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戲裡戲外的 3D 科技突破,要把電影話語權交給觀眾
作者/吳佩玲 攝影/莊永鴻
歷經四年創作,導演李安在《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之後推出了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改編自班方登創作的小說《半場無戰事》,描述主角比利林恩從戰場回到家鄉後,在足球賽的中場表演時作為戰爭英雄接受眾人歡呼,並在這段時間內回憶了殘酷暴力的戰地。除了熟悉的溫柔敘事和對痛苦的描述,李安這次的新電影還挾帶著高科技的酷炫名詞:3D、4K、每秒 120 格的拍攝規格,這三項技術的結合成果,讓他在採訪過程中,自信且一再重複畫面的美麗,認為絕對會讓觀眾驚喜。
當文藝故事遇上 3D 科技
2012 年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李安第一次與 3D 電影交手,當時 3D 電影的效果與必要性仍然受到質疑,但李安並非為了追求奇幻的體驗而選擇 3D,反而藉由少年Pi的漂流來讓 3D 變得比以往都好看。李安在電影中做出了景深,讓 3D 電影中沒有聚焦的背景畫面不再像過去一片模糊;另外,由於觀眾沉浸入 3D 畫面需要時間,因此畫面切換時,若景深差距太大會造成眼睛疲倦、頭暈,李安在鏡頭與鏡頭間切換時,使用漸變重疊的效果解決了這問題。挑戰並了解新技術的優缺點後,李安好像看見了數位電影的可能性,認為電影界不該停留於現狀,決定拖著全世界和他一起改變。
李安說他喜歡放映機播放膠卷時的噠噠聲,以及傳統電影畫面上的顆粒感與閃動,甚至擔任了 The Film Foundation(美國電影基金會)的監察董事一職,至今仍定期出席會議,持續參與修復與保存經典的膠卷電影。但他卻說:「我希望拍出數位和膠卷真正的差異,不要再用數位的方法來拍和膠卷一樣的電影」。談起為何採用高科技,李安認為現今產業內,數位和膠卷的畫質、說故事的方式等等都沒有拉開距離。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裡頭,大海突然滿溢的光芒和躍起的巨大鯨魚,這樣童話般的畫面因為3D變得立體,輕易就奪走了觀眾的注意力,但李安仍然惋惜的是,礙於當時每秒24格的拍攝限制,3D電影的細節因而失真,導致觀眾無法將演員的表演看得透徹。
3D 畫面的美中不足
我們看電影時應該都體會過視線突然模糊的情況,當畫面中的動作加速,例如鏡頭快速移動、飛車追逐或殭屍的百米奔跑,這樣的模糊過去被認為是表現「快速」的電影語言,但其實來自於每秒 24 格的技術限制。自 1920 年代以來,僅僅因為製作成本的原因,每秒 24 格的拍攝規格成為了最廣為接受的標準,而其動作模糊的問題在 3D 電影中變得更加嚴重。一般 2D 與膠卷電影播放的亮度平均值為 14fL,是我們習慣已久的播放感受,但過去的 3D 電影播放亮度平均值僅能達到 3.5fL,喪失了高達 88% 的亮度,導致影像細節不清、效果不佳,還加重了每秒 24 格模糊和閃爍的缺點,並造成有些人的觀影暈眩。
不過,拍攝數位電影的導演們正試圖解決這些問題,2012 年上映的《哈比人:意外旅程》是近期採用高格率的商業電影,導演彼得杰克森使用每秒 48 格的拍攝規格,雖然結合 3D 技術之後褒貶不一,有評論指出畫面過份清晰而顯得虛假,但李安認為是觀眾不習慣的原因,「人眼可以看到每秒8, 900格,連每秒 120 格都還差太遠了」,採訪中,李安不斷提及人眼的厲害,強烈感受到他不滿足於現有技術的激動期待。隨著《阿凡達》的導演詹姆士卡麥隆持續地讚揚高格率能讓3D的表現更棒,隨著《阿凡達》的導演詹姆士卡麥隆持續地讚揚高格率能讓3D的表現更棒,李安也希望嘗試拍攝每秒 60 格的 3D 電影,但隨後遇上了每秒 120 格的技術,又認為現在的中級戲院既然已經能夠播放每秒 60 格、2K 畫質的電影,似乎應該將規格再提升。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有著足球賽中場表演的歡呼,對比了戰爭中激烈的感官,以及自然襯托出的飽滿人物情緒,這幾項要素除了讓畫面更豐富之外,李安認為透過 3D、4K 與每秒 120 格的結合,能夠創造觀眾和故事之間強烈的親密感,因此在測試拍攝《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時候,他更關注新技術能否呈現拍片現場直接以人眼看見的深厚演技,而非戰爭的特效場面。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拍攝與播映科技——導演將話語權交給觀眾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使用兩台 Sony F65 攝影機拍攝 4K、每秒 120 格的 3D 畫面。李安希望透過 4K 的高畫質補捉更多 3D 電影的影像細節,而從每秒 24 格一次拉高五倍至每秒 120 格,便能解決閃爍的問題,也讓快速動作不再模糊。此外,每秒 120 格是 24 格和 30 格的倍數,因此可以降格在一般戲院與電視上播出,這是李安說服技術團隊一同劇烈改變的理由之一。
不只是拍攝時的規格全面提升,影響的當然還有播映的規格。電影院必須擁有兩台落落長型號的Christie雷射投影機—— Mirage 4KLH 4K 120Hz 3DLP 3D RGB laser projector head,每一台最高可配置達 6 萬流明的亮度(一顆 20W 的節能燈泡亮度約為 1350 流明),當兩台共12萬流明的亮度、投射到 2554 平方英呎(約 237 平方公尺)的螢幕上(以日新威秀 IMAX 廳為例),才得以讓這次的電影播放亮度高於李安要求的 28fL。另外,這部電影的畫素資料也比一部 2D、2K 畫質、每秒 24 格拍攝的電影多上 40 倍,拍攝團隊每天約收到 7.5TB 的原始資料,得花上 12 到 18 小時處理,最終整部電影的數位資訊量達 40TB,較一般數位電影的 100-200GB 多上許多倍。在今年的 IBC 2016(國際廣電大會)上,於阿姆斯特丹臨時架設的電影院中,架設了龐大的高效能多媒體伺服器,使用了共 48 個 1TB 的硬碟傳輸播映《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除了全球僅有五間電影院(紐約、洛杉磯、北京、上海和台北的京站威秀)符合這部電影播放的最高規格,其他戲院的播放環境都不相同,有些是每秒 60 格搭配 4K、有些是每秒 24 格搭配 2K,李安因此花了 3 到 4 個月,在即將播放的各個電影院內調整品質,除了 3D 影像,就連 2D 也不放過,一切只為了呈現最佳的觀影感受。李安說,以前的電影敘事圍繞著導演的想法,導演希望觀眾看哪裡就將焦點移到哪裡。但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中,畫面變得異常清晰,演員的一舉一動被放大、顯得更為細膩,此外,電影也呈現更清楚的景深,李安表示,這代表導演邀請觀眾進入故事中,我們必須從被動轉為主動,形塑自己的觀察。
3D、4K、每秒 120 格,這些名詞並不代表李安像一間科技公司一樣地大力傳頌新技術。對李安來說,科技仍然只是把故事說得更動聽的工具。不管是把技術團隊逼到砍掉重練的地步,還是自己花上數月待在電影院調整光線,他清楚地劃出目標,這些努力都為了藉由這部電影做一個範例,那麼後頭就有人可以游刃有餘地在這些技術之間穿梭,不管是 3D 搭配每秒 60 格、還是每秒 120 格搭配 2K 都好。
用這個世代的語言,讓觀眾重新走回電影院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製片 Marc Platt 提過,希望新的觀影感受能將眾人從充斥生活的社交媒體、直播影音、遊戲 App 等快速、即時的內容,拉回電影院內專注地坐上兩小時,李安也開玩笑說和影業大老闆們見面時,往往直言這些新技術是電影業的救命丹。
接近採訪尾聲時,李安環視周遭,想知道有沒有年紀相當的人能夠體會他小時候看電影的興奮感,布幕緩緩拉開,投影機的光束打上螢幕,噠噠噠的過片聲響起,他說那是一種朝聖般的膜拜和浸入。然而,李安不再是對膠卷一頭熱的理想青年了,不確定他是開玩笑還是認清地說著自己的世故,很實際地,他要用這個世代的語言和方法,讓我們再次走進電影院裡頭。
延伸閱讀:
首圖攝影/莊永鴻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