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V 執行長鄭光廷:群募只是工具,內容與人才有價值
文/李允誠
編按:去年,PanX 藉「金萱字型」募資案討論了(當時)臺灣人對群眾募資的迷思;上個月初,群募專案經理 Anderson 也為大家帶來 flygingV 的代表性專案和它們對群眾募資的影響。這次,我們紀錄了 flyingV 執行長鄭光廷在北大創業家舉辦之「北大創業論壇 No.11」的分享,包含四年來的想法與思維,以及如何建立起一個群募平台的生態系。
「最重要的就是核心價值。聽起來很老套,但許多事物應該要回歸本質,你也可以把核心價值想成這間公司到底在做什麼。」執行長鄭光廷說,「如果一間新創最大的特色是新創,這其實很可怕。」
他強調,對 flyingV 來說,平台最大的目的並非讓提案者賺錢,而是讓提案者以 flyingV 作為一種工具,去測試市場、籌措開發資金。
不論媒體或社群,討論的常常都是哪些案子募了多少錢、什麼樣的案子募最多錢。鄭執行長表示,這些其實並非他最注重的面向,「每人的平均贊助額、是否有陌生的提案卻很成功」才是他喜歡觀察的,也能藉此學習到新東西。在 flyingV 上能夠募資成功的案件,常常不是因為產品有多好,而是其背後的故事,「為什麼做這件事非常重要,」鄭執行長說:「這會讓你的產品產生附加價值。」
募資成功只是掌握籌碼;失敗並非喪失機會
有些人會以為群募平台只是拿來募資,但其實從提案到募資結束,提案者得到的遠遠不止金錢。鄭執行長解釋,要向群眾募資,得定價、了解生產,還要會表達產品概念、品牌故事,所有做生意、創業會遇到的事情,都會在這平台上驗證。
flyingV 上的案件千百種,不論成功或是失敗,平台都會保留募資頁面,對於這樣的做法,鄭執行長表示,網路平台最重要的就是公開透明。「其實募資成功或是失敗不是重點,成功只是為團隊累積了更多籌碼可以運用,並不代表後續就會一路順暢;而募資失敗,也只是表示沒有達成自己所設立的門檻。」
對許多提案者來說,募資失敗可說是更寶貴的經驗,社群給予回饋與數據能讓他們思考是否在產品上有所不足,或自己根本還沒準備好進入這個市場,這些挫折不是關上成功的大門,而是一個反省的契機,「失敗」或許是這平台最大的價值。
他也舉例,現階段的「消費性電子產品」要進行群募就相當具挑戰性,原因在於會上群募的往往是小團隊,雖然做得出產品原型,但硬體的供應鏈相當複雜,從產能、良率到交貨時程都充滿細節,若提案時忘記考量,常會導致雖然成功達標,卻交不出產品。鄭執行長建議,硬體群募賺錢不易,最好是擁有做得差不多、完整性已經相當高的產品,只差市場測試等部分需要社群的回饋,再來使用群募。
此外,除了錢之外,平台上的素材與社群都是提案者在募資專案結束後可以持續使用的資源,這使得募資專案並非只是一次性,能夠持續利用與經營。以器研所的 New UrbanBike 專案為例,團隊在專案期間舉辦了一個發表派對,讓大家試騎,並邀請不同類型的贊助者來分享贊助理由,到了交車時,團隊也手把手進行教學,教導使用者如何維護產品等。「這樣的團隊知道他們的目標是什麼,也很清楚怎麼使用募資平台作為推廣產品的工具。」
從虛擬到實體,導入在地特色
去年(2015)12 月,flyingV 成立實體展演空間「濕地 venue」(獨立營運)。之所以會有從虛擬往實體發展的規劃,鄭執行長認為一個平台最大的價值是內容與人,而網路能將人串聯起來,但卻難進行真正的交流,「一個網站能放置內容、分享,也可以產生金流;但內容的『產生』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網站只是呈現,因此我們希望透過空間讓人面對面地交流,藉此產生內容、也作為提案者的資源,形成一個循環。」
除了展演以外,還包含共同工作空間、咖啡廳等,讓來自各領域的人齊聚一堂,促使「事情」發生,而濕地內部的網路、監視系統與音樂等設施更都是採用新創服務。在多樣性的生態平台下,讓空間成為催化劑,人們於其中能夠彼此碰撞,創造、分享更多價值,成為一個完整生態系,這便是「濕地」一名的由來。
另外,這裡也強調在地特色。濕地位於林森北路六條通,之前就曾舉辦「酒店文化中的性別議題」,邀情酒店工作者分享工作實況,特殊的議題當時還讓報名人數超載;「《肉の激鬥!中秋烤肉料理對決》美食評審大召集」則找來林森北串燒名
鄭執行長說,目前臺北的濕地可說是一個示範空間,作為往後在其他地方建置展演空間的參考,藉此能夠帶入更多具當地特色的內容作展演、辦活動。
群募只是工具,而非一種市場
群募近年興起,台灣也出現了相當多的募資平台,對此鄭執行長認為,群募並不能算是一個市場,它只算是一種工具,「不用為了做平台而去做平台,應該是先看有什麼問題,再想有甚麼工具能夠解決。」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用至「是否要使用群眾募資?」上,不同工具有其適合之處,對於許多團隊來說,群募可能並不如其想像中的有效,如果為了配合群募而去進行產品開發,反而是本末倒置了。從問題解決導向來思考,才更能看見事情的本質,而不會被外在環境牽著走。
封面照片來源:北大創業家
留言討論