產學合作新 SOP,一方面建造跨校的專利共享平台,讓專利整合發揮最大價值,也推動研究法人互相簽約,每個專案起碼五個研究法人研究人員參與,讓優秀人才能自由流動。

spot-us@flickr-cc2-0
圖片來源:spot-us@flickr- cc2.0

方案如何挑選團隊?未來的組織架構是?

本次入選的 53 個團隊,主要由三大指標來篩選,第一是破壞性的創新技術,團隊必須擁有原創性的核心技術;第二是具備市場破壞力,團隊要能夠探索顧客需求,創建新價值。第三,則是範圍鎖定在學界中較接近產業端的 5+2 產業,分別是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綠色能源、智慧機械及國防航太等五大創新產業,以及新農業與循環經濟兩大領域。

陳炳煇強調,為了挑選出有潛力、值得推動的團隊,本次審查委員是由業界人士及創投界的人擔任。隨著計劃進行,未來也將持續開放新團隊申請。

方案主要包含兩個單位,一個是整體計畫辦公室,另一個是在全國大學成立數個「產學研鏈結中心」,協助與輔導各團隊並鏈結投資者。未來新團隊的挑選與監督,將由新創業界人士組成的委員會負責,計畫辦公室不會涉入團隊審查,僅負責計畫的主持和後續推動。

為何這次主要由教育部,而不是科技部或經濟部主導?

過去大部分的創新創業方案,多半由經濟部或科技部主導,而這一次為何由教育部推動呢?陳炳煇解釋,這個計畫主體從學校出發,只有教育部有權督導各大專院校,也較了解校方需要處理的法規與相關補助條款,可協助制訂更彈性且完善的機制。

例如,過去從台大醫學院中誕生的新創團隊,如果想找台大醫院合作臨床實驗,就可能面臨利益迴避或訊息揭露等複雜的問題,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校方往往會很為難,不知怎麼進行合作。陳炳煇希望透過這套方案,一方面鬆綁法規,提供人才流動的彈性空間,另一方面建立明確的監督和內控機制,由教育部率先提供一套所有學校可跟隨的 SOP。

法人單位有時被批評成效不彰,如何確保他們扮演好角色?

陳炳煇表示,計畫會透過挑選適合的法人,創造有效率的團隊。目前他們接觸的研究法人配合意願其實也高。陳炳煇表示,各團隊的主持人有如公司的 CEO,他的個人魅力、說服力與領導力都是計畫能否成功推動的重要原因。

關於成效問題,陳炳煇強調會有定期的審查與退場機制,並導入外部業界人士與創投組成的委員會,也許是三個月或半年一次,評估團隊在進度上有達到一定的里程碑,否則就可能輔導退場。

最近學界論文造假風波頻傳,是否會擔心方案受影響呢?陳炳煇認為,本次的團隊挑選,並不以寫了多少論文為依據,而是以實際拿到的國際專利與將專利開發成樣品的能力為主,如此一來計畫申請者需要先通過國際專利,與能否能將專利開發成樣品的審查,這是一翻兩瞪眼的事情。

clinic-doctor-health-hospital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

陳炳煇以自己作為工學院教授的立場來說,除了目標要提升整體產業研究,還希望能多培養人才進入業界各個角落,成為社會更廣泛而全面的動力。高等教育人才經過長期的培育,如果畢業後,都選擇進入少數能付高薪的大企業或單一領域,一待就是十幾二十年不再流動,對社會來說非常可惜。

既然高等教育人才在求學過程中,獲得了豐富的資源,就更該回饋給社會,如果學生能在這個時期提早認識產業實務經驗,培養創新創業的精神,未來也更有機會投入新興產業,開創新工作機會,並能在幾年之後,有機會帶著產業經驗再次回到校園,培植更多後輩將新興的研究轉為有潛力的產品,將為台灣創造良性的人才循環。

spot-us@flickr-cc2-0

關於作者


Valerie

PanX 編輯,興趣多多,書籍雜食者。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